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14日 何啟龍
[內容提要] 傅海波(Herbert Franke) 在1975年提出,蒙元帝皇從部落領袖發展成世界之主,借助了佛教神話來肯定普世統治者的地位。David M. Farquhar論政滿清皇帝崇尚佛教、自稱文殊菩薩下凡,為了證明清朝繼承元朝及明朝利用佛教神話的習慣,引用了不少元朝帝皇借助佛教神話、以菩薩自居的例子。柯嬌燕(Pamela K. Crossley)在論證乾隆皇帝自稱為佛教神話「轉輪王」(skr. cakravartin) 的化身、以增強世界統治者的合法地位,當中大力塑造「轉輪王傳統」,認為蒙元帝皇使用了轉論王神話來增強自身的合法性。。
然而,以上學者都忽略了元代的回鶻文佛經所展現的元代佛教真面目,他們都忽略了回鶻僧團及回鶻佛教是元朝蒙古佛教的重要部份。只要對照元代佛經,就發覺無論是「菩薩」或「轉輪王」皆並非元朝帝皇所獨尊的稱號,其它宗王甚至高昌亦都護君主也使用這些稱號。而且,從回鶻文《重修文殊寺碑》透露當時人只認為「轉輪王」是「多築精舍會成為金轉輪王」,只有佛教功德、跟政治權力無關。而居庸關的六體刻文《造塔功德記》其實是讚賞及鼓勵元朝王室多建佛寺而獲得轉輪王一樣的長壽、百子千孫,並非為了強化政治權力。
去除了對「轉輪王」的迷思,才能還原元朝佛教的真面目,才可瞭解元代蒙古人對待佛教的真正態度——祈福、祝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