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也渴望与配偶白头偕老,但对婚姻能走多远不甚明了
文/本报记者 孙朝方 黄丽娜 庾燕琼 实习生 陈浩勤 图/本报记者 陈秋明
金婚是婚姻、感情的里程碑———一位老人说。我们彼此忠诚、信任,有责任感,不离不弃,坎坷与磨难让我们相守相爱、相伴一生———20多对金婚夫妇说。
上月29日,在广州市老龄委主办的金婚纪念活动上,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十对「同患难、共甘苦」的老夫妻。他们坚信,风雨几十年,他们是在相濡以沫中「养」出了真感情。
然而时下的中青年人,如何看待「执子之手,与之偕老」的金婚呢?记者调查发现,他们中不少人对自己与「另一半」能否白头偕老缺乏信心。
金婚老人树了榜样 忠诚与信任是爱情主题
「50多年来,我们从来没红过脸」,80岁高龄的张振国老先生说起老伴,一脸感慨,「结婚50年了,我欠她太多」。
张老说,1949年他随军解放武汉时,邂逅跑来参军的学生妹聂晓荣,两人一见钟情,一年后成婚。婚后,家务事和五个孩子,全交给了妻子。「1957年,我被打成了右派,那时,身边几个『右派』的妻子刚刚离婚走了,她见我负担很重,怕我出什么事,就对我说:『不用怕,大不了我陪你回乡下种地,』那一刻,我发誓要用全部生命珍爱她。」张老说,随后十多年,自己几起几落,在最艰苦的岁月里,妻子始终支持自己,这种信任支撑着他走了过来。
张老说,那时经常挨批斗,晚上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妻子正煲好了鸡汤,静坐着等他回来。他说,直到今天,仍很珍惜这种家的感觉。
74岁的杨资元老人认为,能够维持到金婚,除了两个人的感情外,还有个人的观念问题,「我们的婚姻家庭观念比较传统,这也影响到我的孩子们,他们的家庭都很和睦」。
85岁高龄的徐孝尊老人,曾参加过着名的百团大战。他认为,同患难共甘苦、相互信任是维持金婚的「基石」。
采访这群经历过大半个世纪风云的老人,记者发现,几乎每个人都有关于忠诚、信任与爱的故事,这成了360多对金婚老人婚恋的主题。
学者强调责任不能丢 婚姻不要太过功利化
1、章海山(广东伦理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稳定的婚姻和家庭是美好爱情的结晶,能一起走过50年的金婚夫妇,都是应该肯定的。尤其在社会日益多元化的今天,金婚老人们「同甘苦、共患难」的婚恋情操,不该被忽视。
现在不少年轻人追求「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婚恋,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对待。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爱情、婚姻的冲击和诱惑越来越多,更多的人倾向于追求个人的满意度,强调个性的发挥,对婚姻的诉求也不断提高,但现实中恋爱的浪漫激情常常被婚后的平淡、乏味所取代,于是对情感的关注会发生转移,追求一种新鲜感。对这种倾向,更多地只能从道德和思想观念上来引导,单从法律的角度是解决不了的。从恋爱、新婚到金婚,是人生不断走向成熟的心路历程,很多观念都经历着变化,但家庭、责任、伦理等不该丢,年轻人应尽量恢复对忠贞、纯真爱情的追求。
2、李宗桂(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老年人和年轻人在婚姻问题上观念的差异,反映出两代人的文化价值观和择偶观的不同,这是基于他们生活的时代、所受的教育、生活经历的不同,我们应该承认价值多元化的合理性,以一种宽容的态度来看待这一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就是追求悠远、长久、稳定,乃至永恒,从这个意义延伸出来,在婚姻上就是追求天长地久,百年好合,所以老年人的婚姻观念是符合所在时代的要求的。而另一个重要观念是守陈,老一辈为追求婚姻上的永恒,宁愿牺牲个人的利益,甚至忍受灾难,以此来达到形式上的完美。
现在的年轻人比较实际,传统观念对他们的影响不大,甚至背叛传统文化,这反映出他们价值观的现实性和现世性。离婚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显得非常平常,也得到了社会的宽容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