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陽美食
小吃當然是人民西路的七廠袁記肉夾饃:),老看人排隊買,我當然也經常在隊伍中。嘉惠的十三香涼皮也不錯,肉夾饃一般。沈興南路的大龍擀面皮比較筋道,耐嚼,在人民路四中門口有分店。善鑫擀面皮的特點在辣,辣子很香,擀面皮不甚筋道,有好多家分店。在北門口鳳凰廣場有一家夜市,手抓羊肉非常好,攤位的名字忘了。東風路風鳴歧山臊子面館的炒堝堝(音)和炒涼皮不錯,只是油有些大,我一般當一盤菜吃。民院十字的烤肉,第一次去吃時感覺筋烤的很鮮,後來又去了幾次,再也沒有那個味道了。博物館對面的步行街有一家三原小吃店,兩三年前去過一次,總類不少,當然比起西安飯莊的小吃宴就差多了,味道也不錯。現在不知道還有沒有。
其實我最愛吃的是炒面,在西蘭路汽車站進站口有一家馬蘭面館,炒面還行。吃過很多地方,好象炒面都差不多。老街(中山街)有一家biangbiang面館,出租車司機愛在那吃飯。我是在那知道這個biang字怎麼寫的,老板是老太太和她兒子,老太太還給我說了個biang字的順口溜,什麼“左一長,右一長,中間站個馬大王”,什麼“做坐著小車到鹹陽。” biangbiang面,鹹陽一種獨特面食。說面之前先說字。這個biang字典不收,字庫不存,只是存留於鹹陽百姓的口中,說者清楚,聽者明白。民間有諺語專門說這個字的寫法:
一點飛上天,
河水流兩邊,
八字大張口,
言字往裡走,
左絞絲,右絞絲,
你家長,我家長?BR> 當中夾個馬大王,
心襯底,月照光,
留個勾搭掛麻糖,
推上車車逛鹹陽。
用這麼多筆畫、部首、字來組成一個字,實在是太復雜了。外地人聽起來一頭霧水,看起來十分有趣。不過這個biang字到底是咋來的,人說人異,沒有定論。老漢我琢磨多年,有兩個猜想:一是象聲字。biang字說的是扁、長、寬的面條,這種面條制作中打在案板上發出biang的聲音,故人們造了個字來形容這種聲音。二是扁長二字的組合音.biangbiang面人們原來叫扁長面,說時間長了扁長二字的音慢慢發生了變化,用扁的聲母和長的韻母組成了一個新的音,biang。就像不用二字組成的甭一樣。老漢估計我這兩個猜想競爭中國文字的最高獎綽綽有余。
biangbiang面也叫河水biangbiang.最早鹹陽人吃渭河水,沿河而居,挑水和面。鹹陽人實在,做的面又長又扁又寬又薄又筋。鹹陽梁澄清先生說:“這種用天然河水做成的面食,生不變硬,熟不粘連,置之雖久亦不變質走味。”“不但食時美味可口,老少皆宜,而且食後易於消化,耐勞耐饑。”“不僅為一般人家喜歡終年食用,而且也逐漸成為舊時鹹陽街頭一種大眾化的風味食品,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
吃biangbiang面原來要到中山街裡去,在人民劇院附近有好幾家 面館,到中午tine人擠人。現在永綏街、清太街改造,生意不同程度受到影響。據說有一家搬到了興無村即鳳凰小區,地方大了,衛生好了,生意很是火爆。一般人進到面館張口就是:“來碗面,全套。”什麼叫全套?外地人不明白。全套就是放肉臊子、西紅柿雞蛋、油潑,三樣一樣不缺。
biangbiang面,不僅奇在面,還奇在字。吃著又長又扁又寬又薄又筋的面條,看著那個復雜得不能再復雜的字,人們對鹹陽的認識又進了一層。
先說正餐:
民生路新好望角的口味獨特,飯菜感覺很清爽,不油膩。
二號橋晶海海鮮爆翅酒樓的爆翅味道和糖醋裡脊差不多,只不過一個湯,一個炒菜。我喜歡糖醋裡脊,所以也喜歡爆翅,只是吃不起。
人民西路陝科大對面老孫家的羊肉有特色,只不過燉的有些硬,老人不適合。羊肉泡不錯,不過現在已經關門了.
七星辣的豆花魚不錯,我岳母愛吃。食魚族的炒蝦尾也不錯,我媽愛吃。也關了,聽說老板一心一意做"好德"去了.
好德米面食府的魚頭是特色,吃了兩次,一次味道好,一次味道沒進去。服務態度不好。好德南側的好象是毛家湘菜管的魚頭不錯。
新興南路百姓廚房的飯菜有些油膩,很長時間去打一次牙祭,補一補油水不錯。
大清花餃子裝修有東北特色,飯菜應該也是東北特色,但是東北菜不太講究口感。
新興南路小肥羊和竹園村差不多。樂育南路的喜來順不錯。
今天中午去了樂育南路的阿瓦山寨,有幾個小炒不錯。只不過大魚頭味道也沒有進去。
民間瓦缸特色在湯,菜好象還可以吧。
老虎大盤雞的味道很一般,但價格也很公道。印象最深的是非典時期我和媳婦在芙蓉王蒸餃店吃的那次大盤雞,是冒著“生命危險”進去的,就我們兩個,要了一個中盤的大盤雞。或許廚師閒極了,拿出了看家的本事,也或許是我們讒了,那盤大盤雞是我吃過最好的。非典結束時再去,就沒哪個味道了。
新興南路現在是飲食一條街,中高低均有,朋友聚會去那挺好。
說了這麼多,感覺我怎麼到處吃啊,其實在鹹陽這麼多年了,朋友聚會啊,來了親戚啊,兩個人讒了啊,過生日啊,單位聚餐了,有人結婚了。這麼說,我說的還算少了:)。
其實肚子餓了,什麼都好吃:)。
先說早點吧。
七廠南門(對秦都飯店)口有個李家小吃,早上從7點一直到10點都是排隊。就賣一種合葉餅夾肉或菜,老板的特色是合葉餅比較好吃,比較軟,肉其實煮的一般。
北門口西南角有個超市,隔壁好象叫劉家早點。主要賣油茶和合葉餅夾肉或菜,老板的油茶很好,很多人都是沖油茶去的。
北大街有個康樂包子,從北門口進去不遠,路東邊。老板的店開了幾十年了,就賣包子一種,稀飯免費喝,一般賣到中午11點,包子賣完,老板打烊。
樂育路二棉門口有個楊家蒸肉,條子肉、酥肉、粉蒸肉、鹹菜,就這四種。也是早上6點30賣到10點關門。
鹹陽的呼啦湯沒有好喝的,得去西安。當然早點好的地方肯定有很多,但這四家是鹹陽的經典。下來講講飯店。
大家首先要分清是公款還是私款。
說實話,鹹陽飯店綜合評比,單純講飯菜質量沒有一家能超過民生路新好望角(中華廣場旁的好望角在裝修,兩家是一個老板,新的比老的貴一點,質量差不多)。
晶海大堂氣派、裝修不錯,但是菜品的色香味形還需提高。
財苑就是一個字貴,菜品特色不足,好在公款多點,勉強支撐。
皇都價格跟好望角差不多,但是質量不如,幸虧地理位置好,騙騙外地人和附近單位公司。
秦寶的名聲很不好,鹹陽很多人的評價都是飯菜質?rst?褪譴筇?冉洗蟆0諢檠緄耐Χ
公款的話當然去哪裡都可以,鹹陽的幾家大店也主要靠公款支撐,誰叫鹹陽人窮呢。自己掏錢,本著價廉物美的標准,團結路的錦福閣還可以,價格公道、味道不錯,特別推薦蒜香烤鱸魚那道菜,我愛吃烤魚,但是街頭的難免不太衛生,或者有點烤焦(據說肉烤焦會致癌)。東方賓館和其他幾個店也有蒜香烤鱸魚,但以錦福閣味道最好。
荔枝灣的菜品也不錯,有些特色。記得有個脆爆肥腸什麼的,反正鹹陽就他一家味道做的最好。荔枝灣前段時間裝修了,我沒再去過,聽說原來的老板掙了一大筆,直接轉讓套現,洗手離開。
對,忘記說建行大廈了,剛開的時候火了一陣子。現在已經日落西山,就是有些會議什麼在那裡吃飯。
鹹陽大的飯店好象就這些,彩虹賓館一直生意不錯,不是因為質量,而是彩虹集團日子還可以,會議、外賓不少。軍分區招待所、金芙蓉裡的錦紅川菜不值一提。
陝科大對面的錦紅川菜和香港私房菜也不錯,但後者的價位高些.
下回講鹹陽的特色飯店和特色小吃。
今天講講火鍋吧。
這兩年鹹陽火鍋店可以用兩個詞來形容:雨後春筍和後浪推前浪。
記得我還上中學時人民路上有個紅太陽涮烤城,生意真是火,每人三十元排隊往進走。毛條路的獅子樓也是同時代的英雄。他們取得成功,我認為是當時老百姓們對美食的欲望壓抑太久,很多關中人對魚、蝦等海產品比較喜歡,但又感覺這些太貴。這兩家是三十元不限量,大家覺得自己去肯定能吃回來,我記得跟表弟去,他說我吃上三斤蝦,保證交三十元不吃虧。結果他當然吃不了那麼多,如果吃了,回家非拉肚子不可。老板都是經過反復測算的,肯定都有錢賺。現在紅太陽已經不見蹤影,獅子樓還在苦苦支撐著。經營模式這麼多年沒有什麼創新,服務不見得很周到,裝修環境一般。老百姓解決了肚子油水問題,就要講究飲食特色、文化、環境這些東西了。獅子樓依然推行的每位三十元營銷方法對客戶吸引力不大。我的意思不是說每位多少元的這種模式不好,而是市場環境在變,經營理念必須變。去成都,那裡算火鍋名城。成都南二環上有家皇城老媽總店,他裡邊就是一分為二,一邊是點菜式,一邊是一百元自助式。兩邊生意都很好。自助這邊大家都圍坐在一個大吧台邊,各種菜品放在小盤裡在面前不斷的轉動循環。不需要自己來回走動,只需要等待,菜品種類很多,而且感覺很精致。很多人在裡邊都是低聲細語,讓我感覺哪裡是吃火鍋,分明是品情調。不扯這麼遠了,言歸正傳。
毛條路的麻辣燙曾經很紅火,現在好象都不見了。百歲雞是鹹陽做的很成功的一家,開業好幾年了,一直長盛不衰,他和中華廣場的歲歲羊和百歲魚都是一家。應該講雞店和魚店比較符合關中人口味,味道醇厚濃郁,先吃燉好的肉,再吃菜,不算真正意義上的涮鍋。羊店味道清淡一點,盤切的羊肉還是不錯的,膻味較淡。
不能不提竹園村,規模大,種類比較全,各種鍋符合不同人口味。朋友聚會去這裡還是不錯的,記得要定包間,大廳太吵了。
小肥羊鹹陽開了好多家,新興路、防洪渠、世紀大道,毛條路有家小蒙羊,博物館正對的那條街(那條街叫學道門巷,很多人都不知道,誰叫21中是我的母校呢)南口有個青青草肥羊。這些味道都差不多,相對來說,世紀大道最難吃(建議別去嘗試,我已失望好多次),其次是小蒙羊,小蒙羊我感覺量比較少,害得你多花錢。其余差不多。據說新興路小肥羊和青青草肥羊是一家老板,新興路成功了,計劃再開,加盟費太高,老板一想,干脆自己直接開一個,反正管理、配料都摸清了。青青草面積大,生意一般。青青草有個特色是上肉速度特快,肉是切在盤中放在冰箱裡,所以快,上周日中午,我同一群狼去青青草,直接點了十五盤肉(8個人,按每人兩盤標准),鍋還沒上來,十五盤肉就上來了。
中山街有個鴛鴦麻辣燙,味道真的很好。老板掙錢了,在樂育南路阿瓦旁邊開了一家重慶鴛鴦火鍋,味道也可以。不過我不會去了,我感覺鍋裡邊有石蠟,每次吃完都會不舒服(純屬個人意見,絕無詆毀老板之意)。
名流時間不長,味道不錯,價格不高。
牧香園一直沒時間去,聽朋友講很不錯。
民間瓦缸對面有個貴州花江狗肉火鍋,才開不久,味道可以,但是環境比較差。
團結路的川奇王剛開始我覺得很好吃,現在不知是還廚師還是換老板了,味道不如以前。
百人王是鹹陽嘛辣燙的經典,味道不錯,那個牛肉很受吃客們歡迎,而且很便宜。
中華廣場旁的那幾個火鍋城好象老板不停換,不知風水不好還是怎的。潭魚頭我很喜歡,但是關了,西安和平門店也關了,全省就剩西安南二環東段路北那一家店了。
中華廣場旁的巴島燙裡邊的豬手不錯。
西安這兩年開了不少海鮮火鍋,著名的有澳門德興,南門旁的天子,南大街的王子。味道都很不錯,種類也很多。周三鹹陽終於落雪了。從中午開始下,一直到下午下班一直是雪花滿天,6.30,天已經很黑了。同兩個朋友一塊去吃飯,本來計劃火鍋,先去竹園,人滿為患。一個朋友說有個地方的米線不錯,在百姓廚房南邊的巷子裡,離路口有個10來米。大家報著若干年前念叨過的踏雪尋梅的心理,來到了這家米線店。好象叫什麼添美食餐廳,老板是一個比較有心的人,房子裝修的很簡單,但是色彩很豐富。上下兩層,一層綠色牆面、黑色格欄吊頂,二層用橘紅色做牆面,感覺很溫暖。牆面上裝飾著一些不錯的小畫,整體感覺比較干淨、別致。米線有過橋和特色兩種。朋友建議第一次的話來要過橋,10塊錢一份,湯味濃郁、10個小盤放的豆苗、黃花菜、鵪鶉蛋、魚片等等。大家可以去嘗一下。新興路有個雷家芳萍米線,過去在秦都市場,上高中那會和同學很愛去,米線也不錯,很多年沒再去,新興路開店後去過一次,感覺味道不如以前,胡椒粉太重、湯裡油太多。這個添美食的還真不錯。
今天先介紹到這裡,樓上問瞎子面,我去吃過一次,面擀的不錯,但是他們給每碗面裡都放了一大塊葷油,吃起來太膩,沒有再去過,老板其實就是賣那一塊葷油。小海螺的“涼拌松柳苗”“香辣小甲魚”“羊棒谷”三道菜很有特色,而且味道不錯。大家去了後只需要點這三個。最多加個上湯白菜。這四個菜是這家店最好的四個菜,相信我沒錯的。
香辣小甲魚和羊棒谷是按位賣的,小甲魚每位16元,羊棒谷好象大的12,小的8,大家要小的就可以了。大的吃不完。
最後要份會面,湯比較好喝。差不多把鹹陽吃遍列,有一個地方你沒說到。中山街裡有一個張家箸頭面,上次還上列電視了呢,老板很牛,生意特好,捨得給辣子捨得給潑油,我現在都記得問你要辣子時光問“你得三勺?四勺”不過湯自己去倒。沒有蒜沒有餐紙,衛生一直不好,(我說的是前幾年,這幾年家離的有點遠,沒去過),但是聽說價錢一直沒變,過去我去吃都是一大一小。
二棉對面原來有個賣肘子的,現在轉到了二棉南頭,叫李家肘子,味道很不錯。老漢我就好這一口,到哪兒要吃肘子。李家肘子不敢說絕無僅有,至少味道少有。原來只賣肘子,現在連豬蹄豬尾豬肚豬肝也賣上了,味道同樣不錯。
新興路民生量販南頭有個賣豬下水的,好像也姓李,豬頭肉肥腸豬蹄豬肚賣得好。老板八字胡朝上翹,見人吆喝那兩下有特色。河南人來了說河南話,東北人來了說東北話,陝西人來了說陝西話。老板娘不行,老是掉個臉,好像別人來搶他錢了,想挑挑揀揀也不行。
202所裡面有賣豬下水的,好像是受知識分子的影響,洗的淨顏色白,看是好看,感覺不錯,吃起來不行。我有個朋友講:吃肥腸就是要吃臭臭的味,沒那味兒了吃啥。
再說一說鹹陽的肉夾饃。
原來上學的時候為肉夾饃還是饃夾肉爭論過,後來老師解釋說是語言習慣了事。鹹陽的肉夾饃從肉上說分三種,從饃上說也分三種。肉有臘汁肉籠蒸肉岐山臊子,饃有燒餅荷葉餅鍋盔牙子。
臘汁肉夾饃比較有名的在北大街裡面,街口有老崔家,饃筋肉爛,加上油茶稀飯,大早上?A一頓,渾身舒坦。可惜老崔命不該有,一場車禍奪命去。後來老崔兒子接著干,生意還好,現在聽說老崔兩個妹子接手,繼承老崔的革命傳統,生意還火。北大街裡面儀鳳東街口高三寶的肉夾饃也不錯,三寶的攤子最明顯的標志是玻璃上貼了一張鹹陽報的復印件,上面有介紹三寶的文章,現在成了招徠的廣告。不論吃肥瘦純肥純瘦都行,一個價。在三寶那兒吃要早去,過了九點半就收攤子了。這都是荷葉饃夾臘汁肉,鹹陽人也叫老漢喜。何謂老漢喜?饃筋肉爛,沒牙老漢也能?A,喜自然來。現在這種肉夾饃到處都是,象有人提到的古渡飯店東邊的老李家,生意火的不行,早上去找位子都困難。吃這種肉夾饃有個竅道,不光看肉咋樣,還要看饃咋樣,一定要是自己蒸的饃才好吃。讓別人送饃來賣,饃又大又泡,味同嚼臘。
籠蒸肉肉夾饃最早最有名是在清太街裡面,老吳兩兄弟對門開店對門競爭,一個比一個吆喝的美。老二見人過就喊:“來,咱人。”或是:“來,吃。還是昨天的。”誰知道昨天人家來過沒來過。不過老大的女子長得真是漂亮,往那兒一坐,不用吆喝人就來了。後來歲月不饒人,老大干不動了,女子又嫁人而去,讓食味食色族痛苦了好一陣子。現在清太街又面臨拆遷,生意清淡,老吳一人苦撐度日。二棉南邊楊家蒸肉是又一去處,老板是兄弟兩個,一廠的,真是能干。老漢我可以說是看著他們從小到大發展起來。最早兩兄弟在二棉對面賣生肉,後來兩人大早上擺攤子賣蒸肉,以後進房子賣,先是一間,後發展到三四間,掛出牌子“楊家蒸肉”,生意火的很。南陽街口東邊有個賣蒸肉的有特色,除了條子肉粉蒸肉小酥肉外,還有排骨。肉厚量大,去晚了也不行。鹹陽的蘢蒸肉好吃到啥程度,鹹陽人體會不深。我有一個朋友從銅川來,見我就說蘢蒸肉好吃。他和司機兩個在一個攤子上不停吃不停要,最後結帳時連老板也記不清吃了多少。
鍋盔牙子發端於北大街,現在也數北大街的好。果子市街小學東邊原來每到下午五六點,一個老漢就推車出攤了,周圍老是圍一圈人,到七八點就收攤了。再朝北走,原來在路西老六支攤賣鍋盔牙子,老六會招呼人,媳婦能干,生意很好。現在老六把對門的門面房租下,還賣面條餛頓,一條到晚人不斷。只可惜現在面油肉都漲價,北大街賣飯的多,競爭激烈,沒人敢漲價,只好在量上做文章。鍋盔牙子又小又薄,很是不爽。鍋盔牙子是鹹陽的一絕,多少遠方游子回到故鄉先吃鍋盔牙子,臨走時買上幾十上百,乘飛機而去。到家放微波爐一熱,招待鹹陽鄉黨,大家吃鍋盔牙子,說鹹陽話,議故鄉事,其樂無窮。
肉夾饃在鹹陽也發展變化,東風路十字有個賣肉夾饃的,是鋼管廠人,除了夾臘汁肉外,把香腸也帶上了,生意紅火。不過這小伙齷齪邋遢,讓人感覺不好。本身是老陝還愛玩個雅,見人就用京腔吆喝:“朋友,來啊!”氣得這一伙亂罵:“狗日的,老陝還亂變頻道,以後不來吃了。”
夾岐山臊子在各岐山面館有賣,就是用荷葉餅夾岐山臊子,特點是酸出頭。除了吃面時捎帶吃一兩個,平時很少吃。
說到肉夾饃,很多人都誤認為在玩文字游戲,分明是饃夾肉嘛。其實不然,據考證肉夾饃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安的命名自然也在古代,當時應該是肉夾於饃,用在口語中就省略了“於”這個虛詞,吃肉夾饃也是大有學問的??新出爐的兩層皮,夾著噴香的臘汁肉,面餅的香氣夾著老湯熬煮過的肉香,還有香菜,喜歡辣的再放入一些尖椒,既獨立,各有特點,又可以相互依托,你肯定會大吸一口氣,那噴香的感覺只恨自己的肺活量小,要換氣,是多麼的捨不得呀。拿起餅第一口不要咬在正中間,偏一點,小口,就好象在輕輕的試探,餅的酥脆和一點點的臘汁肉先勾引著你,第二口還是小口,要咬在餅的另一邊,兩口之間要留出一大口的下嘴位置!快饞得受不了了吧,恰好第三口接踵而至,會有一種由內而外的滿足感!但如果你一定要咬第一口是大口的話,哈哈!你會把肉從餅裡擠出去一些的,會滿手油,很狼狽!當然老吃家會在咬第一和第二口時,以手配合轉餅,速度飛快的下口,以達到咬兩小口卻滿滿一口美妙超凡境界。
正宗吃肉夾饃的姿勢為水平持饃,從兩側咬起。水平持饃,可以使臘汁肉充分浸入饃中,不致流出。如從白吉饃中間咬起,臘汁肉會從兩側擠出。
肉夾饃?????
從選擇臘汁肉中可以看出人不同性格:
選擇有肥有瘦,西安話“肥瘦”的是普通人,為人平實,做事中庸;
選擇“純肥”的人情感豐富,喜好幻想,易於激動;
選擇“純瘦”的人腳踏實地,做人沉穩,目標明確;
選擇肉裡還添勺湯的人精於算計,適合理財,談判工作;
選擇“優質”,即肉量加倍的人講究生活品質,懂得善待自己;
羊肉泡饃現在幾乎成了陝西的代名詞。陝西的羊肉泡饃耍的就是西安鹹陽。鹹陽比西安錯個啥?名氣不行。不像老孫家同盛祥那樣如雷貫耳,要是論吃錯不了個啥。羊肉泡饃名聲在外,但外地人的評價卻是冰火兩重天。我的朋友接待雲南回民,一個禮拜,天天在鹹陽秦鳳樓吃,朋友已招架不住,客人卻連呼過癮。另外一個朋友講,江浙的客人來之前打電話先聲明不吃羊肉泡饃。問其故,說:我們那地方吃羊肉前洗七遍,沒味兒了才吃。你們那兒那麼大的碗端上來,別說吃,光味兒都把人熏跑了。
鹹陽的羊肉泡饃最早就數西門口的民族飯店和公園的秦鳳樓,現在多了。人民西路有老孫家,防洪渠西一家,古渡公園的一間樓,花店巷一家,新興路立交橋口楊家,南陽街南頭一家,民院十字幾家,多啦,不一一去說。以上這些是生意紅火的,天天人聲鼎沸。論味道咋樣,區別何在,老漢我只好連說慚愧,吃不出來,差不多。但有個地方老漢我吃出味來了,且常吃常新。新興路立交橋口楊家羊肉泡饃館值得向朋友們鄭重推薦,特點是味淡,適合女人、外地人及不喜歡油膩人的口味。過去日子窮,沒油水,只要碗裡油大湯寬就是好東西。現在變了,吃東西講究營養保健,油太大人受不了。楊家順應這個形勢,油少而香,味淡而真,大受食客歡迎。原來店址在貨場路北,後來興無村改造,搬到了路南。但老址仍用,去的都是老顧客。一家人分工如下:老一輩的老漢買牛羊,殺牛羊;老太太在老店閒轉,有時搭手洗菜擇菜;女兒在店裡收錢賣票,兒媳婦幫忙切肉賣票;兒子在爐頭掂勺。雖然辛苦,得到的卻是人來人往、交口稱贊。
羊血現在賣的不多了,樣數有粉湯羊血、羊血??、蒜蘸羊血等。最早的時候北大街裡面法院街口有吳家羊血??,花店巷口有郭家羊血,鹹陽人吃羊血都朝那兒去。抓把羊血、??放到碗裡,用煎湯一冒,羊血嫩,??筋,湯煎,吃一碗還想吃二碗。比較而言郭家羊血湯煎味厚,羊血不早吃,到最後都成了螞蜂眼,老硬。後來郭家老板過世,小郭接手,生意還好。可惜小郭鹹陽人生冷硬倔的脾氣沒改多少,一次朋友和人鬧仗,小郭拔刀相助,一板凳上去把人打沒氣了。小郭坐牢去,攤子沒人管,散了。吳家羊血??照賣,只是這麼多年吳家一直在野地支攤,老樣子,沒變化,感覺沒上檔次。還盼小郭早日歸來,好好做生意,好好過日子,也讓愛吃羊血的人有個去處。
南方人來陝西之前,除了知道兵馬俑,再就是羊肉泡饃了。當一位南方人提起要到陝西一游,另一個到過陝西的南方人便會說:那裡還有羊肉泡饃。如果是在南方,恰巧碰上一位陝西人(特別是關中人),他提起羊肉泡饃時眼中放出的光,讓你在想這是一種什麼樣的食物,以致於讓他字裡行間仿佛都包含著濃濃的思鄉之情。如果你再問下去,他也許會告訴你“油潑辣子biangbiang面”。於是好吃的南方人除了游古跡之外,當然就是要親自嘗嘗這些帶有西部色彩的小吃了。
上個月公司來了幾個南方朋友,幾天大餐下來,提出要吃羊肉泡。他們說:踏上古都鹹陽這塊土地,才發現幾乎每條街上都有羊肉泡饃館,卻不知該到那一家比較正宗。
鹹陽的老館子除了關中老漢講的西門口的民族飯店和公園的秦鳳樓。還有人民路世紀方圓對面的人民路清真食堂,北大街花電巷內的老孫家等等,各有特色。真正的吃家都要口湯,就是從開始吃,當然要蠶食,到吃完,碗裡只有一口湯。水圍城品不出西鹹風味羊肉泡的韻味,吃水圍城不如去渭南和鹹陽北邊的長武或者甘肅吃水盆羊肉。
鹹陽現在經濟終於有點發達了,中午市裡也有堵車了,怎麼辦?吃飯去城外吧!我們來到世紀大道的秦盛樓(秦風樓的一個飯店),冬天的羊肉泡饃館內已座無虛席。當我們坐定,服務員就過來問要羊肉的?還是要牛肉的?現在很多鹹陽人不喜歡吃羊肉,所以實際上是牛羊肉泡饃館。服務員接著問大家都要幾個饃?南方朋友心想還要幾個?吃得完嗎?於是不加思索地說:一個。我建議他男士一般要兩個,女士才點一個。饃很快按總數端了上來,盛在一只大海碗裡,碗大小夠南方人一家三口喝湯用的。朋友問我有沒有小碗,我說碗都一樣大的,這個沒得挑。帶著他們把饃掰碎放到碗中。飯店中也有掰饃機的,如果誰不想自已動手,可勞駕機器幫忙,但說實話,掰饃也是吃羊肉泡的一道工序,例如西安比較有名的鼓樓回民街樓外樓店開了十幾年就沒有掰饃機,估計掰饃的過程可以讓大家手活動著,嘴交流著,而且等待時間長了也就餓了。饃終於掰完了,還真費了大家一番功夫。服務員把碗端走,約隔10-15分鍾後就端來了,對照桌前的號碼牌逐個端給大家。熱騰騰的大碗漂著香,大家香極了地吃著。
朋友說:真是百聞不如一見,看著周圍人吃泡饃的模樣,我終於明白身在外地的陝西人談起羊肉泡饃時眼中閃爍的光茫,心裡思量著一個大碗中有湯(我向朋友解釋是用帶骨羊肉熬6個小時才那麼香的)、有饃、有肉、有菜,即使沒有其它的菜餚(當然飯店中還有許多涼菜出售),也已把人吃得脹脹的,一切營養都在其中,這無疑是典型的游牧民族的餐飲方式延續至今的一種表現。
我細細想,好象他說的也對,羊肉泡本來就是甘肅、寧夏那邊傳過來的,去年夏天去甘肅平涼崆峒山,平涼滿大街都是羊肉泡店和拉面店,店主們都很淳樸,例如你說切盤牛肉,他會問你要一斤還是多少,然後用稱旺旺地稱好然後再切。
吃完出來回公司路上,南方朋友一致贊揚羊肉泡是好東西,但是他們再也不吃了,因為不適合他們的口味,我微笑無語,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同行的一個同事對大家說,他有一次在西安一家小店吃羊肉泡,正好有一外地人也來吃,當服務員把饃端上後,又給那人一只空碗,五分鍾後服務員再來拿碗時,不僅碗是空的,而且連那盤中的饃也沒了,服務員問道:饃呢?那人答道:吃了。於是眾人笑了起來。服務員說:那是讓你掰到碗中做泡饃用的,那饃是半生的,怎麼能吃呢?那人答:我說嘛,這饃怎麼這麼難吃?故事講完,大家爽朗地笑了起來。那天剛好是雪後,陽光很燦爛。
昨天晚上公司部門內部年終聚會,在西蘭路長途汽車站對面的大連海鮮漁港,第一次去,感覺裡邊裝修的不錯,老板沒少花錢,用的裝修材料和店面設計風格在鹹陽算不錯的,鹹陽的餐飲業終於逐漸有一些大店了。裡邊有一些據說是空運來的海鮮,種類不算全。我感覺上菜速度比較快,菜品的色、味還可以,但是形上需要提高。海鮮價格不高,在鹹陽飯店裡比較的話,超值菜品我第一推薦三文魚,38元/盤,魚顏色比較正,比較新鮮,其他店的得58或者更高。第二推薦扇貝,用蒜蓉蒸的比較好,每個5元,其他店15-20不等,這裡的味道不錯。螃蟹、各種魚什麼的並不便宜。要了每位78元的魚翅撈飯,一嘗感覺魚翅是假的,當然這個價也不可能用真的。問服務員,她們也說不出什麼,來了位領班,東北口音,先道歉,然後說大家能理解,這個價位我們已經用比較優質的原料來做了,不是全假,是少量真的和人造翅燉在一起的。大家以後去了千萬別點這些,就要個豬手燉黃豆或者其他普通湯就可以了。那裡鮮鮑魚每個38還是每斤198,我忘了,反正比西安那些海鮮店貴多了。聽同事們講,廣東湛江雞蛋大的鮮鮑魚每個一元。唉,鮑魚的價真是充分說明了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產品價格,過去學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他可認為產品價值的第一決定因素是蘊涵在裡邊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趕明改行販海鮮吧,不過估計這行也競爭激烈,做販運的成本也高、利潤也低、風險也大。
說到縣上的小吃,大家一定講到三原的小吃,泡泡發糕,油叉酥等等,不過現在去沒有了。現在去三原,一定去吃一下老房家的水盆羊肉,羊肉泡也是一絕,主要他們用的是石頭饃,就是光吃饃,也很好吃。再有一個就是羊肉串,主要在夏天有賣的。那裡有個村,叫獨李,家家院子裡都賣,衛生條件不是很好,但是味道很不錯。一斤18元。
乾縣,在汽車站邊有家小店,西府面館,賣的有起花面,肉湯澆的,很不錯。
永壽,也在汽車站,大眾食堂,heluo拌肉,在全縣也算一絕。有機會去嘗一下。
禮泉,西蘭路邊有家馬家泡饃,不過我說的不是羊肉泡,那裡做的酸辣肚絲湯,好,好喝的很。我估計全鹹陽都找不到。特別建議去了一定點一份
還有值得一提的涼皮,尤為女人喜愛。
說起這涼皮,當數永綏街裡的老字號,韓家和王家涼皮。記得小時候去街裡玩,老遠就瞅見人們排著長長的隊,不用問,一定是吃涼皮子的,女人居多。一整張的大圓面皮,用鍘刀切成半公分寬,裝入碗內,晶瑩透亮的,再澆上些料汁、蒜汁,最後來一勺紅紅的油潑辣子,那個鮮溜啊,早饞的人流口水了。這辣子是一定要放的,上好的油潑辣子噴香噴香的,全靠它提味兒,少了這一道也就吃不出涼皮的地道來;還有這個涼字,放入口中,頓覺一股寒氣,尤其是寒冬臘月
來上一碗,那才叫爽。不信,瞧見那捂著大棉襖,迎著北風吃涼皮的了嗎?現如今,這兩家也早已搬了地方,老韓家搬到了秦寶賓館對面,用多年的積蓄買了一套一層商品房,改為小吃店,花樣多了,照舊生意新隆。老王家在二棉對面,鋪面不大,生意照舊的好。找著去吃了,怎麼感覺沒了原先的味道。想來定是少了那風、那涼......
要說這食的東西,似乎也有性別之分。在我們這裡,老爺們愛吃羊肉泡饃,婆姨們就好那一口涼皮子。
鹹陽的面條大有說頭。人說陝西人是面肚子,一天不吃面都不行,這樣孕育了陝西博大精深的面文化。陝西各地的面條樣數可以天天不重樣地吃,一年到頭也吃不完。就鹹陽講,提到面不能不提到這幾家:箸頭面、biangbiang面、廁所面、瞎子面、臊子面、岐山臊子面。
且聽我老漢一樣一樣說來。
箸頭面館在北大街中段,老板姓肖不姓張。何謂箸頭面?箸,筷子也,即象筷子一樣粗細的面。名這樣叫,實不盡然,有棍棍面,有扯面,有寬面,有窄面,有粗面,有細面。不管啥面,只放豆芽、辣子、味精,用油潑,即油潑面是也。箸頭面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老板捨得放油,面吃完油一層吃不完;二是量大,一大碗面膀肩人吃不完;三是便宜,兩塊錢一碗,不論物價漲落,一老不變。就面本身講,從發面、性面、揉面、擀面、扯面、煮面等方面有竅道,做出來就兩個字:瓤筋。瓤即不硬,筋即不爛不碎有嚼頭。瓤筋兩字說出來容易,做到卻不容易,要拿捏的准沒有幾年的功夫不行。因為以上原因,箸頭面館生意一直紅火。火到啥程度?沒有蒜,沒有紙,喝湯自己舀,想單獨吃小碗沒門,除非你吃了大碗再帶個小碗可以。就這,生意天天還是顧客排隊。賣菜的、蹬三輪的、拉架子車的、干重活的來吃,穿西服的、坐轎車的、夾皮包的、畫眉描唇的也來吃。老漢我走南闖北幾十年,吃的面數不勝數,鹹陽箸頭面不敢說是天下最好的,但鹹陽箸頭面館肖老板招呼客人時的記性卻是天下一絕。老漢我在此隆重推出,望海內外賓朋來鹹陽一定不要忘了箸頭面館,面可以不吃,肖老板不能不見。肖老板的記性如何好?你去吃兩回面,第三回不用說話他就知道你吃寬吃細吃多吃少吃鹹吃淡吃辣吃酸。幾十碗面放灶房煮,哪一碗面在前哪一碗面在後哪一碗面煮輕哪一碗面煮重哪一碗面放豆芽哪一碗面不放豆芽哪一碗是誰的哪一碗面不是誰的,肖老板不用本子不用筆,全砸在腦子裡,一口報的清清楚楚,不會出一點錯。不信?你朝北大街裡走,吃回面或是站那兒看一會兒就知道了。
老漢我改日再接著說。
廁所面,聽起來惡心,看起來不雅,吃起來如何?鹹陽老街人不知道廁所面的少,天天顧客盈門,那麼怎麼叫了個如此不雅的名字?
原來十幾年前,有花店巷人在花店巷南頭擺攤賣面,一炮打響,生意好生了得。大清早食客們就互相招呼:“走,吃面去。”不知道人忙問:“啥地方吃?”“花店巷口廁所跟前。”誰問都這樣回答,問的人聽起來煩,答的人說起來也煩。為省事,干脆就叫廁所面。一傳十十傳百,不雅的名字加快了傳播的速度,不雅的名字激起了食客的食欲,生意反倒越快越好。
廁所面現在搬到了花店巷西邊,市房地局對面。租房進店做生意,按說和廁所已沒有任何關系。但叫順嘴了,加之飯店沒起名字,人們還是廁所面廁所面的叫。叫的人覺不來不雅,聽的人感不到不順。廁所面的特點是薄、筋、煎火。老一輩人吃了說了一個年輕人聽不懂的詞兒:面梢。何謂面梢?面的四周一圈是也。凡是擀過面的人都知道,面的邊沿肯定是很薄的。薄薄的面,熱熱的湯,一筷子頭的量,家常臊子味道,秋冬吃起來煎火,春夏吃起來滋潤。大清早中山街啥地方停車多,啥地方就是賣廁所面的
岐山臊子面在鹹陽落地生根推廣擴大首先要感謝國棉一廠的紡織女工。現在老段家的老板那時剛到鹹陽發展,棲身在一廠柳林村,租房賣面。量大味竄價低,很受紡織女工歡迎。不久一家帶一家,岐山面館越開越多。到現在弄的比較好的有老段家,樂育南路的面食灣,東風路的岐山面館。相比而言,老段家還是火一些。
岐山臊子面的特點用不著老漢我在這裡羅嗦了。受到鹹陽人的歡迎,關鍵還是味道特別,不吃不由人。酸辣香薄筋光煎稀汪,吃一次就會上癮。不過吃時間長了,味覺也遲鈍了,感覺不到什麼特別的地方,就是個酸和辣。忽一日,單位來客人同去岐山周公廟。沿途農村農家樂很多。吃飯時候,我同客人進了一家。面是小碗岐山臊子面,嘗一口,哎喲,我的天,那個味是我從來沒有享受過的。我這才知道了真正的岐山臊子面是什麼樣子
小吃當然是人民西路的七廠袁記肉夾饃:),老看人排隊買,我當然也經常在隊伍中。嘉惠的十三香涼皮也不錯,肉夾饃一般。沈興南路的大龍擀面皮比較筋道,耐嚼,在人民路四中門口有分店。善鑫擀面皮的特點在辣,辣子很香,擀面皮不甚筋道,有好多家分店。在北門口鳳凰廣場有一家夜市,手抓羊肉非常好,攤位的名字忘了。東風路風鳴歧山臊子面館的炒堝堝(音)和炒涼皮不錯,只是油有些大,我一般當一盤菜吃。民院十字的烤肉,第一次去吃時感覺筋烤的很鮮,後來又去了幾次,再也沒有那個味道了。博物館對面的步行街有一家三原小吃店,兩三年前去過一次,總類不少,當然比起西安飯莊的小吃宴就差多了,味道也不錯。現在不知道還有沒有。
其實我最愛吃的是炒面,在西蘭路汽車站進站口有一家馬蘭面館,炒面還行。吃過很多地方,好象炒面都差不多。老街(中山街)有一家biangbiang面館,出租車司機愛在那吃飯。我是在那知道這個biang字怎麼寫的,老板是老太太和她兒子,老太太還給我說了個biang字的順口溜,什麼“左一長,右一長,中間站個馬大王”,什麼“做坐著小車到鹹陽。” biangbiang面,鹹陽一種獨特面食。說面之前先說字。這個biang字典不收,字庫不存,只是存留於鹹陽百姓的口中,說者清楚,聽者明白。民間有諺語專門說這個字的寫法:
一點飛上天,
河水流兩邊,
八字大張口,
言字往裡走,
左絞絲,右絞絲,
你家長,我家長?BR> 當中夾個馬大王,
心襯底,月照光,
留個勾搭掛麻糖,
推上車車逛鹹陽。
用這麼多筆畫、部首、字來組成一個字,實在是太復雜了。外地人聽起來一頭霧水,看起來十分有趣。不過這個biang字到底是咋來的,人說人異,沒有定論。老漢我琢磨多年,有兩個猜想:一是象聲字。biang字說的是扁、長、寬的面條,這種面條制作中打在案板上發出biang的聲音,故人們造了個字來形容這種聲音。二是扁長二字的組合音.biangbiang面人們原來叫扁長面,說時間長了扁長二字的音慢慢發生了變化,用扁的聲母和長的韻母組成了一個新的音,biang。就像不用二字組成的甭一樣。老漢估計我這兩個猜想競爭中國文字的最高獎綽綽有余。
biangbiang面也叫河水biangbiang.最早鹹陽人吃渭河水,沿河而居,挑水和面。鹹陽人實在,做的面又長又扁又寬又薄又筋。鹹陽梁澄清先生說:“這種用天然河水做成的面食,生不變硬,熟不粘連,置之雖久亦不變質走味。”“不但食時美味可口,老少皆宜,而且食後易於消化,耐勞耐饑。”“不僅為一般人家喜歡終年食用,而且也逐漸成為舊時鹹陽街頭一種大眾化的風味食品,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
吃biangbiang面原來要到中山街裡去,在人民劇院附近有好幾家 面館,到中午tine人擠人。現在永綏街、清太街改造,生意不同程度受到影響。據說有一家搬到了興無村即鳳凰小區,地方大了,衛生好了,生意很是火爆。一般人進到面館張口就是:“來碗面,全套。”什麼叫全套?外地人不明白。全套就是放肉臊子、西紅柿雞蛋、油潑,三樣一樣不缺。
biangbiang面,不僅奇在面,還奇在字。吃著又長又扁又寬又薄又筋的面條,看著那個復雜得不能再復雜的字,人們對鹹陽的認識又進了一層。
先說正餐:
民生路新好望角的口味獨特,飯菜感覺很清爽,不油膩。
二號橋晶海海鮮爆翅酒樓的爆翅味道和糖醋裡脊差不多,只不過一個湯,一個炒菜。我喜歡糖醋裡脊,所以也喜歡爆翅,只是吃不起。
人民西路陝科大對面老孫家的羊肉有特色,只不過燉的有些硬,老人不適合。羊肉泡不錯,不過現在已經關門了.
七星辣的豆花魚不錯,我岳母愛吃。食魚族的炒蝦尾也不錯,我媽愛吃。也關了,聽說老板一心一意做"好德"去了.
好德米面食府的魚頭是特色,吃了兩次,一次味道好,一次味道沒進去。服務態度不好。好德南側的好象是毛家湘菜管的魚頭不錯。
新興南路百姓廚房的飯菜有些油膩,很長時間去打一次牙祭,補一補油水不錯。
大清花餃子裝修有東北特色,飯菜應該也是東北特色,但是東北菜不太講究口感。
新興南路小肥羊和竹園村差不多。樂育南路的喜來順不錯。
今天中午去了樂育南路的阿瓦山寨,有幾個小炒不錯。只不過大魚頭味道也沒有進去。
民間瓦缸特色在湯,菜好象還可以吧。
老虎大盤雞的味道很一般,但價格也很公道。印象最深的是非典時期我和媳婦在芙蓉王蒸餃店吃的那次大盤雞,是冒著“生命危險”進去的,就我們兩個,要了一個中盤的大盤雞。或許廚師閒極了,拿出了看家的本事,也或許是我們讒了,那盤大盤雞是我吃過最好的。非典結束時再去,就沒哪個味道了。
新興南路現在是飲食一條街,中高低均有,朋友聚會去那挺好。
說了這麼多,感覺我怎麼到處吃啊,其實在鹹陽這麼多年了,朋友聚會啊,來了親戚啊,兩個人讒了啊,過生日啊,單位聚餐了,有人結婚了。這麼說,我說的還算少了:)。
其實肚子餓了,什麼都好吃:)。
先說早點吧。
七廠南門(對秦都飯店)口有個李家小吃,早上從7點一直到10點都是排隊。就賣一種合葉餅夾肉或菜,老板的特色是合葉餅比較好吃,比較軟,肉其實煮的一般。
北門口西南角有個超市,隔壁好象叫劉家早點。主要賣油茶和合葉餅夾肉或菜,老板的油茶很好,很多人都是沖油茶去的。
北大街有個康樂包子,從北門口進去不遠,路東邊。老板的店開了幾十年了,就賣包子一種,稀飯免費喝,一般賣到中午11點,包子賣完,老板打烊。
樂育路二棉門口有個楊家蒸肉,條子肉、酥肉、粉蒸肉、鹹菜,就這四種。也是早上6點30賣到10點關門。
鹹陽的呼啦湯沒有好喝的,得去西安。當然早點好的地方肯定有很多,但這四家是鹹陽的經典。下來講講飯店。
大家首先要分清是公款還是私款。
說實話,鹹陽飯店綜合評比,單純講飯菜質量沒有一家能超過民生路新好望角(中華廣場旁的好望角在裝修,兩家是一個老板,新的比老的貴一點,質量差不多)。
晶海大堂氣派、裝修不錯,但是菜品的色香味形還需提高。
財苑就是一個字貴,菜品特色不足,好在公款多點,勉強支撐。
皇都價格跟好望角差不多,但是質量不如,幸虧地理位置好,騙騙外地人和附近單位公司。
秦寶的名聲很不好,鹹陽很多人的評價都是飯菜質?rst?褪譴筇?冉洗蟆0諢檠緄耐Χ
公款的話當然去哪裡都可以,鹹陽的幾家大店也主要靠公款支撐,誰叫鹹陽人窮呢。自己掏錢,本著價廉物美的標准,團結路的錦福閣還可以,價格公道、味道不錯,特別推薦蒜香烤鱸魚那道菜,我愛吃烤魚,但是街頭的難免不太衛生,或者有點烤焦(據說肉烤焦會致癌)。東方賓館和其他幾個店也有蒜香烤鱸魚,但以錦福閣味道最好。
荔枝灣的菜品也不錯,有些特色。記得有個脆爆肥腸什麼的,反正鹹陽就他一家味道做的最好。荔枝灣前段時間裝修了,我沒再去過,聽說原來的老板掙了一大筆,直接轉讓套現,洗手離開。
對,忘記說建行大廈了,剛開的時候火了一陣子。現在已經日落西山,就是有些會議什麼在那裡吃飯。
鹹陽大的飯店好象就這些,彩虹賓館一直生意不錯,不是因為質量,而是彩虹集團日子還可以,會議、外賓不少。軍分區招待所、金芙蓉裡的錦紅川菜不值一提。
陝科大對面的錦紅川菜和香港私房菜也不錯,但後者的價位高些.
下回講鹹陽的特色飯店和特色小吃。
今天講講火鍋吧。
這兩年鹹陽火鍋店可以用兩個詞來形容:雨後春筍和後浪推前浪。
記得我還上中學時人民路上有個紅太陽涮烤城,生意真是火,每人三十元排隊往進走。毛條路的獅子樓也是同時代的英雄。他們取得成功,我認為是當時老百姓們對美食的欲望壓抑太久,很多關中人對魚、蝦等海產品比較喜歡,但又感覺這些太貴。這兩家是三十元不限量,大家覺得自己去肯定能吃回來,我記得跟表弟去,他說我吃上三斤蝦,保證交三十元不吃虧。結果他當然吃不了那麼多,如果吃了,回家非拉肚子不可。老板都是經過反復測算的,肯定都有錢賺。現在紅太陽已經不見蹤影,獅子樓還在苦苦支撐著。經營模式這麼多年沒有什麼創新,服務不見得很周到,裝修環境一般。老百姓解決了肚子油水問題,就要講究飲食特色、文化、環境這些東西了。獅子樓依然推行的每位三十元營銷方法對客戶吸引力不大。我的意思不是說每位多少元的這種模式不好,而是市場環境在變,經營理念必須變。去成都,那裡算火鍋名城。成都南二環上有家皇城老媽總店,他裡邊就是一分為二,一邊是點菜式,一邊是一百元自助式。兩邊生意都很好。自助這邊大家都圍坐在一個大吧台邊,各種菜品放在小盤裡在面前不斷的轉動循環。不需要自己來回走動,只需要等待,菜品種類很多,而且感覺很精致。很多人在裡邊都是低聲細語,讓我感覺哪裡是吃火鍋,分明是品情調。不扯這麼遠了,言歸正傳。
毛條路的麻辣燙曾經很紅火,現在好象都不見了。百歲雞是鹹陽做的很成功的一家,開業好幾年了,一直長盛不衰,他和中華廣場的歲歲羊和百歲魚都是一家。應該講雞店和魚店比較符合關中人口味,味道醇厚濃郁,先吃燉好的肉,再吃菜,不算真正意義上的涮鍋。羊店味道清淡一點,盤切的羊肉還是不錯的,膻味較淡。
不能不提竹園村,規模大,種類比較全,各種鍋符合不同人口味。朋友聚會去這裡還是不錯的,記得要定包間,大廳太吵了。
小肥羊鹹陽開了好多家,新興路、防洪渠、世紀大道,毛條路有家小蒙羊,博物館正對的那條街(那條街叫學道門巷,很多人都不知道,誰叫21中是我的母校呢)南口有個青青草肥羊。這些味道都差不多,相對來說,世紀大道最難吃(建議別去嘗試,我已失望好多次),其次是小蒙羊,小蒙羊我感覺量比較少,害得你多花錢。其余差不多。據說新興路小肥羊和青青草肥羊是一家老板,新興路成功了,計劃再開,加盟費太高,老板一想,干脆自己直接開一個,反正管理、配料都摸清了。青青草面積大,生意一般。青青草有個特色是上肉速度特快,肉是切在盤中放在冰箱裡,所以快,上周日中午,我同一群狼去青青草,直接點了十五盤肉(8個人,按每人兩盤標准),鍋還沒上來,十五盤肉就上來了。
中山街有個鴛鴦麻辣燙,味道真的很好。老板掙錢了,在樂育南路阿瓦旁邊開了一家重慶鴛鴦火鍋,味道也可以。不過我不會去了,我感覺鍋裡邊有石蠟,每次吃完都會不舒服(純屬個人意見,絕無詆毀老板之意)。
名流時間不長,味道不錯,價格不高。
牧香園一直沒時間去,聽朋友講很不錯。
民間瓦缸對面有個貴州花江狗肉火鍋,才開不久,味道可以,但是環境比較差。
團結路的川奇王剛開始我覺得很好吃,現在不知是還廚師還是換老板了,味道不如以前。
百人王是鹹陽嘛辣燙的經典,味道不錯,那個牛肉很受吃客們歡迎,而且很便宜。
中華廣場旁的那幾個火鍋城好象老板不停換,不知風水不好還是怎的。潭魚頭我很喜歡,但是關了,西安和平門店也關了,全省就剩西安南二環東段路北那一家店了。
中華廣場旁的巴島燙裡邊的豬手不錯。
西安這兩年開了不少海鮮火鍋,著名的有澳門德興,南門旁的天子,南大街的王子。味道都很不錯,種類也很多。周三鹹陽終於落雪了。從中午開始下,一直到下午下班一直是雪花滿天,6.30,天已經很黑了。同兩個朋友一塊去吃飯,本來計劃火鍋,先去竹園,人滿為患。一個朋友說有個地方的米線不錯,在百姓廚房南邊的巷子裡,離路口有個10來米。大家報著若干年前念叨過的踏雪尋梅的心理,來到了這家米線店。好象叫什麼添美食餐廳,老板是一個比較有心的人,房子裝修的很簡單,但是色彩很豐富。上下兩層,一層綠色牆面、黑色格欄吊頂,二層用橘紅色做牆面,感覺很溫暖。牆面上裝飾著一些不錯的小畫,整體感覺比較干淨、別致。米線有過橋和特色兩種。朋友建議第一次的話來要過橋,10塊錢一份,湯味濃郁、10個小盤放的豆苗、黃花菜、鵪鶉蛋、魚片等等。大家可以去嘗一下。新興路有個雷家芳萍米線,過去在秦都市場,上高中那會和同學很愛去,米線也不錯,很多年沒再去,新興路開店後去過一次,感覺味道不如以前,胡椒粉太重、湯裡油太多。這個添美食的還真不錯。
今天先介紹到這裡,樓上問瞎子面,我去吃過一次,面擀的不錯,但是他們給每碗面裡都放了一大塊葷油,吃起來太膩,沒有再去過,老板其實就是賣那一塊葷油。小海螺的“涼拌松柳苗”“香辣小甲魚”“羊棒谷”三道菜很有特色,而且味道不錯。大家去了後只需要點這三個。最多加個上湯白菜。這四個菜是這家店最好的四個菜,相信我沒錯的。
香辣小甲魚和羊棒谷是按位賣的,小甲魚每位16元,羊棒谷好象大的12,小的8,大家要小的就可以了。大的吃不完。
最後要份會面,湯比較好喝。差不多把鹹陽吃遍列,有一個地方你沒說到。中山街裡有一個張家箸頭面,上次還上列電視了呢,老板很牛,生意特好,捨得給辣子捨得給潑油,我現在都記得問你要辣子時光問“你得三勺?四勺”不過湯自己去倒。沒有蒜沒有餐紙,衛生一直不好,(我說的是前幾年,這幾年家離的有點遠,沒去過),但是聽說價錢一直沒變,過去我去吃都是一大一小。
二棉對面原來有個賣肘子的,現在轉到了二棉南頭,叫李家肘子,味道很不錯。老漢我就好這一口,到哪兒要吃肘子。李家肘子不敢說絕無僅有,至少味道少有。原來只賣肘子,現在連豬蹄豬尾豬肚豬肝也賣上了,味道同樣不錯。
新興路民生量販南頭有個賣豬下水的,好像也姓李,豬頭肉肥腸豬蹄豬肚賣得好。老板八字胡朝上翹,見人吆喝那兩下有特色。河南人來了說河南話,東北人來了說東北話,陝西人來了說陝西話。老板娘不行,老是掉個臉,好像別人來搶他錢了,想挑挑揀揀也不行。
202所裡面有賣豬下水的,好像是受知識分子的影響,洗的淨顏色白,看是好看,感覺不錯,吃起來不行。我有個朋友講:吃肥腸就是要吃臭臭的味,沒那味兒了吃啥。
再說一說鹹陽的肉夾饃。
原來上學的時候為肉夾饃還是饃夾肉爭論過,後來老師解釋說是語言習慣了事。鹹陽的肉夾饃從肉上說分三種,從饃上說也分三種。肉有臘汁肉籠蒸肉岐山臊子,饃有燒餅荷葉餅鍋盔牙子。
臘汁肉夾饃比較有名的在北大街裡面,街口有老崔家,饃筋肉爛,加上油茶稀飯,大早上?A一頓,渾身舒坦。可惜老崔命不該有,一場車禍奪命去。後來老崔兒子接著干,生意還好,現在聽說老崔兩個妹子接手,繼承老崔的革命傳統,生意還火。北大街裡面儀鳳東街口高三寶的肉夾饃也不錯,三寶的攤子最明顯的標志是玻璃上貼了一張鹹陽報的復印件,上面有介紹三寶的文章,現在成了招徠的廣告。不論吃肥瘦純肥純瘦都行,一個價。在三寶那兒吃要早去,過了九點半就收攤子了。這都是荷葉饃夾臘汁肉,鹹陽人也叫老漢喜。何謂老漢喜?饃筋肉爛,沒牙老漢也能?A,喜自然來。現在這種肉夾饃到處都是,象有人提到的古渡飯店東邊的老李家,生意火的不行,早上去找位子都困難。吃這種肉夾饃有個竅道,不光看肉咋樣,還要看饃咋樣,一定要是自己蒸的饃才好吃。讓別人送饃來賣,饃又大又泡,味同嚼臘。
籠蒸肉肉夾饃最早最有名是在清太街裡面,老吳兩兄弟對門開店對門競爭,一個比一個吆喝的美。老二見人過就喊:“來,咱人。”或是:“來,吃。還是昨天的。”誰知道昨天人家來過沒來過。不過老大的女子長得真是漂亮,往那兒一坐,不用吆喝人就來了。後來歲月不饒人,老大干不動了,女子又嫁人而去,讓食味食色族痛苦了好一陣子。現在清太街又面臨拆遷,生意清淡,老吳一人苦撐度日。二棉南邊楊家蒸肉是又一去處,老板是兄弟兩個,一廠的,真是能干。老漢我可以說是看著他們從小到大發展起來。最早兩兄弟在二棉對面賣生肉,後來兩人大早上擺攤子賣蒸肉,以後進房子賣,先是一間,後發展到三四間,掛出牌子“楊家蒸肉”,生意火的很。南陽街口東邊有個賣蒸肉的有特色,除了條子肉粉蒸肉小酥肉外,還有排骨。肉厚量大,去晚了也不行。鹹陽的蘢蒸肉好吃到啥程度,鹹陽人體會不深。我有一個朋友從銅川來,見我就說蘢蒸肉好吃。他和司機兩個在一個攤子上不停吃不停要,最後結帳時連老板也記不清吃了多少。
鍋盔牙子發端於北大街,現在也數北大街的好。果子市街小學東邊原來每到下午五六點,一個老漢就推車出攤了,周圍老是圍一圈人,到七八點就收攤了。再朝北走,原來在路西老六支攤賣鍋盔牙子,老六會招呼人,媳婦能干,生意很好。現在老六把對門的門面房租下,還賣面條餛頓,一條到晚人不斷。只可惜現在面油肉都漲價,北大街賣飯的多,競爭激烈,沒人敢漲價,只好在量上做文章。鍋盔牙子又小又薄,很是不爽。鍋盔牙子是鹹陽的一絕,多少遠方游子回到故鄉先吃鍋盔牙子,臨走時買上幾十上百,乘飛機而去。到家放微波爐一熱,招待鹹陽鄉黨,大家吃鍋盔牙子,說鹹陽話,議故鄉事,其樂無窮。
肉夾饃在鹹陽也發展變化,東風路十字有個賣肉夾饃的,是鋼管廠人,除了夾臘汁肉外,把香腸也帶上了,生意紅火。不過這小伙齷齪邋遢,讓人感覺不好。本身是老陝還愛玩個雅,見人就用京腔吆喝:“朋友,來啊!”氣得這一伙亂罵:“狗日的,老陝還亂變頻道,以後不來吃了。”
夾岐山臊子在各岐山面館有賣,就是用荷葉餅夾岐山臊子,特點是酸出頭。除了吃面時捎帶吃一兩個,平時很少吃。
說到肉夾饃,很多人都誤認為在玩文字游戲,分明是饃夾肉嘛。其實不然,據考證肉夾饃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安的命名自然也在古代,當時應該是肉夾於饃,用在口語中就省略了“於”這個虛詞,吃肉夾饃也是大有學問的??新出爐的兩層皮,夾著噴香的臘汁肉,面餅的香氣夾著老湯熬煮過的肉香,還有香菜,喜歡辣的再放入一些尖椒,既獨立,各有特點,又可以相互依托,你肯定會大吸一口氣,那噴香的感覺只恨自己的肺活量小,要換氣,是多麼的捨不得呀。拿起餅第一口不要咬在正中間,偏一點,小口,就好象在輕輕的試探,餅的酥脆和一點點的臘汁肉先勾引著你,第二口還是小口,要咬在餅的另一邊,兩口之間要留出一大口的下嘴位置!快饞得受不了了吧,恰好第三口接踵而至,會有一種由內而外的滿足感!但如果你一定要咬第一口是大口的話,哈哈!你會把肉從餅裡擠出去一些的,會滿手油,很狼狽!當然老吃家會在咬第一和第二口時,以手配合轉餅,速度飛快的下口,以達到咬兩小口卻滿滿一口美妙超凡境界。
正宗吃肉夾饃的姿勢為水平持饃,從兩側咬起。水平持饃,可以使臘汁肉充分浸入饃中,不致流出。如從白吉饃中間咬起,臘汁肉會從兩側擠出。
肉夾饃?????
從選擇臘汁肉中可以看出人不同性格:
選擇有肥有瘦,西安話“肥瘦”的是普通人,為人平實,做事中庸;
選擇“純肥”的人情感豐富,喜好幻想,易於激動;
選擇“純瘦”的人腳踏實地,做人沉穩,目標明確;
選擇肉裡還添勺湯的人精於算計,適合理財,談判工作;
選擇“優質”,即肉量加倍的人講究生活品質,懂得善待自己;
羊肉泡饃現在幾乎成了陝西的代名詞。陝西的羊肉泡饃耍的就是西安鹹陽。鹹陽比西安錯個啥?名氣不行。不像老孫家同盛祥那樣如雷貫耳,要是論吃錯不了個啥。羊肉泡饃名聲在外,但外地人的評價卻是冰火兩重天。我的朋友接待雲南回民,一個禮拜,天天在鹹陽秦鳳樓吃,朋友已招架不住,客人卻連呼過癮。另外一個朋友講,江浙的客人來之前打電話先聲明不吃羊肉泡饃。問其故,說:我們那地方吃羊肉前洗七遍,沒味兒了才吃。你們那兒那麼大的碗端上來,別說吃,光味兒都把人熏跑了。
鹹陽的羊肉泡饃最早就數西門口的民族飯店和公園的秦鳳樓,現在多了。人民西路有老孫家,防洪渠西一家,古渡公園的一間樓,花店巷一家,新興路立交橋口楊家,南陽街南頭一家,民院十字幾家,多啦,不一一去說。以上這些是生意紅火的,天天人聲鼎沸。論味道咋樣,區別何在,老漢我只好連說慚愧,吃不出來,差不多。但有個地方老漢我吃出味來了,且常吃常新。新興路立交橋口楊家羊肉泡饃館值得向朋友們鄭重推薦,特點是味淡,適合女人、外地人及不喜歡油膩人的口味。過去日子窮,沒油水,只要碗裡油大湯寬就是好東西。現在變了,吃東西講究營養保健,油太大人受不了。楊家順應這個形勢,油少而香,味淡而真,大受食客歡迎。原來店址在貨場路北,後來興無村改造,搬到了路南。但老址仍用,去的都是老顧客。一家人分工如下:老一輩的老漢買牛羊,殺牛羊;老太太在老店閒轉,有時搭手洗菜擇菜;女兒在店裡收錢賣票,兒媳婦幫忙切肉賣票;兒子在爐頭掂勺。雖然辛苦,得到的卻是人來人往、交口稱贊。
羊血現在賣的不多了,樣數有粉湯羊血、羊血??、蒜蘸羊血等。最早的時候北大街裡面法院街口有吳家羊血??,花店巷口有郭家羊血,鹹陽人吃羊血都朝那兒去。抓把羊血、??放到碗裡,用煎湯一冒,羊血嫩,??筋,湯煎,吃一碗還想吃二碗。比較而言郭家羊血湯煎味厚,羊血不早吃,到最後都成了螞蜂眼,老硬。後來郭家老板過世,小郭接手,生意還好。可惜小郭鹹陽人生冷硬倔的脾氣沒改多少,一次朋友和人鬧仗,小郭拔刀相助,一板凳上去把人打沒氣了。小郭坐牢去,攤子沒人管,散了。吳家羊血??照賣,只是這麼多年吳家一直在野地支攤,老樣子,沒變化,感覺沒上檔次。還盼小郭早日歸來,好好做生意,好好過日子,也讓愛吃羊血的人有個去處。
南方人來陝西之前,除了知道兵馬俑,再就是羊肉泡饃了。當一位南方人提起要到陝西一游,另一個到過陝西的南方人便會說:那裡還有羊肉泡饃。如果是在南方,恰巧碰上一位陝西人(特別是關中人),他提起羊肉泡饃時眼中放出的光,讓你在想這是一種什麼樣的食物,以致於讓他字裡行間仿佛都包含著濃濃的思鄉之情。如果你再問下去,他也許會告訴你“油潑辣子biangbiang面”。於是好吃的南方人除了游古跡之外,當然就是要親自嘗嘗這些帶有西部色彩的小吃了。
上個月公司來了幾個南方朋友,幾天大餐下來,提出要吃羊肉泡。他們說:踏上古都鹹陽這塊土地,才發現幾乎每條街上都有羊肉泡饃館,卻不知該到那一家比較正宗。
鹹陽的老館子除了關中老漢講的西門口的民族飯店和公園的秦鳳樓。還有人民路世紀方圓對面的人民路清真食堂,北大街花電巷內的老孫家等等,各有特色。真正的吃家都要口湯,就是從開始吃,當然要蠶食,到吃完,碗裡只有一口湯。水圍城品不出西鹹風味羊肉泡的韻味,吃水圍城不如去渭南和鹹陽北邊的長武或者甘肅吃水盆羊肉。
鹹陽現在經濟終於有點發達了,中午市裡也有堵車了,怎麼辦?吃飯去城外吧!我們來到世紀大道的秦盛樓(秦風樓的一個飯店),冬天的羊肉泡饃館內已座無虛席。當我們坐定,服務員就過來問要羊肉的?還是要牛肉的?現在很多鹹陽人不喜歡吃羊肉,所以實際上是牛羊肉泡饃館。服務員接著問大家都要幾個饃?南方朋友心想還要幾個?吃得完嗎?於是不加思索地說:一個。我建議他男士一般要兩個,女士才點一個。饃很快按總數端了上來,盛在一只大海碗裡,碗大小夠南方人一家三口喝湯用的。朋友問我有沒有小碗,我說碗都一樣大的,這個沒得挑。帶著他們把饃掰碎放到碗中。飯店中也有掰饃機的,如果誰不想自已動手,可勞駕機器幫忙,但說實話,掰饃也是吃羊肉泡的一道工序,例如西安比較有名的鼓樓回民街樓外樓店開了十幾年就沒有掰饃機,估計掰饃的過程可以讓大家手活動著,嘴交流著,而且等待時間長了也就餓了。饃終於掰完了,還真費了大家一番功夫。服務員把碗端走,約隔10-15分鍾後就端來了,對照桌前的號碼牌逐個端給大家。熱騰騰的大碗漂著香,大家香極了地吃著。
朋友說:真是百聞不如一見,看著周圍人吃泡饃的模樣,我終於明白身在外地的陝西人談起羊肉泡饃時眼中閃爍的光茫,心裡思量著一個大碗中有湯(我向朋友解釋是用帶骨羊肉熬6個小時才那麼香的)、有饃、有肉、有菜,即使沒有其它的菜餚(當然飯店中還有許多涼菜出售),也已把人吃得脹脹的,一切營養都在其中,這無疑是典型的游牧民族的餐飲方式延續至今的一種表現。
我細細想,好象他說的也對,羊肉泡本來就是甘肅、寧夏那邊傳過來的,去年夏天去甘肅平涼崆峒山,平涼滿大街都是羊肉泡店和拉面店,店主們都很淳樸,例如你說切盤牛肉,他會問你要一斤還是多少,然後用稱旺旺地稱好然後再切。
吃完出來回公司路上,南方朋友一致贊揚羊肉泡是好東西,但是他們再也不吃了,因為不適合他們的口味,我微笑無語,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同行的一個同事對大家說,他有一次在西安一家小店吃羊肉泡,正好有一外地人也來吃,當服務員把饃端上後,又給那人一只空碗,五分鍾後服務員再來拿碗時,不僅碗是空的,而且連那盤中的饃也沒了,服務員問道:饃呢?那人答道:吃了。於是眾人笑了起來。服務員說:那是讓你掰到碗中做泡饃用的,那饃是半生的,怎麼能吃呢?那人答:我說嘛,這饃怎麼這麼難吃?故事講完,大家爽朗地笑了起來。那天剛好是雪後,陽光很燦爛。
昨天晚上公司部門內部年終聚會,在西蘭路長途汽車站對面的大連海鮮漁港,第一次去,感覺裡邊裝修的不錯,老板沒少花錢,用的裝修材料和店面設計風格在鹹陽算不錯的,鹹陽的餐飲業終於逐漸有一些大店了。裡邊有一些據說是空運來的海鮮,種類不算全。我感覺上菜速度比較快,菜品的色、味還可以,但是形上需要提高。海鮮價格不高,在鹹陽飯店裡比較的話,超值菜品我第一推薦三文魚,38元/盤,魚顏色比較正,比較新鮮,其他店的得58或者更高。第二推薦扇貝,用蒜蓉蒸的比較好,每個5元,其他店15-20不等,這裡的味道不錯。螃蟹、各種魚什麼的並不便宜。要了每位78元的魚翅撈飯,一嘗感覺魚翅是假的,當然這個價也不可能用真的。問服務員,她們也說不出什麼,來了位領班,東北口音,先道歉,然後說大家能理解,這個價位我們已經用比較優質的原料來做了,不是全假,是少量真的和人造翅燉在一起的。大家以後去了千萬別點這些,就要個豬手燉黃豆或者其他普通湯就可以了。那裡鮮鮑魚每個38還是每斤198,我忘了,反正比西安那些海鮮店貴多了。聽同事們講,廣東湛江雞蛋大的鮮鮑魚每個一元。唉,鮑魚的價真是充分說明了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產品價格,過去學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他可認為產品價值的第一決定因素是蘊涵在裡邊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趕明改行販海鮮吧,不過估計這行也競爭激烈,做販運的成本也高、利潤也低、風險也大。
說到縣上的小吃,大家一定講到三原的小吃,泡泡發糕,油叉酥等等,不過現在去沒有了。現在去三原,一定去吃一下老房家的水盆羊肉,羊肉泡也是一絕,主要他們用的是石頭饃,就是光吃饃,也很好吃。再有一個就是羊肉串,主要在夏天有賣的。那裡有個村,叫獨李,家家院子裡都賣,衛生條件不是很好,但是味道很不錯。一斤18元。
乾縣,在汽車站邊有家小店,西府面館,賣的有起花面,肉湯澆的,很不錯。
永壽,也在汽車站,大眾食堂,heluo拌肉,在全縣也算一絕。有機會去嘗一下。
禮泉,西蘭路邊有家馬家泡饃,不過我說的不是羊肉泡,那裡做的酸辣肚絲湯,好,好喝的很。我估計全鹹陽都找不到。特別建議去了一定點一份
還有值得一提的涼皮,尤為女人喜愛。
說起這涼皮,當數永綏街裡的老字號,韓家和王家涼皮。記得小時候去街裡玩,老遠就瞅見人們排著長長的隊,不用問,一定是吃涼皮子的,女人居多。一整張的大圓面皮,用鍘刀切成半公分寬,裝入碗內,晶瑩透亮的,再澆上些料汁、蒜汁,最後來一勺紅紅的油潑辣子,那個鮮溜啊,早饞的人流口水了。這辣子是一定要放的,上好的油潑辣子噴香噴香的,全靠它提味兒,少了這一道也就吃不出涼皮的地道來;還有這個涼字,放入口中,頓覺一股寒氣,尤其是寒冬臘月
來上一碗,那才叫爽。不信,瞧見那捂著大棉襖,迎著北風吃涼皮的了嗎?現如今,這兩家也早已搬了地方,老韓家搬到了秦寶賓館對面,用多年的積蓄買了一套一層商品房,改為小吃店,花樣多了,照舊生意新隆。老王家在二棉對面,鋪面不大,生意照舊的好。找著去吃了,怎麼感覺沒了原先的味道。想來定是少了那風、那涼......
要說這食的東西,似乎也有性別之分。在我們這裡,老爺們愛吃羊肉泡饃,婆姨們就好那一口涼皮子。
鹹陽的面條大有說頭。人說陝西人是面肚子,一天不吃面都不行,這樣孕育了陝西博大精深的面文化。陝西各地的面條樣數可以天天不重樣地吃,一年到頭也吃不完。就鹹陽講,提到面不能不提到這幾家:箸頭面、biangbiang面、廁所面、瞎子面、臊子面、岐山臊子面。
且聽我老漢一樣一樣說來。
箸頭面館在北大街中段,老板姓肖不姓張。何謂箸頭面?箸,筷子也,即象筷子一樣粗細的面。名這樣叫,實不盡然,有棍棍面,有扯面,有寬面,有窄面,有粗面,有細面。不管啥面,只放豆芽、辣子、味精,用油潑,即油潑面是也。箸頭面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老板捨得放油,面吃完油一層吃不完;二是量大,一大碗面膀肩人吃不完;三是便宜,兩塊錢一碗,不論物價漲落,一老不變。就面本身講,從發面、性面、揉面、擀面、扯面、煮面等方面有竅道,做出來就兩個字:瓤筋。瓤即不硬,筋即不爛不碎有嚼頭。瓤筋兩字說出來容易,做到卻不容易,要拿捏的准沒有幾年的功夫不行。因為以上原因,箸頭面館生意一直紅火。火到啥程度?沒有蒜,沒有紙,喝湯自己舀,想單獨吃小碗沒門,除非你吃了大碗再帶個小碗可以。就這,生意天天還是顧客排隊。賣菜的、蹬三輪的、拉架子車的、干重活的來吃,穿西服的、坐轎車的、夾皮包的、畫眉描唇的也來吃。老漢我走南闖北幾十年,吃的面數不勝數,鹹陽箸頭面不敢說是天下最好的,但鹹陽箸頭面館肖老板招呼客人時的記性卻是天下一絕。老漢我在此隆重推出,望海內外賓朋來鹹陽一定不要忘了箸頭面館,面可以不吃,肖老板不能不見。肖老板的記性如何好?你去吃兩回面,第三回不用說話他就知道你吃寬吃細吃多吃少吃鹹吃淡吃辣吃酸。幾十碗面放灶房煮,哪一碗面在前哪一碗面在後哪一碗面煮輕哪一碗面煮重哪一碗面放豆芽哪一碗面不放豆芽哪一碗是誰的哪一碗面不是誰的,肖老板不用本子不用筆,全砸在腦子裡,一口報的清清楚楚,不會出一點錯。不信?你朝北大街裡走,吃回面或是站那兒看一會兒就知道了。
老漢我改日再接著說。
廁所面,聽起來惡心,看起來不雅,吃起來如何?鹹陽老街人不知道廁所面的少,天天顧客盈門,那麼怎麼叫了個如此不雅的名字?
原來十幾年前,有花店巷人在花店巷南頭擺攤賣面,一炮打響,生意好生了得。大清早食客們就互相招呼:“走,吃面去。”不知道人忙問:“啥地方吃?”“花店巷口廁所跟前。”誰問都這樣回答,問的人聽起來煩,答的人說起來也煩。為省事,干脆就叫廁所面。一傳十十傳百,不雅的名字加快了傳播的速度,不雅的名字激起了食客的食欲,生意反倒越快越好。
廁所面現在搬到了花店巷西邊,市房地局對面。租房進店做生意,按說和廁所已沒有任何關系。但叫順嘴了,加之飯店沒起名字,人們還是廁所面廁所面的叫。叫的人覺不來不雅,聽的人感不到不順。廁所面的特點是薄、筋、煎火。老一輩人吃了說了一個年輕人聽不懂的詞兒:面梢。何謂面梢?面的四周一圈是也。凡是擀過面的人都知道,面的邊沿肯定是很薄的。薄薄的面,熱熱的湯,一筷子頭的量,家常臊子味道,秋冬吃起來煎火,春夏吃起來滋潤。大清早中山街啥地方停車多,啥地方就是賣廁所面的
岐山臊子面在鹹陽落地生根推廣擴大首先要感謝國棉一廠的紡織女工。現在老段家的老板那時剛到鹹陽發展,棲身在一廠柳林村,租房賣面。量大味竄價低,很受紡織女工歡迎。不久一家帶一家,岐山面館越開越多。到現在弄的比較好的有老段家,樂育南路的面食灣,東風路的岐山面館。相比而言,老段家還是火一些。
岐山臊子面的特點用不著老漢我在這裡羅嗦了。受到鹹陽人的歡迎,關鍵還是味道特別,不吃不由人。酸辣香薄筋光煎稀汪,吃一次就會上癮。不過吃時間長了,味覺也遲鈍了,感覺不到什麼特別的地方,就是個酸和辣。忽一日,單位來客人同去岐山周公廟。沿途農村農家樂很多。吃飯時候,我同客人進了一家。面是小碗岐山臊子面,嘗一口,哎喲,我的天,那個味是我從來沒有享受過的。我這才知道了真正的岐山臊子面是什麼樣子
2008/04/05 02:46 2008/04/05 02:46
View Comments, Trackbacks
댓글을 달아 주세요
Testing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