中國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不僅使我國在經濟上開始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飛速發展時期,同時也催產了新的價值觀。尊重自我,尊重個性,執意表現“自我”成為青年一代新價值思潮的代言人。並由此形成了個人主義,虛無主義的價值觀,使青年盲目的追求世俗文化,過分關注關系,人情和面子,從而使自身的價值取向弱化。這一演進過程,把青年的價值觀帶入了迷惘,不安,彷徨的困惑境地。如何確立一種具有驅動和導向作用的正確價值觀,是一種很有意義的知識性探索,也引起了每一個社會人的深思。
青年是中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價值取向直接關系到中國歷史的命運,成功的實踐必然是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的統一,價值尺度對實踐的規范,驅動和導向作用是通過人們的價值觀念確立起來的。如果我們立足於這樣一個前提來討論當代青年的價值觀問題,其意義就不止是一種觀念上的設計,還可能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是引導一種更新的,更為合理的價值取向,一種貫穿我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理論探求。這對於一個處於社會轉型時期的國家來說,無疑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當代青年的價值觀現狀
要研究青年的價值觀現狀,首先還得明確價值觀的定義及其研究范疇。在對價值觀的研究上,克拉克洪(clyde H.kluckhohn)、羅克奇(Rokeach)、施瓦茨(Shalom H.Schwartz)的定義最流行。克拉克洪(1951)把價值觀界定為一種外顯或內隱的,有關什麼是“價值的”的看法,它是個人或群體的特征,它影響人們可能選擇什麼行為方式,手段和結果來生活。羅克奇(1951)則認為價值觀是指一般的信念,它具有動機功能,而且不僅僅是評價性的,還是規范性的和禁止性的,是行為和態度的指導,是個人的,也是社會的現象。施瓦茨(1998)認為價值觀是合乎需要的超情境的目標,在一個人的生活中或其他社會存在中起著指導原則的作用。
從以上三位心理學家對價值觀的定義中,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共識:(1)從價值觀的主體角度考慮,它是個體現象、社會現象、文化現象的結合體。(2)價值觀的表現形式既可以是外顯的也可以是內隱的。(3)價值觀有對主體行為起指導作用的功能。(4)價值取向是個體內化了的價值觀,對人的行動起調節和定向作用,是個體內心關於事物對自己,對社會的意義和重要性的認知傾向。
由此可見,一種價值觀的形成和轉變,既受自身民族文化積澱的影響,也受社會體制、政策及自然環境的變革的影響。當今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時期,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制定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這無疑在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對傳統的體制,政策形成了巨大的沖擊。這一結果也必然導致價值觀的巨大轉變,在此過程中受沖擊最大的當然是成長過程中的青年。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兩面性,中國的巨大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變革給青年的發展帶來了重大的機遇,也帶來了挑戰。它給青年帶來價值追求新境界的同時,也給青年帶來了不容忽視的價值觀負面影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在促進青年主體意識成熟的同時,也誘發了利己主義,拜金主義意識的滋生和膨脹;實踐方式的變革在推動了青年發展,求知觀念的更新的同時,也淡化了他們的人民群眾觀念和祖國觀念;生活方式的變化在引起青年個性追求豐富化的同時,也會使一些人產生享樂主義和消費上的盲目攀比的意識;在全方位對外開放進一步實現的條件下,青年在開闊了眼界,增長了全球意識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受到西方社會思潮的消極影響,諸如抽象人性論,西方的民主和人權觀也會隨之在青年中傳播等等。把以上現象歸納起來分析,可以看出,價值觀的轉變對當代青年形成了以下六個方面的沖擊:
(一)、以己為中心
中國社會轉型以來,青年的價值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已成為社會認可的價值觀。然而,無論哪個行業,哪個領域(崗位),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都不可能有永久的最大利益。況且,有些社會美德,社會公德性的行為也是不可能用利益來衡量的。在社會發展中,利益是轉移的,波動的,然而以利己主義為中心的價值觀的出現,就會使價值認知失調,價值認知的失調會使人的態度與行為之間出現矛盾。
為了追逐以己為中心的最大利益,使中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多次出現“熱”和“潮”,每一次“熱”和“潮”都會使一批人“發起來”,從而對其他人形成強有力的誘惑,出現了學校老師追逐“下海熱”,公司員工頻繁跳槽,出現為求職稱的學術腐敗,為求私欲的官場腐敗。同時一些人的工作態度也令人擔憂,由於沒有利益,該管的事不管,該負責的事不負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對工作應付的態度。這些現象充分證明了利己主義在中國已經成為社會認可的價值觀,在此環境下成長的青年也已經或正被這種價值觀所影響。
總之,以己為中心的價值觀一旦形成,就會出現社會浮躁心理,社會整體責任心下降,公眾意識下降,並有可能在思想和行為的相互影響中形成惡性循環,使這種社會的惡性發展諸如貪污腐敗現象難以遏制。最為嚴重的是影響青年一代科學人生觀的形成。因此研究以己為中心的價值觀機制及其特點,對社會良性運行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追逐世俗文化
由於經濟生活上的富足和受西方享樂主義的影響,在當代廣大青年的思想當中,有一種物欲化傾向,粗俗化傾向。所謂物欲化就是對物質過分崇拜,重物質,輕精神。使中國的傳統美德,諸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捨生取義”,逐步弱化,出現了重利忘義,物質欲、金錢欲壓倒一切,精神反而成為物質的奴隸。這種物欲化的直接後果就是使人變得貪得無厭,使人過於強調金錢,使人認錢不認人,使人失去理性變得貪心不足,使人不擇手段地去滿足自己的非分欲望。在當今不但增長的青少年犯罪,不少女大學生賣淫事件都說明了物欲化傾向對青少年的影響。然而,對一些精神財富,對一些民族文化的精髓,卻越來越被當代青年所冷漠。他們盲目追星,追求時尚,趕潮流,但卻很少在塑造自我價值上下工夫。
同時粗俗化傾向也是影響青年價值觀的因素。不少青年舉止越來越粗,說話越來越俗,行為越來越荒唐。他們會為自己所崇拜的明星之死而悲痛欲絕,但同時也會在一個權威教授的講座下面呼呼大睡,他們不會為說髒話做髒事而臉紅,反而會為與之相反的行為而不屑一顧。這種現象說得嚴重一點就是自甘墮落,與“狼”共舞,如果處理得不好,它最終會把人拖入獵人的陷阱,從而會使社會的思想中多出一些失足青年的懺悔錄。
這種追求世俗文化以為時尚的社會現象一旦在青年人中泛濫開來,後果將直接影響到中國一代或後幾代人的命運,決定中國整代人的價值觀傾向,並影響著在此決定下的經濟社會發展。
(三)、關系、人情、面子
在當代青年人的價值觀體系中,關系、人情、面子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使自己推及擴展到家庭、親戚、朋友,甚至家族和宗族。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了廣大的人際關系網、社會關系網、家族關系網。例如,在生活常常會聽到“我是某某的兒子”,“我是某某的學生”,“我是某某的朋友”。並以此來強調自己的身份,向別人展示自己來歷的不平凡,以求得到支持和關照。
這種注重關系的價值取向已經深入影響到了青年一代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當中,把關系當成調節社會生活的主角,從而理所當然地忽視了對自身的培養。現在很多青年在找工作時首先出示的不是自己的學歷和工作經驗,而是關系這一有力的招牌式工具。這樣就使廣大青年受制於尋求相互間的依賴,從而使自身在知識才干方面得不到長足的發展,長此以往,必將使社會的良性發展受到阻礙甚至中斷。
關系和人情、面子是相互依賴而存在的,既然存在這層“關系”,當然也要顧及到這層關系下的情面了。台灣心理學教授黃國光(1983)在其所著《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威游戲》中提出了他的人情與面子模式,他認為,請客者由於某種原因找到資源支配者,如果事情辦成就有面子,反之則沒面子。而事情是否辦成要取決與資源支配者的心理歷程。人情與面子的背後的支持者則是這層關系是否牢靠是否有力。
關系人情面子的價值模式可以說是中國已經存在並逐步強化發展的一種價值傾向,並且中國現在不斷滋生的集體腐敗現象,家族官僚體系的龐大無疑說明了這一點.如果這種價值傾向在青年一代中廣泛傳播,後果將是對中國用人體制造成極大的沖擊,把中國的發展寄托於一種人際關系關系網絡,而不是人才網絡,把青年人的成長推向一種尋求關系寄托而不是知識才能寄托。這不能不成為21世紀中國社會發展應該注意的問題。
(四)自身價值取向的弱化
所謂價值取向就是個人內化了的價值觀,它對個人的行為起著調節和定向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潛力。中國歷史上的許多偉人都有明確的,較高的價值取向。周恩來總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就向世人宣布了他的奮斗方向,並決定著他最後理想的實現。台灣學者李亦園和文崇認為,價值取向不僅注重情感(affection),還注重認知(cognition)和方向(direction)
因此,理智選擇和方向確定的介入使得價值取向具有了動態性的特點,也更容易導致某種相應行為的產生。在當代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學生中,自身價值取向的弱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很多大學生的學習動機越來越讓人擔憂,很多學生麻木地學習只不過是為了爭得第一名的頭銜和豐厚的獎學金,很少有人給自己制定明確的奮斗方向並堅持下去。這就會使大學生自身的知識積澱越來越少,而且沒有自己的專長和為社會所需要並為社會所認可的知識和技能,這也是當代大學生為什麼越來越不滿足社會的人才需求的緣故,也是大學生放棄本科學歷,追逐碩士、博士學位的直接社會動因。
另外,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目的或者說是學習理想越來越市場化、通俗化。他們瘋狂的學習只不過是為了自己將來能夠找到工作或者為找到好工作而建立的一個跳板。很少有學生有用自己的知識和才能創業的理想或者更高目標的價值追求。而是把自己定位在能為別人所用就算萬幸的不利地位。誠然,當今社會發展使得大學生數目越來越多,可以說是人才市場上大學生過剩。然而,整個社會人才市場依然人才奇缺,原因就是市場缺乏真正人才,而許多大學生並不一定就是滿足市場需求的人才。
因而如果大學生能夠有更高的價值取向,著眼於培養自己的知識、才能,打造自己的人生品牌。那麼整個青年一代的社會地位和價值、能力就會不斷上升,整個社會的發展才生機盎然,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也才有希望。
(五) 虛無主義
所謂的虛無主義就是一種否定人類歷史文化遺產、否定民族文化,甚至否定一切的思想。這種思想正迎合了當代一部分青年鄙棄民族文化的精華,崇洋媚外的思想。使青年的社會公德心墮落,私欲橫流,幾乎到了難以遏制的地步。如,對別人的痛苦、路人的求援、社會的丑陋面,青年大多麻木不仁,視而不見,完全沒有愛心和社會正義感;隨地吐痰,亂扔髒物,踐踏花草,罵街,闖紅燈,擠公車,搶座位,皆是青年缺德的尋常舉止。
造成中國青年社會公德心墮落、缺德成風的原因是什麼?
原因是當前社會出現某種程度的道德真空、信仰危機和文化虛無主義;傳統的思想信仰衰落了,而市場經濟價值觀又沒有建立起來;人民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質很低,沒有公共概念的小生產習氣濃重;官僚的言行不符與墮落刺激著公民的自私行為;理論與現實的悖離一旦被發現,一些人便以行為怪張,憤世嫉俗,放棄公德來反抗。
欲扭轉公德心的墮落、缺德的現象,唯有全民族從我做起;同時,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質,進行文明道德規范教育,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逐步建立市場經濟價值觀和現代中華文明。總之,要實行兩個轉變,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從傳統道德轉向現代人類文明。
(六) 靈魂的癱瘓
現在廣大青年當中廣泛流傳有關人際關系的順口溜:50年代人育人----比學趕幫;60年代人整人---階級斗爭;70年代人防人----萬馬齊喑;80年代個人顧個人---人心散了;90年代人宰人---惟利是圖;新世紀人面獸心----靈魂癱瘓。當然這段順口溜有點兒偏激,但它卻生動、尖銳、形象的反映了當代青年的道德水平在逐步下降,呈現“冷漠化傾向”。社會學家將之稱為“旁觀者冷漠”現象。這種傾向反映了當代青年普遍缺乏同情心,見義而不為,惟利是圖。當今社會的青少年犯罪行為越來越多,越來越受人關注和令人擔憂。青少年的道德價值觀念也越來越低俗化,似乎把見利忘義當作社會認可,相反把一些高尚的行為看作是另類,並處心積慮地推測其背後有不可告人的企圖。青年人在普遍追求個性的同時,把個性的丑陋面暴露無疑。為了尋求個性的“酷”,許多青年制造各種各樣奇特的發型,把好端端的衣服剪幾個洞,以求與眾不同。借助吸煙來顯示個性化的風采,等。這些低俗的,反面的社會思潮正逐步侵蝕著當代青年的靈魂,使其靈魂癱瘓,這就使青年們對應該遵守的基本公德和道德,都顯示出一種不屑一顧的態度,有的還采取極其玩世不恭的痞子式的反道德態度,在這樣的氛圍中,道德失去了它應該有的制約作用,人們的行為無拘無束起來,最後只得借助法律這一強制手段來解決。
青年的命運決定著國家的命運,青年道德水平的下降導致整個社會道德低下。了解到青年一代的道德低下,靈魂癱瘓的現實,對我們深入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二、 中國青年價值追求的新境界
如何擺脫價值觀對當代青年的困惑,近幾年來探討甚多。許多學者從道德、法律、心理學等領域進行了專門的研究,在此,我們將從綜合的層面提出幾點
青年是中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價值取向直接關系到中國歷史的命運,成功的實踐必然是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的統一,價值尺度對實踐的規范,驅動和導向作用是通過人們的價值觀念確立起來的。如果我們立足於這樣一個前提來討論當代青年的價值觀問題,其意義就不止是一種觀念上的設計,還可能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是引導一種更新的,更為合理的價值取向,一種貫穿我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理論探求。這對於一個處於社會轉型時期的國家來說,無疑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當代青年的價值觀現狀
要研究青年的價值觀現狀,首先還得明確價值觀的定義及其研究范疇。在對價值觀的研究上,克拉克洪(clyde H.kluckhohn)、羅克奇(Rokeach)、施瓦茨(Shalom H.Schwartz)的定義最流行。克拉克洪(1951)把價值觀界定為一種外顯或內隱的,有關什麼是“價值的”的看法,它是個人或群體的特征,它影響人們可能選擇什麼行為方式,手段和結果來生活。羅克奇(1951)則認為價值觀是指一般的信念,它具有動機功能,而且不僅僅是評價性的,還是規范性的和禁止性的,是行為和態度的指導,是個人的,也是社會的現象。施瓦茨(1998)認為價值觀是合乎需要的超情境的目標,在一個人的生活中或其他社會存在中起著指導原則的作用。
從以上三位心理學家對價值觀的定義中,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共識:(1)從價值觀的主體角度考慮,它是個體現象、社會現象、文化現象的結合體。(2)價值觀的表現形式既可以是外顯的也可以是內隱的。(3)價值觀有對主體行為起指導作用的功能。(4)價值取向是個體內化了的價值觀,對人的行動起調節和定向作用,是個體內心關於事物對自己,對社會的意義和重要性的認知傾向。
由此可見,一種價值觀的形成和轉變,既受自身民族文化積澱的影響,也受社會體制、政策及自然環境的變革的影響。當今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時期,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制定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這無疑在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對傳統的體制,政策形成了巨大的沖擊。這一結果也必然導致價值觀的巨大轉變,在此過程中受沖擊最大的當然是成長過程中的青年。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兩面性,中國的巨大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變革給青年的發展帶來了重大的機遇,也帶來了挑戰。它給青年帶來價值追求新境界的同時,也給青年帶來了不容忽視的價值觀負面影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在促進青年主體意識成熟的同時,也誘發了利己主義,拜金主義意識的滋生和膨脹;實踐方式的變革在推動了青年發展,求知觀念的更新的同時,也淡化了他們的人民群眾觀念和祖國觀念;生活方式的變化在引起青年個性追求豐富化的同時,也會使一些人產生享樂主義和消費上的盲目攀比的意識;在全方位對外開放進一步實現的條件下,青年在開闊了眼界,增長了全球意識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受到西方社會思潮的消極影響,諸如抽象人性論,西方的民主和人權觀也會隨之在青年中傳播等等。把以上現象歸納起來分析,可以看出,價值觀的轉變對當代青年形成了以下六個方面的沖擊:
(一)、以己為中心
中國社會轉型以來,青年的價值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已成為社會認可的價值觀。然而,無論哪個行業,哪個領域(崗位),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都不可能有永久的最大利益。況且,有些社會美德,社會公德性的行為也是不可能用利益來衡量的。在社會發展中,利益是轉移的,波動的,然而以利己主義為中心的價值觀的出現,就會使價值認知失調,價值認知的失調會使人的態度與行為之間出現矛盾。
為了追逐以己為中心的最大利益,使中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多次出現“熱”和“潮”,每一次“熱”和“潮”都會使一批人“發起來”,從而對其他人形成強有力的誘惑,出現了學校老師追逐“下海熱”,公司員工頻繁跳槽,出現為求職稱的學術腐敗,為求私欲的官場腐敗。同時一些人的工作態度也令人擔憂,由於沒有利益,該管的事不管,該負責的事不負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對工作應付的態度。這些現象充分證明了利己主義在中國已經成為社會認可的價值觀,在此環境下成長的青年也已經或正被這種價值觀所影響。
總之,以己為中心的價值觀一旦形成,就會出現社會浮躁心理,社會整體責任心下降,公眾意識下降,並有可能在思想和行為的相互影響中形成惡性循環,使這種社會的惡性發展諸如貪污腐敗現象難以遏制。最為嚴重的是影響青年一代科學人生觀的形成。因此研究以己為中心的價值觀機制及其特點,對社會良性運行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追逐世俗文化
由於經濟生活上的富足和受西方享樂主義的影響,在當代廣大青年的思想當中,有一種物欲化傾向,粗俗化傾向。所謂物欲化就是對物質過分崇拜,重物質,輕精神。使中國的傳統美德,諸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捨生取義”,逐步弱化,出現了重利忘義,物質欲、金錢欲壓倒一切,精神反而成為物質的奴隸。這種物欲化的直接後果就是使人變得貪得無厭,使人過於強調金錢,使人認錢不認人,使人失去理性變得貪心不足,使人不擇手段地去滿足自己的非分欲望。在當今不但增長的青少年犯罪,不少女大學生賣淫事件都說明了物欲化傾向對青少年的影響。然而,對一些精神財富,對一些民族文化的精髓,卻越來越被當代青年所冷漠。他們盲目追星,追求時尚,趕潮流,但卻很少在塑造自我價值上下工夫。
同時粗俗化傾向也是影響青年價值觀的因素。不少青年舉止越來越粗,說話越來越俗,行為越來越荒唐。他們會為自己所崇拜的明星之死而悲痛欲絕,但同時也會在一個權威教授的講座下面呼呼大睡,他們不會為說髒話做髒事而臉紅,反而會為與之相反的行為而不屑一顧。這種現象說得嚴重一點就是自甘墮落,與“狼”共舞,如果處理得不好,它最終會把人拖入獵人的陷阱,從而會使社會的思想中多出一些失足青年的懺悔錄。
這種追求世俗文化以為時尚的社會現象一旦在青年人中泛濫開來,後果將直接影響到中國一代或後幾代人的命運,決定中國整代人的價值觀傾向,並影響著在此決定下的經濟社會發展。
(三)、關系、人情、面子
在當代青年人的價值觀體系中,關系、人情、面子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使自己推及擴展到家庭、親戚、朋友,甚至家族和宗族。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了廣大的人際關系網、社會關系網、家族關系網。例如,在生活常常會聽到“我是某某的兒子”,“我是某某的學生”,“我是某某的朋友”。並以此來強調自己的身份,向別人展示自己來歷的不平凡,以求得到支持和關照。
這種注重關系的價值取向已經深入影響到了青年一代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當中,把關系當成調節社會生活的主角,從而理所當然地忽視了對自身的培養。現在很多青年在找工作時首先出示的不是自己的學歷和工作經驗,而是關系這一有力的招牌式工具。這樣就使廣大青年受制於尋求相互間的依賴,從而使自身在知識才干方面得不到長足的發展,長此以往,必將使社會的良性發展受到阻礙甚至中斷。
關系和人情、面子是相互依賴而存在的,既然存在這層“關系”,當然也要顧及到這層關系下的情面了。台灣心理學教授黃國光(1983)在其所著《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威游戲》中提出了他的人情與面子模式,他認為,請客者由於某種原因找到資源支配者,如果事情辦成就有面子,反之則沒面子。而事情是否辦成要取決與資源支配者的心理歷程。人情與面子的背後的支持者則是這層關系是否牢靠是否有力。
關系人情面子的價值模式可以說是中國已經存在並逐步強化發展的一種價值傾向,並且中國現在不斷滋生的集體腐敗現象,家族官僚體系的龐大無疑說明了這一點.如果這種價值傾向在青年一代中廣泛傳播,後果將是對中國用人體制造成極大的沖擊,把中國的發展寄托於一種人際關系關系網絡,而不是人才網絡,把青年人的成長推向一種尋求關系寄托而不是知識才能寄托。這不能不成為21世紀中國社會發展應該注意的問題。
(四)自身價值取向的弱化
所謂價值取向就是個人內化了的價值觀,它對個人的行為起著調節和定向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潛力。中國歷史上的許多偉人都有明確的,較高的價值取向。周恩來總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就向世人宣布了他的奮斗方向,並決定著他最後理想的實現。台灣學者李亦園和文崇認為,價值取向不僅注重情感(affection),還注重認知(cognition)和方向(direction)
因此,理智選擇和方向確定的介入使得價值取向具有了動態性的特點,也更容易導致某種相應行為的產生。在當代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學生中,自身價值取向的弱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很多大學生的學習動機越來越讓人擔憂,很多學生麻木地學習只不過是為了爭得第一名的頭銜和豐厚的獎學金,很少有人給自己制定明確的奮斗方向並堅持下去。這就會使大學生自身的知識積澱越來越少,而且沒有自己的專長和為社會所需要並為社會所認可的知識和技能,這也是當代大學生為什麼越來越不滿足社會的人才需求的緣故,也是大學生放棄本科學歷,追逐碩士、博士學位的直接社會動因。
另外,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目的或者說是學習理想越來越市場化、通俗化。他們瘋狂的學習只不過是為了自己將來能夠找到工作或者為找到好工作而建立的一個跳板。很少有學生有用自己的知識和才能創業的理想或者更高目標的價值追求。而是把自己定位在能為別人所用就算萬幸的不利地位。誠然,當今社會發展使得大學生數目越來越多,可以說是人才市場上大學生過剩。然而,整個社會人才市場依然人才奇缺,原因就是市場缺乏真正人才,而許多大學生並不一定就是滿足市場需求的人才。
因而如果大學生能夠有更高的價值取向,著眼於培養自己的知識、才能,打造自己的人生品牌。那麼整個青年一代的社會地位和價值、能力就會不斷上升,整個社會的發展才生機盎然,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也才有希望。
(五) 虛無主義
所謂的虛無主義就是一種否定人類歷史文化遺產、否定民族文化,甚至否定一切的思想。這種思想正迎合了當代一部分青年鄙棄民族文化的精華,崇洋媚外的思想。使青年的社會公德心墮落,私欲橫流,幾乎到了難以遏制的地步。如,對別人的痛苦、路人的求援、社會的丑陋面,青年大多麻木不仁,視而不見,完全沒有愛心和社會正義感;隨地吐痰,亂扔髒物,踐踏花草,罵街,闖紅燈,擠公車,搶座位,皆是青年缺德的尋常舉止。
造成中國青年社會公德心墮落、缺德成風的原因是什麼?
原因是當前社會出現某種程度的道德真空、信仰危機和文化虛無主義;傳統的思想信仰衰落了,而市場經濟價值觀又沒有建立起來;人民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質很低,沒有公共概念的小生產習氣濃重;官僚的言行不符與墮落刺激著公民的自私行為;理論與現實的悖離一旦被發現,一些人便以行為怪張,憤世嫉俗,放棄公德來反抗。
欲扭轉公德心的墮落、缺德的現象,唯有全民族從我做起;同時,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質,進行文明道德規范教育,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逐步建立市場經濟價值觀和現代中華文明。總之,要實行兩個轉變,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從傳統道德轉向現代人類文明。
(六) 靈魂的癱瘓
現在廣大青年當中廣泛流傳有關人際關系的順口溜:50年代人育人----比學趕幫;60年代人整人---階級斗爭;70年代人防人----萬馬齊喑;80年代個人顧個人---人心散了;90年代人宰人---惟利是圖;新世紀人面獸心----靈魂癱瘓。當然這段順口溜有點兒偏激,但它卻生動、尖銳、形象的反映了當代青年的道德水平在逐步下降,呈現“冷漠化傾向”。社會學家將之稱為“旁觀者冷漠”現象。這種傾向反映了當代青年普遍缺乏同情心,見義而不為,惟利是圖。當今社會的青少年犯罪行為越來越多,越來越受人關注和令人擔憂。青少年的道德價值觀念也越來越低俗化,似乎把見利忘義當作社會認可,相反把一些高尚的行為看作是另類,並處心積慮地推測其背後有不可告人的企圖。青年人在普遍追求個性的同時,把個性的丑陋面暴露無疑。為了尋求個性的“酷”,許多青年制造各種各樣奇特的發型,把好端端的衣服剪幾個洞,以求與眾不同。借助吸煙來顯示個性化的風采,等。這些低俗的,反面的社會思潮正逐步侵蝕著當代青年的靈魂,使其靈魂癱瘓,這就使青年們對應該遵守的基本公德和道德,都顯示出一種不屑一顧的態度,有的還采取極其玩世不恭的痞子式的反道德態度,在這樣的氛圍中,道德失去了它應該有的制約作用,人們的行為無拘無束起來,最後只得借助法律這一強制手段來解決。
青年的命運決定著國家的命運,青年道德水平的下降導致整個社會道德低下。了解到青年一代的道德低下,靈魂癱瘓的現實,對我們深入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二、 中國青年價值追求的新境界
如何擺脫價值觀對當代青年的困惑,近幾年來探討甚多。許多學者從道德、法律、心理學等領域進行了專門的研究,在此,我們將從綜合的層面提出幾點
2008/04/05 02:46 2008/04/05 02:46
View Comments, Trackbacks
댓글을 달아 주세요
Testing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