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70年高中毕业后很想上大学,可那时实行的是推荐制度,由于朝中无人选拔而返乡务农。1977年恢复高考后,由于山区信息闭塞和村委不放人及诸多原因,使我失去了前两年对大龄青年照顾上大学的机会。
但我不甘心,为了给国家做贡献,就找来地质学、地貌学、文物考古学等书学习。由于没有衡量学术的标准毕业证,社会上不承认。1998年,国家实行自考制度,在开考的课程中,没有我学的专业,教委自考办的孔主任对我说:「你学中文专业吧!中文用处比较广,可以表达你研究的成果。」我想了想只好委曲求全了,为了一个毕业证,为了学到知识,为了改变命运,为了走出深山为国出力,为了实现祖辈的愿望,我就报了没有围墙的自考大学。
中文系共十三门课程,为了实效和把握,我一年报考三门课程,在县教委自考办填了基本情况表,购买了书。回到家一边干活工作,有空就看书学习、写笔记,一门课的书至少看三遍。每天早起两个小时,到我家的窑洞背后,读书和背问答题,夜里晚睡两个小时,在昏暗的煤油灯光下看书和记笔记,就连去厕所的功夫也利用起来。 由于自已年龄大〔38岁〕,家庭负担大,上有老下有小,单位事情多,一天忙得焦头烂额,学习时间没保证。加上我是在文革中渡过的,在校学的知识少,给自考学习带来很大难度。
自考每次考试要求很严,不能交头接耳观看和携带纸条,一经发现该次考试作废。其中1988年考试,仅济源作废的有三十余人,吓得很多人退出自学考试。有一次考外国文学,我感觉可能在60分之间,为了多一分把握,拿出事先准备折叠的纸条,被监考老师发现,作废了该课考试的成绩,致使我连考七次才过关。对于自学考试的考生,每次达到合格60分成绩的很少,大家很有悲观怨言。针对这种情况,市自考办李瑞森老师请来河南大学名师授课,其中有现在百家讲坛的王力群先生,当时大家都觉得他讲的很好,容易理解和记得牢。学员逢星期日听课,一学期一门课收90元授课费。开始地点在沁阳师范学校,以后设在济源。通过老师讲授,学生进步很快,每次都有一、二门课程毕业。
在学习中有几件事需要提一下:
1、我们单位丁克云所长非常支持职工学习,认为要想工作好,必须培养人才。当时有一种思潮认为,自考浪费时间,影响工作,目光短浅,对参加自考的同志有意见。可丁克云所长力排众议,说服反对者,还给自考学生提供一个条件,单位再忙也要给予学习者方便,考试学习期间不扣工资。由于他的大力支持,保证了我和其它职工的学习正常进行。
2、自考办的李瑞森老师态度和气,责任心强,自考办每一次学习活动,他都通过各种方式传达给考生。交钱、发证、领书,非常正规,认真登记,没有因为失误给考生造成损失。他经常用奋发向上的精神鼓励学生,支持学生,给学生很大的方便,深受学生的爱戴和拥护。
3、在我通过七门课程合格后,感到压力很大,体会到自考入学容易,毕业难,就想打退堂鼓,转入电大学习。因为电大入学难而容易毕业,就参加电大考试,结果被录取。但由于电大收费高,三年学费 7200元,加上书费、上课和交通费是个天文数字,自考课可顶替其它学习方式的同类课,但学费不减。最后狠狠心,为了省钱,抱着完不成学业誓不罢休的决心,继续走自考学习道路。
我坚持了十年,考完了所有课程,于1995年毕业,是自学考试学习时间最长的一个学生。在我领毕业证时,焦作自考办组织记者采访。我说:「不要采访了,这就够丢人啦!」他们说:「这不是丢人,这是持之以恒的精神,给自考学生树立一个榜样。」结果教育报、河南报、郑州晚报、自考指导、电视台等媒体以头版头条新闻进行报道,市教委还做了一个版面,在门口展览半年之多。
事后我从省自考办了解到,我这一届学生全省共128000人,由于自学难度大,在第七年,已毕业3000余人,转入电大其它学习的有7000余人,剩余的人就放弃自考了,只剩下我一个人。每年考试,我是单号排在第一(和后来者一同排名),每次考试成绩统计,大家都对我有所期盼。终于在第十年的成绩统计单上,我的各门成绩全部过关。在我不在场的情况下,省自考办全体同志在办公室为我鼓掌,并长长的出了一口气。我的自考毕业,标志着我省第一届自考生学业的结束,有一定的非凡意义,所以省自考办在我领毕业证时要求对我进行采访。
我通过自考学习,学到了很多知识,在单位承担业务大梁,评了职称,提了干部,涨了工资,授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大家评价我是济源文物部门的形象、文物品牌、文物意识旗帜。济沅文物工作做的好,很多方面得益于我的影响。几年来我发掘研究了济源历史文化,在各种媒体上发表文章8000余篇(含转载),取得研究成果20余项,向政府和有关单位提合理化建议100余项,获国家专利5项,出版专着12本,建一个卢化南文物考古网站( www.luhuanan.com),把济源文物事业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受到大家的好评,「没有围墙自考大学的学生卢化南真管用」。
作者 济源市文物局:卢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