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NOTICE TAG CLOUD GUESTBOOK
RSS
CATEGORY




1
Comments

8
ReadTimes


更多主題


簡體版

愛情短信順口溜

2008-03-16 10:15:40 -  12
  曾記否筆記本上抄的那些汪國真詩句

  天將曉同學醒來早

  打拳、做操、練長跑鍛煉身體好

  1979年春,汪國真在《中國青年報》上第一次發表詩歌,獲稿費兩元,欣喜若狂。

  那年,他剛從工廠走進大學不久,是不斷投稿、又不斷遭遇退稿的文學青年。

  1990年春,《年輕的潮》全國大賣,汪國真成為文學青年的榜樣,詩歌為他帶來每十行80元的稿酬。

  2008年春,汪國真開一輛別克君威,穿梭諸多社交場合,儼然一位成功“轉型”的書法家、作曲家。

  彈指一揮間,他曾領一時風騷,亦曾是眾矢之的,如今悄然轉身,好像一切都與己無關。……(更多內容,請看新京報)

  新觀察

  審美趣味負增長的年代

  歷史的斷裂或許可以迅速彌合,只要重新恢復對常識的尊重,就可以逐步恢復歷史的連續性。但是,審美趣味和形式感知力的喪失,往往需要好幾代人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恢復。這種審美趣味和感知力的核心,就是形式化的詩歌語言。

  傳統中國是一個具有高度審美能力的農業文明國度,有著與之相配套的抒情傳統。這一古老抒情傳統,後來被五四白話文學運動打斷,理由是它缺乏現代性所追求的自我意識和抒情主體,且越來越貴族化、程式化。

  五四白話詩歌經過三十多年的探索—————從彩色歐羅巴帶來的蘆笛聲,轉向黃土地上的哭泣聲(艾青);從喪失語言而導致的蛇一般的寂寞,到經過二十年寂寞才開一次的語言花朵(馮至);從靈魂的搏斗到現代漢語語言的探險(穆旦)……詩人一直在尋找心靈敏銳感受與恰當語言形式的聯姻。

  盡管他們的探索中還存在很多矛盾,尤其是“普及”與“提高”的矛盾。但放棄“提高”就是放棄創造性,更不可能產生新的形式,從而只能墮入老腔調的泥淖,在滑膩的形式表面游移。

  20世紀50年代,當權威人士宣判現代新詩的死刑之後,詩人艱難而滯澀的探索,突然變得流暢起來,像順口溜、快板書一樣。流暢的代價,就是犧牲現代個體復雜的心靈感受與通俗形式之間難以迅速合拍的緊張關系。在一種沒有自我的、流暢的、快板式的卡噠、卡噠聲中,靈魂的蒼白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20世紀80年代的“朦朧詩”,就是對那種盲目流暢的“撥亂反正”,那一代詩人“長滿青苔的舌頭上,流淌著語言的水銀”(北島)。

  十幾年後的20世紀90年代初期,伴隨著文學市場化的進程,一種像商品流水線和點鈔機一樣的新的“流暢”重新撲殺過來,要消滅那種不甚流暢的語言形式對閱讀和思維的挑戰,“流暢”而蒼白的語言再一次占了上風,艱澀而豐富的探索遭到各種嘲弄。流暢在我們的大腦表層一滑而過,什麼也沒有留下。北島的“寓言”得到了印證:“他活在他的寓言中/他不再是寓言的主人/這寓言已經轉賣到/另一只肥胖的手中/他活在肥胖的手中/金絲雀是他的靈魂/他的喉嚨在首飾店裡/周圍是玻璃的牢籠……”。

  20世紀90年代是一個經濟正增長但審美趣味負增長的年代,一代人歡快地撲向了“文學地攤”,從武俠、奇案、三角戀,一直發展到今天的玄幻、盜墓、鬼吹燈,其中有著密切的邏輯關聯。

  追求毫無創造性和文學性的“流暢”,正是今天文學生產和消費的一個重要症候。汪國真的順口溜“詩歌”興起於20世紀90年代前後,屬於那種具有商品狡猾屬性的滑溜溜的詩歌,是“禮品詩”、“賀卡詩”、“中學畢業留言詩”,簡單易記,用不著費腦子,從而也就迎合了一種將自我、人我關系簡單化的思潮。這種思潮在今天又找到了另外一種替代形式,那就是手機短信中的順口溜、笑話、段子。汪國真就是20世紀90年代初的“短信文學”。

  汪國真這個與真正詩歌沒有什麼關系的名字,成了近30年來為數不多的“詩歌事件”的主角之一,被媒體反復炒作。其實正洩露了整整一代人審美趣味逐步喪失的秘密。

  我不願意回憶這樣一件沒有任何詩意的“詩歌事故”,倒是想起了90年代初某個夏天的故事。那一年,汪國真到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簽名售書,遭到了夏雨詩社學生詩人的正面狙擊。數天後,上海《青年報》用了一整版篇幅,刊登了那些年輕詩人的批評文章。他們認為:汪國真的“詩歌”喪失了起碼的自我意識,給本來冷峻而復雜的生活,塗上了一層虛假而單一的暖色,以取消價值判斷的方式誤導青年,將詩歌當作愛情或者事業成功的工具,損害了詩歌形式的美學意義,他的詩歌語言不是來自對生活的思考和探索,而是一種低劣的詞語七巧板,等等。

  這些批評正確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校園詩人既是詩歌抵抗運動中的“失敗者”,也是保留在我腦海裡的最後一批詩歌理想主義的孩童。

  張檸(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一日三十年4月19日

  1990年汪國真的第一部詩集《年輕的潮》書稿完成

  1994年“千島湖”事件主要案犯被逮捕

  2004年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地將中國第一顆傳輸型立體測繪小衛星———“試驗衛星一號”和搭載的、中國自主研制的第一顆納型衛星———“納星一號”科學實驗小衛星送入太空,這標志著中國小衛星研制技術取得了重要突破

  溫故知新

  知識青年奔農村十姐妹建養豬小組

  據新華社沈陽四月十八日電遼寧省沈陽市於洪區高花公社車家大隊“十姐妹養豬小組”的知識青年們,胸懷全局,艱苦創業,為發展集體養豬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被評為省、市、區知識青年先進集體。

  車家大隊原是“只聽蛤蟆叫,不長好莊稼”的窮村莊,糧食產量很低。

  一九六九年,集體養豬場辦起來以後,大隊把養豬的重擔交給了十名下鄉女知識青年,貧下中農親切地稱她們是“十姐妹養豬小組”。短短幾年內,集體養豬場養的豬就由十四頭發展到上千頭。

  從一九七五年起,每年養豬數量都超過兩千頭。一九七六年以來,每年向國家交售肥豬都在千頭以上。不僅為集體增加了收入,而且提供了大批優質肥料,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

  在發展養豬過程中,青年們也得到鍛煉,迅速成長。十年來,“十姐妹養豬小組”成員不斷變化,先後有四十四名女知識青年擔任過飼養員,其中有十名入了黨,二十六名入了團,六名被選為基層干部,十九名上了大學、中專或進了工廠。

  ———摘編自1979年4月19日《知識青年在農村大有作為車家大隊“十姐妹養豬小組”做出突出貢獻》

  那時流行

  汪國真詩

  流行時間:上世紀90年代 初流行指數:

  感謝

  讓我怎樣感謝你

  當我走向你的時候

  我原想收獲一縷春風

  你卻給了我整個春天

  讓我怎樣感謝你

  當我走向你的時候

  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

  你卻給了我整個海洋

  讓我怎樣感謝你

  當我走向你的時候

  我原想擷取一枚紅葉

  你卻給了我整個楓林

  讓我怎樣感謝你

  當我走向你的時候

  我原想親吻一朵雪花

  你卻給了我銀色的世界

  ———汪國真
2008/04/05 02:46 2008/04/05 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