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愛護、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何贍養老人,尤其是農村老人,讓他們能夠安度晚年,也像城裡人一樣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不僅是一個家庭問題,更成為了一個社會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村“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亟待更新,增強社會保障功能,盡快實現社會養老與家庭養老相結合,建立農村養老制度,解除農民後顧之憂,才是我們目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點。——編者
目前,農村的老人們辛苦一生,在喪失勞動能力之後的贍養主要還是依靠兒女們。最近到農村采訪,收集到一些農民編的順口溜,或許可以看到當前農村養老中存在的一些現象和問題。
兒住瓦房孫住樓 老頭老婆住村頭
河南省內鄉縣赤眉鎮竹園村的周全生老兩口,膝下有兩個兒子。大兒子這幾年靠養牛致富,年收入10萬元左右,二兒子的銀杏茶加工生意也紅紅火火。他們在富裕之後都各自為自己的兒子蓋起了小洋樓,可在養老問題上,卻十分吝嗇。剛開始是每人養一位老人,後來又嫌棄老人不中用,怎麼辦?後經多次做工作,兄弟倆出資給老人在村頭蘋果園邊上蓋了一間小屋,算是兩位老人的安身之處。如今,在一些村莊的邊沿或偏僻之處的低矮小屋裡,住的多是年邁的老人,而這些老人卻不是無兒無女戶。少的有一男一女,多的則有二男二女,而他們卻不能與兒女們住在一起安度晚年。相反,那些個無兒無女的“五保老人”們還由集體給蓋了新平房居住或被接到鄉鎮政府的敬老院裡安度晚年。
兒子燒煤孫燒氣兒 老頭老婆柴火棍兒
楊莊村的胡老漢只有一個兒子,老兩口如掌上明珠。辛苦一輩子把兒子拉扯大了,使他成家立業。等兒子有了兒子,胡老漢老兩口更是倍加疼愛,不顧年老體弱,又幫兒子把孫子拉扯大。寒來暑往,數番春秋,轉眼又到了孫子成家立業的時候。可孫媳婦卻提出不跟公公婆婆一塊兒住,必須給他們小兩口另建一處獨院才肯嫁過來。怎麼辦?在當初兒子結婚時,胡老漢為了讓兒子住的寬敞,自己和老伴就搬出老宅,另選一處安身。這下孫子也要住單門獨院,兒子只有搬出,占了胡老漢的住處,而胡老漢,不得不再一次搬遷,在村邊搭起一間簡易住房。孫子結婚後一日三餐燒的是液化氣,兒子雖趕不上孫子,卻一年到頭燒煤球兒,唯獨胡老漢兩口因喪失掙錢能力,無錢購煤更別說液化氣了,只有每天起早貪黑背起籮筐拾柴燒。
兒子壓水孫抽水 老頭老婆得抬水
胡楊村王大山老人,老兩口兒今年70多歲,生有一男兩女,兩個女兒出嫁後,兒子也成了家。前些年老兩口兒既能下地勞動又能照看孫子,可以給兒子頂扛“半壁江山”,兒子就讓兩位老人跟自己在一起生活。隨著時光的流逝,等到給孫子蓋了“上四下四的小洋樓”並娶了孫媳婦後,老兩口兒也到了人生的晚秋,成了只能吃不能干的“廢物”,被兒子驅之門外。在村南路邊的一塊兒菜地裡給老人蓋起了兩間小草房,讓兩位老人在此“安度晚年”。孫子吃水用的是抽水泵,電閘一推,清水嘩嘩流,使上了自來水;兒子雖然落後,但家中也有壓水井。可兒孫兩代人都不捨得給王大山老兩口兒打口井,一對老人只好每天用一根棍兒和一只水桶,到鄰捨抬水吃。
在農村耳聞目睹的一幅幅真實畫面,令人心情異常地沉重。老人們為兒女操勞了一輩子,就像一盞熬干油的燈,風燭殘年,本該享受天倫之樂,可現實卻讓他們孤獨冷落,淚流滿面,甚至悲痛欲絕。
言傳不如身教。做人如果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對下一代潛移默化地影響,也不會得到子孫的孝敬。孝敬老人其實就是孝敬自己;善待老人實際上就是善待自己。
目前,農村的老人們辛苦一生,在喪失勞動能力之後的贍養主要還是依靠兒女們。最近到農村采訪,收集到一些農民編的順口溜,或許可以看到當前農村養老中存在的一些現象和問題。
兒住瓦房孫住樓 老頭老婆住村頭
河南省內鄉縣赤眉鎮竹園村的周全生老兩口,膝下有兩個兒子。大兒子這幾年靠養牛致富,年收入10萬元左右,二兒子的銀杏茶加工生意也紅紅火火。他們在富裕之後都各自為自己的兒子蓋起了小洋樓,可在養老問題上,卻十分吝嗇。剛開始是每人養一位老人,後來又嫌棄老人不中用,怎麼辦?後經多次做工作,兄弟倆出資給老人在村頭蘋果園邊上蓋了一間小屋,算是兩位老人的安身之處。如今,在一些村莊的邊沿或偏僻之處的低矮小屋裡,住的多是年邁的老人,而這些老人卻不是無兒無女戶。少的有一男一女,多的則有二男二女,而他們卻不能與兒女們住在一起安度晚年。相反,那些個無兒無女的“五保老人”們還由集體給蓋了新平房居住或被接到鄉鎮政府的敬老院裡安度晚年。
兒子燒煤孫燒氣兒 老頭老婆柴火棍兒
楊莊村的胡老漢只有一個兒子,老兩口如掌上明珠。辛苦一輩子把兒子拉扯大了,使他成家立業。等兒子有了兒子,胡老漢老兩口更是倍加疼愛,不顧年老體弱,又幫兒子把孫子拉扯大。寒來暑往,數番春秋,轉眼又到了孫子成家立業的時候。可孫媳婦卻提出不跟公公婆婆一塊兒住,必須給他們小兩口另建一處獨院才肯嫁過來。怎麼辦?在當初兒子結婚時,胡老漢為了讓兒子住的寬敞,自己和老伴就搬出老宅,另選一處安身。這下孫子也要住單門獨院,兒子只有搬出,占了胡老漢的住處,而胡老漢,不得不再一次搬遷,在村邊搭起一間簡易住房。孫子結婚後一日三餐燒的是液化氣,兒子雖趕不上孫子,卻一年到頭燒煤球兒,唯獨胡老漢兩口因喪失掙錢能力,無錢購煤更別說液化氣了,只有每天起早貪黑背起籮筐拾柴燒。
兒子壓水孫抽水 老頭老婆得抬水
胡楊村王大山老人,老兩口兒今年70多歲,生有一男兩女,兩個女兒出嫁後,兒子也成了家。前些年老兩口兒既能下地勞動又能照看孫子,可以給兒子頂扛“半壁江山”,兒子就讓兩位老人跟自己在一起生活。隨著時光的流逝,等到給孫子蓋了“上四下四的小洋樓”並娶了孫媳婦後,老兩口兒也到了人生的晚秋,成了只能吃不能干的“廢物”,被兒子驅之門外。在村南路邊的一塊兒菜地裡給老人蓋起了兩間小草房,讓兩位老人在此“安度晚年”。孫子吃水用的是抽水泵,電閘一推,清水嘩嘩流,使上了自來水;兒子雖然落後,但家中也有壓水井。可兒孫兩代人都不捨得給王大山老兩口兒打口井,一對老人只好每天用一根棍兒和一只水桶,到鄰捨抬水吃。
在農村耳聞目睹的一幅幅真實畫面,令人心情異常地沉重。老人們為兒女操勞了一輩子,就像一盞熬干油的燈,風燭殘年,本該享受天倫之樂,可現實卻讓他們孤獨冷落,淚流滿面,甚至悲痛欲絕。
言傳不如身教。做人如果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對下一代潛移默化地影響,也不會得到子孫的孝敬。孝敬老人其實就是孝敬自己;善待老人實際上就是善待自己。
2008/04/05 02:46 2008/04/05 02:46
View Comments, Trackbacks
댓글을 달아 주세요
Testing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