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也渴望與配偶白頭偕老,但對婚姻能走多遠不甚明瞭
文/本報記者 孫朝方 黃麗娜 庾燕瓊 實習生 陳浩勤 圖/本報記者 陳秋明
金婚是婚姻、感情的里程碑———一位老人說。我們彼此忠誠、信任,有責任感,不離不棄,坎坷與磨難讓我們相守相愛、相伴一生———20多對金婚夫婦說。
上月29日,在廣州市老齡委主辦的金婚紀念活動上,記者隨機採訪了幾十對「同患難、共甘苦」的老夫妻。他們堅信,風雨幾十年,他們是在相濡以沫中「養」出了真感情。
然而時下的中青年人,如何看待「執子之手,與之偕老」的金婚呢?記者調查發現,他們中不少人對自己與「另一半」能否白頭偕老缺乏信心。
金婚老人樹了榜樣 忠誠與信任是愛情主題
「50多年來,我們從來沒紅過臉」,80歲高齡的張振國老先生說起老伴,一臉感慨,「結婚50年了,我欠她太多」。
張老說,1949年他隨軍解放武漢時,邂逅跑來參軍的學生妹聶曉榮,兩人一見鍾情,一年後成婚。婚後,家務事和五個孩子,全交給了妻子。「1957年,我被打成了右派,那時,身邊幾個『右派』的妻子剛剛離婚走了,她見我負擔很重,怕我出什麼事,就對我說:『不用怕,大不了我陪你回鄉下種地,』那一刻,我發誓要用全部生命珍愛她。」張老說,隨後十多年,自己幾起幾落,在最艱苦的歲月裡,妻子始終支持自己,這種信任支撐著他走了過來。
張老說,那時經常挨批鬥,晚上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妻子正煲好了雞湯,靜坐著等他回來。他說,直到今天,仍很珍惜這種家的感覺。
74歲的楊資元老人認為,能夠維持到金婚,除了兩個人的感情外,還有個人的觀念問題,「我們的婚姻家庭觀念比較傳統,這也影響到我的孩子們,他們的家庭都很和睦」。
85歲高齡的徐孝尊老人,曾參加過著名的百團大戰。他認為,同患難共甘苦、相互信任是維持金婚的「基石」。
採訪這群經歷過大半個世紀風雲的老人,記者發現,幾乎每個人都有關於忠誠、信任與愛的故事,這成了360多對金婚老人婚戀的主題。
學者強調責任不能丟 婚姻不要太過功利化
1、章海山(廣東倫理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穩定的婚姻和家庭是美好愛情的結晶,能一起走過50年的金婚夫婦,都是應該肯定的。尤其在社會日益多元化的今天,金婚老人們「同甘苦、共患難」的婚戀情操,不該被忽視。
現在不少年輕人追求「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的婚戀,不能簡單地用對錯來對待。隨著社會的發展,對愛情、婚姻的衝擊和誘惑越來越多,更多的人傾向於追求個人的滿意度,強調個性的發揮,對婚姻的訴求也不斷提高,但現實中戀愛的浪漫激情常常被婚後的平淡、乏味所取代,於是對情感的關注會發生轉移,追求一種新鮮感。對這種傾向,更多地只能從道德和思想觀念上來引導,單從法律的角度是解決不了的。從戀愛、新婚到金婚,是人生不斷走向成熟的心路歷程,很多觀念都經歷著變化,但家庭、責任、倫理等不該丟,年輕人應盡量恢復對忠貞、純真愛情的追求。
2、李宗桂(中山大學文化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老年人和年輕人在婚姻問題上觀念的差異,反映出兩代人的文化價值觀和擇偶觀的不同,這是基於他們生活的時代、所受的教育、生活經歷的不同,我們應該承認價值多元化的合理性,以一種寬容的態度來看待這一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重要思想,就是追求悠遠、長久、穩定,乃至永恆,從這個意義延伸出來,在婚姻上就是追求天長地久,百年好合,所以老年人的婚姻觀念是符合所在時代的要求的。而另一個重要觀念是守陳,老一輩為追求婚姻上的永恆,寧願犧牲個人的利益,甚至忍受災難,以此來達到形式上的完美。
現在的年輕人比較實際,傳統觀念對他們的影響不大,甚至背叛傳統文化,這反映出他們價值觀的現實性和現世性。離婚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顯得非常平常,也得到了社會的寬容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