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簡介
藥學院始建於1941年,原為北京大學中藥研究所,1943年以此為基礎建立了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系,設本草專業和製藥專業;1952年醫學院獨立建院,隨之改名為北京醫學院藥學系,設藥學、藥物化學、應用化學(醫藥)三個專業;1985年隨學校更名為北京醫科大學藥學院,設藥學、藥物化學、藥理學三個專業;2000年4月更名為北京大學藥學院。
藥學院擁有一支學識淵博、治學嚴謹的專家學者、師資隊伍,其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先後曾有4名教授被遴選為院士);被國家人事部和衛生部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專家稱號的3名;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名,教育部跨世紀人才3名,全國優秀教師1名,北京市優秀教師7名,原北京醫科大學桃李獎獲得者5名;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的36名。
藥學院現設有化學生物學系、藥物化學系、天然藥物學系、藥劑學系、分子與細胞藥理學系、藥事管理與臨床藥學系、基礎化學實驗教學中心、應用藥物研究所和一個國家首批建立的重點實驗室--天然藥物與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一個首批進入"211工程"的現代藥學與新藥研究學科群,兩個國家重點學科即藥物化學和生藥學。
藥學院現有5個博士點即藥物化學、生藥學、藥劑學、化學生物學、藥理學,7個碩士點即藥物化學、生藥學、藥劑學、藥物分析學、化學生物學、藥理學、臨床藥學;藥學作為一級學科為藥學博士後流動站和"大藥學"博士點,標誌著藥學院各學科均可招收博士生。
博士生導師介紹
王夔 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1945年畢業於天津耀華中學,同年考入燕京大學化學系。1949年畢業於燕京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並繼續在該系攻讀碩士學位。1952年,因國家急需大學教師,服從組織安排,中斷學習到北京大學醫學預科任教。1953年北京醫學院建院後,一直在我校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後擔任北京醫科大學無機化學教研室主任、北京醫科大學藥學系主任、藥學院院長、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及主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方向包括:1神經退行性病變中金屬離子的作用及細胞中過多鐵/銅離子的掩蔽和清除;2金屬離子---活性氧/信號系統---細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生命過程的干預和調節機理;3含礦物中藥的藥效和藥顆(納米)尺度效應的關係;4無機藥物的ADME藥物動力學問題;5病理性生物脫礦/礦化的機制及在疾病發展中的作用;6硬組織化學和口腔保健用品研究。
張禮和 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男,漢族,1937年9月出生於江蘇省揚州市。1958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藥學系。1981年進入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化學系做訪問學者。1983年回國後從事抗腫瘤、抗病毒藥物研究,並逐漸形成了以核酸為作用靶的藥物研究方向,融合了化學、生物學、藥學的進展,使實驗室的工作在國內具有自己的特點。已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研究論文250餘篇,出版專著2部,獲2項國家發明專利。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863」項目、「973」項目等多項科研課題,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及多項其它國際、國內獎勵。現為北京大學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部主任,中國藥學會副理事長,國際純化學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生物分子化學分會委員,國際學術刊物「Current Topics in Medicinal Chemistry」、「Organic & Biomolecular Chemistry」的編委。
李潤濤 教授。1981年獲鄭州大學化學專業學士學位;1988年獲鄭州大學有機化學專業碩士學位;1993年獲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專業博士學位; 1993-1995年在北京醫科大學藥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96-2000年為北京醫科大學藥學院副教授;2000-至今為北京大學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97.11-1998.3德國波恩大學藥物研究所DAAD高級訪問學者;2002.1-2002.9 美國Medinox藥物研究公司訪問教授。曾主持和正在主持的科研項目十多項,已發表論文70餘篇,申請專利4項。研究方向:1 基於作用機制的雜環類抗腫瘤藥物研究;2 作用於神經系統的雜環類藥物研究;3 有機合成新方法、新試劑的研究。
李中軍 教授。1982.8~1987.7就讀於北京醫科大學藥學院化學專業,獲理學學士;1987.8~1992.7就讀於北京醫科大學藥學院藥物化學專業,獲理學博士;1992.8~ 現在任教於北京大學藥學院化學生物學系。北京大學天然藥物與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聘任教授。研究方向:1 天然產物及其類似物的合成;2 糖化學及化學糖生物學:寡糖合成新方法、新策略;生物活性糖類化合物(寡糖、糖肽、綴合物等)設計、合成及與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糖類藥物及其SAR研究;3 血吸蟲病合成多肽疫苗的研究;4 新藥研究與開發。
劉俊義 教授。北京大學藥學院院長,教學實驗中心主任。1975年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藥學院,留校任教,從事有機化學、生物有機化學、藥物化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1989年至1994年,在英國Cambridge大學化學與生物化學學院主修生物有機和藥物化學,獲理學博士學位。1994年至1997年,在英國Newcastle和美國Princetone大學,做博士後研究工作,從事抗病毒和抗腫瘤藥物的研究。1997年12月至現在任教於北京大學藥學院化學生物學系。研究領域:單碳轉移酶催化機理的研究;蛋氨酸合成酶抑制劑的設計、合成與生物活性研究;抗HIV藥物的設計、合成與構效關係研究;中樞神經保護劑的設計、合成與生物活性研究。
葉新山 教授。長江學者。1981-1988年就讀於武漢大學化學系並取得學士及碩士學位,畢業後在華中農業大學從事有機化學教學工作。1993-1996年在香港中文大學取得博士學位。1996年底至2000年7月在美國Scripps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00年9月被聘為北京大學「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多年來從事有機化學、藥物化學、糖類的化學生物學及基於糖類的藥物研究。主要研究方向:1新的糖化學合成的方法和策略的發展;2生物活性寡糖(包括腫瘤相關寡糖抗原)的合成及活性評價;3糖組裝物、糖綴合物、糖模擬物的合成及其與內源性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關係的研究;4糖甘酶、糖基轉移酶抑制劑的設計、合成、評價以及基於糖類的新的抗腫瘤、抗病毒藥物的發現。
崔育新 教授。男,現任北京大學醫藥衛生分析中心主任,計量認證/審查認可國家級評審員,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專家,教育部「全國高校共享系統」專家委員會委員,「波譜學雜誌」編委。1977年畢業於蘭州大學化學系留校工作。1986年建立了400MHz核磁共振實驗室,在國內較早開展了二維核磁共振應用和實驗方法研究。1997年在我校建立了500MHz核磁共振實驗室。1989–1991年,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訪問學者。1995年,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博士後。1996年,美國Raychem研究所客座研究員。2000年,香港浸會大學化學系客座教授。曾兩次赴德國Bruker公司和美國Varian公司學習核磁共振技術及應用。長期從事有機合成、藥物結構分析和儀器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SCI 50餘篇,曾四次獲國家教委及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勵。研究課題:1核磁共振在藥物化學和生物化學中的應用研究;2核磁共振實驗方法研究;3核磁共振顯像增強劑的合成研究。
楊銘 研究員。女。作為項目負責人,獲七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三項國家博士點基金、一項國家新藥研究基金及一項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997年)三等獎(1995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99年)及自然科學二等獎(2003年)、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2000年)及科學技術二等獎(2004年)等6項獎勵。申請專利四項。以第一作者或責任作者發表SCI論文二十餘篇,並主編專著三部。研究方向:抗腫瘤抗病毒藥物研究。
趙 明 教授。女,1960年生於北京。198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獲學士學位;1995年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獲博士學位。從事於多肽藥物和雜環藥物的設計、合成和功能研究。共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獲中國專利3項、申請中國專利6項;獲美國專利3項;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1990-2003年主持或參加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課題三項、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一項、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一項、衛生部課題基金一項、95攀登和973項目各一項。授課:多肽藥物化學(研究生課程),藥物的波譜解析(本科生課程)。著作:參編《新藥的發現與發明》及《藥物的波譜解析》。
張亮仁 教授。1963年10月生。1983年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1986年在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碩士研究生畢業,獲理學碩士學位;1988-1990年作為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赴日本九州大學工學部應用化學科學習,1991年在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獲理學博士學位;1991-1993年在北京醫科大學藥學院作博士後研究;1994-1997年在北京醫科大學藥學院副研究員;1998-2000年分別在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藥學院、密西根大學藥學院作訪問研究。現為北京大學藥學院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藥學院副院長。主持或參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與重點項目、「973」項目、教育部博士點基金等多項科研課題,在國內外學術雜誌發表研究論文50餘篇,主編或參編專著多部。曾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二完成人)。目前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1核甘、核甘酸類似物的設計與合成,2以核酸為靶點的抗腫瘤抗病毒藥物的設計與合成,3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
蔡少青 教授。1960年5月生人,1982年1月北京醫學院藥學專業畢業。1989年獲日本藥學博士學位後,回北醫藥學院工作並於1996年升任教授至今。多年來承擔了國家科研項目「中藥材質量標準規範化研究」、 「方劑關鍵問題的基礎研究」等20餘項科研課題。發表論文120餘篇(SCI論文約30篇)。培養研究生26名。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獎。2004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研究方向:生藥的真偽鑒定和質量評價研究;方劑的藥效物質及其作用機理研究。
果德安 教授。 男 ,1962年4月出生。現任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北京大學中醫藥現代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職。1990年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獲理學博士學位。1993到1996在美國德州理工大學化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主要社會兼職包括國家藥典委員會委員,國家新藥審評專家,國家獎勵辦審評專家等。任《植物學報》副主編、《Planta Medica》、《中草藥》等多種雜誌編委。發表論文190餘篇,其中SCI收錄論文100餘篇。主要從事中藥質量標準、體內過程及中藥活性成分研究。
林文翰 教授。男,1960年5月出生。現為中國藥學會海洋生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海洋學會海洋生物工程委員會理事, 國家藥監局新藥評審委員,「中國海洋藥物」「中國中藥雜誌」編委。1982年畢業於浙江師範學院化學系。1990年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博士畢業。先後在巴西裡約聯邦大學天然藥物研究中心、日本東邦大學藥學部、巴西聖堡羅大學化學研究所做客座研究員,1996年在我校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組建海洋生物實驗室。在國際和國內一級雜誌上發表80餘篇學術論文,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吳介平-保羅藥學獎、中國青年化學家獎和中科院院長獎等獎勵,申請和獲得發明專利3項。目前主持承擔國家科技部「863」重大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北京市科技重點項目1項,中-德政府間合作科技項目「2+2」1項; 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主要研究方向:1海洋天然產物化學;2中藥化學。
屠鵬飛 教授。男,1963年4月出生於浙江黃巖,漢族,現為北京大學藥學院天然藥物學系教授、北京大學中醫藥現代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社會兼職包括中國博士聯誼會執行副理事長,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委員,國家藥典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天然藥物活性成分與新藥研究、天然活性成分的結構改造與構效關係研究、中藥活性成分的體內藥物學研究、中藥質量評價。
楊秀偉 研究員。 男,1958年出生。畢業於日本國立富山醫科藥科大學,獲藥學博士學位。現任北京大學醫藥衛生分析中心副主任,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藥學與化學分析實驗室主任,國家藥典委員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理事,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實驗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植物學會藥用植物和植物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發表研究論文100餘篇,主編和參編專著10餘部。先後承擔了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八項。研究方向:天然藥物化學成分的吸收、分佈、代謝、排泄與毒性和活性(ADME/Tox./Act.),建立共用的藥物的ADME/Tox./Act.研究實驗平台,為中藥複雜體系科學問題研究提供方法學。
張強 教授。男,北京大學藥學院副院長,藥劑系主任。58年出生,82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藥學系,92年前在原SDA四川抗菌素研究所工作,先後在比利時和日本學習和工作,95年在華西醫大獲博士學位。現為中國藥學會藥劑專委會副主委,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藥學學報副主編,《Asian J.Drug Metabolism and Pharmacokinetics》副主編等。主要研究方向為生物技術藥物新型給藥系統和新型載體給藥系統,近期統一在分子藥劑學上,研究藥物、載體和生物膜間的相互作用及其影響。
蒲小平 教授。女,1956年11月出生, 北京大學藥學院藥理系副主任。曾留學日本北海道大學藥學部,並獲碩士、博士學位,回國後,在軍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神經生物室從事博士後研究。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科研論文40餘篇。申請中國專利1項(第一申請人);獲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一等獎一項(第二完成人)。1997-2005年,主持或參加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三項、95攀登一項、973項目兩項、科技部重大項目前期研究專項一項、211工程項目和985項目各一項。負責完成一項中藥新藥臨床前藥理及毒理研究及多個中藥製劑的作用機理研究。講授細胞藥理學、藥理學、新藥開發等多門課程。主編了《細胞藥理學》網絡版,參編《臨床藥物治療學》、《蛋白質技術手冊》、《創新藥物化學》等著作。主要研究方向:1藥物對帕金森病致病基因及其蛋白質的調節作用, 2藥物對老年癡呆b澱粉樣蛋白沉積的影響,3嗎啡成癮大鼠相關腦神經通路蛋白質組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