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北京大学医学部(简称北医)位于学府林立的首都北京海淀区学院路,其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是中国政府教育部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开办的第一所专门传授西方医学的国立学校。
1903年,清朝政府在京师大学堂设立医学实业馆,1904年,医学实业馆改称医学馆,迁入和平门外八角琉璃井由兴胜寺庙宇改建的馆舍,1907年停办。1910年,此馆舍被施医总局(当时的卫生部门)买去,为日后创立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提供了条件。
1911年,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在当时向西方学习的风潮下,西医在中国的地位,有了明显的变化。1912年9月,中华民国教育部电召从日本留学归来正在筹建浙江省立医学专门学校的杭州人汤尔和到京,筹划创立医学校事宜。教育部以价银10,000两购买了已经停办的医学馆馆舍,划拨给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使用,10月16日,中华民国教育部任命组织学教授汤尔和先生为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校长,至此,中国第一所国立西医学校正式诞生。当时教职工9人,首批学生72人。
在此后的年代里,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学校发展极尽艰辛。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一度名为北平大学医学院,曾并入北京大学。
1946年7月,北京大学在北平复员,胡适任校长。在抗日战争时期,艰难发展的当时为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第六分班连同附属医院一同并入北京大学,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先后为解剖学教授马文昭先生、生理学教授沈钧淇先生和皮肤科学教授胡传揆先生。胡传揆教授任医学院院长同时,还任医学院附属医院...... 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