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城市活力評價問題與改進建議
(徵求意見稿)
·在中央電視台首創的中國城市活力評價的啟發下,提出科學的活力的評價,應用於世界各國活力評價中,並坦誠中央電視台活力評價的不足和改進意見。·
陳體滇
2004.11.27
首創與缺陷
今年,中央電視台首次舉辦的城市經濟活力評價活動,並計劃每年舉辦成為央視的一個品牌欄目。本項評價抓住了時代的特點和需要,首開了活力評價先河,意義不凡,反響強烈。以往的中國評價從項目到評價方法都是追隨和模仿國外的評價。活力評價在國際權威評價中我們還沒有見到,這是由中國開創的競爭力評價新領域,因此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評價的四個里程碑:
·1955年美國《財富》的美國工業500強排行榜開創評價先河;
·1982年美國《福布斯》富豪榜開創人物評價先河;
中央電視台舉辦的這次評價的造勢非常出色,但從評價方法上存在若干重大的應當改進缺陷。
此次活動採用基礎數據與專家意見、電視調查結果、企業家、普通市民專項問卷調查結果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此前,數十位國內有影響力的城市學者、經濟學家已經為此制定了城市經濟活力評價標準。 城市中國系列活動歷時3個多月,城市經濟活力評價將經過多輪篩選,首先從280個地級城市中產生50個候選城市,最終產生十大經濟活力城市、部分單項獎和特別獎。 這些入圍城市是依據人均GDP增長率、教科文事業費占GDP比重、城市「三廢」達標率等關鍵指標結合城市綜合業績和影響力綜合評價產生的。
2004年10月10日,由中央電視台主辦的「2004CCTV城市中國系列活動」組委會公佈了「十大中國最具經濟活力城市」中選的20個城市後,記者劉映花在《博客中國》上文章《「中國最具經濟活力城市」名單公佈 京滬穗落榜 》一文中說:出乎人們意料的是,北京、上海、廣州竟集體落榜。 雖然評選還在進行之中,但專家的質疑之聲已不期而至。組委會邀請的評委之一、北大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葉文虎告訴記著:「組委會曾多次寄來參評城市名單,但我至今沒有對此做出回復。作為一個學者,自己不可能對這麼多的參評城市都充分瞭解,也沒有大量的數據支持。」 而談到北京、上海、廣州的落選,葉文虎表示,實際上由於對「活力」的概念無從把握,對於評選的結果也自然「見仁見智」。此次入圍的二十個提名城市包括常州、成都、大連、東莞、哈爾濱、杭州、呼和浩特、昆明、寧波、青島、瀋陽、深圳、蘇州、威海、溫州、武漢、無錫、廈門、徐州、中山。
活動總導演劉正舉表示,「這是在廣泛徵求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形成完善的。」「現在還沒有一個公認非常完備的指標體系。但從觀眾的角度看,不用任何指標體系,也可以對哪些城市有活力有基本判斷。」 重導演的話是誠懇的。但以「不用任何體系葉可以對哪些城市有活力有基本的判斷」為理由,等於否定了建立完備指標體系的必要。以「一個公認非常完備的指標體系」來要求指標體系又是吹毛求疵的。公認需要長期的過程,非常完備是實際上不可能實現的目標。
我們認為,首先是指標體系設立的問題。由於主辦單位沒有完全披露,我們只能從披露的部分提出存在的問題。
設立活力指標體系基於對於城市活力的認識,主辦單位認為城市經濟活力是指一個城市經濟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集中體現在成長性、健康度、影響力三個方面。
我們認為,將「活力」定義為「生命力」是恰當的。但評價活力所選取的關於活力的三個方面並不恰當。
「成長性」的指標如果和對象的發展目標吻合時,才可以體現活力。成長性指標不成為對象的發展目標時,就不能體現為活力。如人的體重的成長性在嬰兒和發育階段可以是機體活力的指標。到中年以後就不在成為活力指標了,甚至是一個活力的負指標,體重短期增長往往意味體質倒退和身體活力的下降。對於一些為社區服務的小企業來說,規模的持續擴大不是目標,它的活力在於體現適應社區變化的需要。對於一些經濟指標,如企業的借貸規模等,有一個恰當的區間,也不是成長性指標,在這個區間內的可以作為企業活力的表現一個方面,超過這一區間就顯示企業活力有問題。城市的很多指標,如人均道路、人均綠化等並不是越多越好,只能算是有一個恰當上限的區間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