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城市活力评价问题与改进建议
(征求意见稿)
·在中央电视台首创的中国城市活力评价的启发下,提出科学的活力的评价,应用于世界各国活力评价中,并坦诚中央电视台活力评价的不足和改进意见。·
陈体滇
2004.11.27
首创与缺陷
今年,中央电视台首次举办的城市经济活力评价活动,并计划每年举办成为央视的一个品牌栏目。本项评价抓住了时代的特点和需要,首开了活力评价先河,意义不凡,反响强烈。以往的中国评价从项目到评价方法都是追随和模仿国外的评价。活力评价在国际权威评价中我们还没有见到,这是由中国开创的竞争力评价新领域,因此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评价的四个里程碑:
·1955年美国《财富》的美国工业500强排行榜开创评价先河;
·1982年美国《福布斯》富豪榜开创人物评价先河;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这次评价的造势非常出色,但从评价方法上存在若干重大的应当改进缺陷。
此次活动采用基础数据与专家意见、电视调查结果、企业家、普通市民专项问卷调查结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此前,数十位国内有影响力的城市学者、经济学家已经为此制定了城市经济活力评价标准。 城市中国系列活动历时3个多月,城市经济活力评价将经过多轮筛选,首先从280个地级城市中产生50个候选城市,最终产生十大经济活力城市、部分单项奖和特别奖。 这些入围城市是依据人均GDP增长率、教科文事业费占GDP比重、城市「三废」达标率等关键指标结合城市综合业绩和影响力综合评价产生的。
2004年10月10日,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2004CCTV城市中国系列活动」组委会公布了「十大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中选的20个城市后,记者刘映花在《博客中国》上文章《「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名单公布 京沪穗落榜 》一文中说: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北京、上海、广州竟集体落榜。 虽然评选还在进行之中,但专家的质疑之声已不期而至。组委会邀请的评委之一、北大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叶文虎告诉记着:「组委会曾多次寄来参评城市名单,但我至今没有对此做出回复。作为一个学者,自己不可能对这么多的参评城市都充分了解,也没有大量的数据支持。」 而谈到北京、上海、广州的落选,叶文虎表示,实际上由于对「活力」的概念无从把握,对于评选的结果也自然「见仁见智」。此次入围的二十个提名城市包括常州、成都、大连、东莞、哈尔滨、杭州、呼和浩特、昆明、宁波、青岛、沈阳、深圳、苏州、威海、温州、武汉、无锡、厦门、徐州、中山。
活动总导演刘正举表示,「这是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完善的。」「现在还没有一个公认非常完备的指标体系。但从观众的角度看,不用任何指标体系,也可以对哪些城市有活力有基本判断。」 重导演的话是诚恳的。但以「不用任何体系叶可以对哪些城市有活力有基本的判断」为理由,等于否定了建立完备指标体系的必要。以「一个公认非常完备的指标体系」来要求指标体系又是吹毛求疵的。公认需要长期的过程,非常完备是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我们认为,首先是指标体系设立的问题。由于主办单位没有完全披露,我们只能从披露的部分提出存在的问题。
设立活力指标体系基于对于城市活力的认识,主办单位认为城市经济活力是指一个城市经济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集中体现在成长性、健康度、影响力三个方面。
我们认为,将「活力」定义为「生命力」是恰当的。但评价活力所选取的关于活力的三个方面并不恰当。
「成长性」的指标如果和对象的发展目标吻合时,才可以体现活力。成长性指标不成为对象的发展目标时,就不能体现为活力。如人的体重的成长性在婴儿和发育阶段可以是机体活力的指标。到中年以后就不在成为活力指标了,甚至是一个活力的负指标,体重短期增长往往意味体质倒退和身体活力的下降。对于一些为社区服务的小企业来说,规模的持续扩大不是目标,它的活力在于体现适应社区变化的需要。对于一些经济指标,如企业的借贷规模等,有一个恰当的区间,也不是成长性指标,在这个区间内的可以作为企业活力的表现一个方面,超过这一区间就显示企业活力有问题。城市的很多指标,如人均道路、人均绿化等并不是越多越好,只能算是有一个恰当上限的区间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