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哲学系始建于1914年,是我国高等学校中最早成立的哲学系。创建之初为北大文科哲学门,亦称中国哲学门,1919年更名为哲学系。历史上,着名学者蔡元培、马叙伦、章士钊、胡适、熊十力、梁漱溟、汤用彤、张申府、金岳霖、冯友兰、贺麟、朱光潜、张岱年、宗白华、洪谦、王宪钧等先后在这里执教。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也曾在此开设哲学课程,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1937年,由于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哲学系随校内迁,在云南昆明与清华、南开的相关科系合组为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抗战胜利后,1946年北大复校,哲学系也随校北上,恢复为北大哲学系。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部分高校哲学骨干教师汇入哲学系,进一步壮大了哲学系的阵容。1978年,心理学专业从哲学系分出,独立成为心理学系。
1978年以来,哲学系在改革开放的环境里快速发展,学科门类逐步完备,教师配备渐趋合理,图书资料日益丰富,科研条件极大改善。
1994年起列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在哲学的全部8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伦理学、逻辑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哲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由于学科发展的需要,1995年9月宗教学由原来与哲学、逻辑学并列的专业独立成系。按照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宗教学系与哲学系联体运作,以求协力发展。
目前,哲学系(宗教学系)拥有3个本科专业:哲学、逻辑学、宗教学;1个本科辅修专业:哲学。在8个二级学科设立9个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教研室、外国哲学教研室、逻辑学教研室、伦理学教研室、美学教研室、佛教道教教研室、基督教与宗教学原理教研室、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
1个与系合作的研究所: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
1个挂靠的科研机构: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
7个虚体研究机构: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库、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现代科学与哲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应用伦理学中心、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
2000年,哲学系创办了面向整个华语哲学界的学术刊物《哲学门》(半年刊,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目前,图书资料室藏书已达3万5千余册,学生计算机室机位18个,教师工作室机位24个,人文信息实验室装备多台服务器,独立创建和维护哲学系网站。
截止2001年9月,哲学系、宗教学系在职教师61人,其中教授27人(包括26名博士生导师),副教授27人,讲师7人。两系学生总数438人,其中本科生178人(98级44人、99级41人、00级51人、01级42人),硕士生151人(99级47人、00级55人、01级49人),博士生109人(99级34人、32人、43人),其中留学生40人(硕士11人,博士29人)。
80多年来,哲学系共培养了8000余名毕业生,其中有冯友兰、张申府、朱自清、顾颉刚、王浩这样的大学者,也有邓中夏这样的革命志士,还有各行各业的大批骨干力量。这些毕业生遍布海内外,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致力于教学的同时,哲学系的教师写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学术着作,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北京大学哲学系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并且还将在21世纪对人类文明继续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