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游子回家的感想
一年前,本人在这个论坛发表了《湛江忧思录——一个游子对湛江发展的思考》,虽然这一贴子文理颇多不通,语句也不甚顺畅,而且篇幅甚长,把人看得头昏眼花。但依然「骗取」了15000多的点击,还被斑竹选出精华区,着实令在下诚惶诚恐。事隔一年,本人又回了一趟湛江,有了新题材,感想颇多,因此又手痒了,写写感受。以谢诸位的错爱。
这次回湛江,是去参加一位同学的婚礼。同事们一听都吃了一惊:你都奔四了,你同学也可是钻石级的王老五吧。确实如此,但男人没有点事业、没有房子、没有点钱怎么结婚?呜呼,做男人难,莫非做湛江的男人更难?哈哈,当然,这是各人的观点问题。
朋友们给我一个严正忠告:在湛江区域内千万不可违章,高速限120公里,你千万不可超110公里,否则你食硬「生猪肉」。然后各人列举无数惨痛之事实,以时间地点人物罚金诸多数据,仿佛他们就是湛江人,而我却变成了一个准备初进湛江的外乡人似人,真令我啼笑皆非。
然而,湛江交警在两广的「良好口碑」,也不得不令我小心翼翼。驾车进入湛江境内,马上把车速降到108迈定速巡航,幸好车很少,定速巡航倒是充分发挥了作用,经过四个半小时,终于完成了从顺德到湛江的行程。
第一天——沉重
婚礼还有两天才举行,我准备要好好利用这两天的时间做两件事:第一是探亲访友,第二是到我从前住过、学习的地方走走看看。
姐姐和姐夫和去年见到他们的时候比显老了。他们三个月前双双下岗(都在霞山某宾馆),原本属国有的宾馆卖给了私人,私人老板从九月份起就没有发过工资给员工,原先准备重建宾馆的计划听说也基本泡汤了。四十多五十岁的人,下了岗能做什么?姐夫身体不好,只能在家歇着,姐姐独自出来打些散工维持生计。还好,外甥倒是比以前懂事了些,转了份工,工资也从以前的700多增加到了1200,不过每天从霞山到赤坎的车费自负。
和一位公务员朋友吃了顿饭,他当时正在参与工博会的运作。听他说,湛江工博会办了八届,现在成了「鸡肋」,真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客商越来越少,签约也越来越少,为什么?因为第一第二届的时候,是政府花钱包吃包住包玩请别人来,但还是签了不少假协议,效果并不太好。于是政府不想再花冤枉钱。没有了白吃白住白拿白玩,结果来的人就越来越少。加上湛江本来工业底子薄,搞这样的博览会确实缺乏号召力,勉为其难。这也是博览会越办越差的原因。但政府花了那么大的精力,如果就这样收场,又心有不甘,也恐人笑话,估计这个博览会还会撑多一两年,然后再找个台阶下来。
陪母亲探访她的同事们,情况也不乐观,这些退休或下岗的姊妹们,或为自己的状况忧愁,或为子女的工作忧愁,说到伤心处,甚至掩面哭泣,令我这个旁观者也为之伤感。退休的老人们甚至质疑为什么湛江的退休工资会比广西梧州的低。母亲的一位同事请我帮她的儿子在顺德找一份工作,她的儿子都快30岁了,高中毕业后打了十几份工,多数都是饭店酒吧等服务行业的,甚至充煤气都干过。正如她说:不是儿子不争气或怕苦怕累,他也想做长久些,但湛江的饭店酒吧都不太景气,要么倒闭要么换老板换员工,所以工作总是做不长。现在儿子在家干什么?打麻将——就像很多的湛江失业者一样,变成了「啃老族」,靠父母那点微薄的退休金过活。说到凄凉处,这位阿姨禁不住失声痛哭。
第二天——喜悦
第一天行程的主题太过沉重、太过凄凉了,我决定第二天要挖掘一下湛江美好的一面。首先,我安排了故地重游。说实话,出去十四年,回来只有六次,每一次都是来去匆匆,已很久没有到过自己成长的地方。我先到高中时经常去聚会的赤坎光复路,然后到中山路。走在中山路上,看着南华、胜利、文化宫、中山百货、电影院、新华书店…….,我仿佛又见到了那个赤着脚,在南华、胜利的食客堆里、垃圾堆里捡烟盒的三年级小学生,仿佛看到了那个在文具商场门口和小伙伴摆书摊出租「公仔书」的五年级小学生,仿佛看到了跟在大人后面偷偷溜进人民、红旗电影院看电影的初一级学生……..可恨的广告牌,可恶的霓虹灯……..,所有这些新的东西都使我的回忆变得不够清晰,我不停地按动快门,心里的悔意却越来越浓——为什么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没有把这些景象拍下来?第四小学,我快乐的童年,但已面目全非,红墙绿瓦变成了现代化的教学楼、操场。好在小街小巷还保持着原来的风貌,南兴街XX号,这就是我的家,一幢低矮的两层小楼房,却住着七户人家。那时,我们一家四口挤在一间十平方的房子里,和其它六户邻居共用厨房、冲凉房,但大家却能和睦相处,互相帮助。搬出南兴街住进商品房后,我再也没能找回那样的好邻居,再也没有找回那种大家庭式的温馨感觉。沿着南兴街、大通街、民主路,来到了我的中学母校七中,正值放学,保安把我拦住了,问我找谁,我告诉他,我是七中的校友,我只是想回学校看看。保安很友善地笑了,说:那你随便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