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系河南大学主办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她源自1934年创刊的《河南大学学报》,是我国最早的学报之一,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嵇文甫、高亨、姜亮夫、冯友兰.张邃青等着名专家学者都曾是本刊的作者。在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她以学术性、科学性和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极大关注引起了学界的重视和注目。她历经沧桑之变,停刊复创,几易刊名,却始终以活跃学术思想为宗旨,立足河大,面向社会,报道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弘扬科学精神、展现学者风范,推动科学技术研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1930年8月,创建于1912年的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经历中州大学(1923年)、河南中山大 学(1923年)之沿改,正式命名为河南大学。早期的河南大学下设5院16系,师资雄厚,名流荟萃,教学、科研活动蓬勃开展,学术空气极为活跃。学校先后创办了《河南大学校刊》 、《河南大学周刊》及各学院院刊等,并积极筹建河南大学出版委员会。为进一步推动学术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及时反映学校最新科研成果,1934年4月,创办了综合性学术刊物—— 《河南大学学报》。因战乱等故,《河南大学学报》在出版3期后停刊。解放后,河南大学复校。后经调整更名为开封师范学院(1956年)。为提倡科学研究、促进学术交流,于1956年11月复办学报,名为《开封师院学报》。1959年以后,开封师范学院的学科专业逐步充实和健全,学校的学术活动从单一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延伸至自然科学领域,为《开封师院学报》的发展和分化提供了先决条件。1971年,增出自然科学专辑。1975年9月,《开封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正式出版,原《开封师院学报》更名为《开封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改为双月刊,在国内公开发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教育、科学研究之复兴,开封师范学院的科学研究方向逐步明确,研究机构陆续建立,学术空气日益浓厚,科研成果成批出现,学术领域春意盎然,《开封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1979年8月,开封师范学院易名为河南师范大学,《开封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随之更名为《河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1984年5月,河南师范大学复用「河南大学」校名,学报更名为《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漫长的发展历程,浓郁的学术氛围,造就了《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独特的编辑出版风格。《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向重视编辑出版与科研、教学相结合,重视新学科的培育与科研人才的培养。1979年以后,结合河南大学学科优势和社会发展之需要,先后开设有「宋史研究」、「中国特色之路」、「中原文化」等专栏。1984年,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率全国之先,开展编辑学研究与编辑教育,并在《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劈「编辑学研究」专栏,为编辑学学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也因此成为全国编辑出版类核心期刊。目前,《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设有「社会主义研究」、「国际关系研究」、「经济研究」、「法学研究」、「文学研究」、「哲学研究 」、「历史研究」和「新闻、编辑与出版研究」等特色专栏。随着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的提高,文稿转摘率逐年提高,学报的影响日益扩大。继1995年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后,已发展成为中国期刊网的上网期刊。1994年以来,学报多次获得河南省优秀期刊奖,并在2000年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荣获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在2000年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评优活动中获得优秀期刊奖。在最近公布的「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被转载篇目排序」中,《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名列第十,所刊发的文章有61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转摘。在全国2588种社科期刊被转载篇目排序中,《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排名第60位。
2000年9月,新的河南大学组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教学、科研目标更高的现代化大学正 在形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正在向新的目标发展。她将秉承创刊之宗旨,以新的面貌,为河南大学科学研究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