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17
北京大學-心理學!
北京大學心理學系
張智勇
2000年9月
第1章 心理學的性質
01. 心理學源遠流長,不同時期對「心理」有不同的界定。在哲學心理學時代,心理學被
認為是闡釋心靈的學問。1879年德國Wundt實驗室的成立標誌著科學心理學的正式誕生。
02. 心理學是系統地研究心理過程和行為的科學。
03. 心理現象的產生有兩種根源:生理機制和社會文化。生物學和文化,是心理現象產生
、發展和變化的基礎和界限。
04. 範式,是科學界廣泛用來瞭解經驗領域的一種寬泛系統的理論假設。心理學缺乏統一
的範式,但有學派思想或觀點。心理學的觀點和範式一樣,包括理論假設、一致的比喻、
認可的觀察方法。
05. 20世紀初,第一個心理學派,結構主義起源於德國,興起於美國。起代表人物是E.
B. Titchener(1867-1927)。W.
James(1842-1910)所倡導的功能主義心理學反對結構主義心理學。結構主義受德國理性主
義哲學的影響,功能主義則與英國經驗主義哲學有關。
06. J. B.
Watson代表了行為主義的發展。行為主義集中關注環境事件(刺激)與有機體反應之間的
關係。B. F.
Skinner指出,所有行為都可以理解為習得反應,行為因其後果而得到選擇。行為主義將人
比為具有心靈黑箱子的機器,必須用實驗室實驗獲得資料。
07. 心理動力學觀點源於S.
Freud,其主要目標是解釋意義,其中很多是無意識的內容。主要研究方法是案例研究。冰
山結構體現了人格構成,將心理比作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戰鬥。
08. 認知觀點關注人們加工、儲存和提取信息的方式。信息加工指從環境中得到輸入,將
其轉化為有意義的輸出。認知觀點將心理比作配有軟件的電腦。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實驗法
。
09. 人本主義心理學號稱「第三勢力」,主張以正常人為研究對象,研究的目的應是瞭解
人性潛能,追求自我實現。
第2章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01. 從分析處理的角度,心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實驗研究和描述研究兩大類,實驗研
究試圖探討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描述研究基本停留在描述事物或事物之間的關係。從獲
取數據的方式來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有很多,包括觀察法、個案研究、調查、實驗法等
。這些方法各有利弊,不可偏頗。
02. 良好的心理學研究一般應該具備以下特徵:理論框架(理論和假設)、標準化過程(
混淆變量、控制組、單盲和雙盲研究)、普遍性(取樣代表性)、客觀可觀察(信度和效
度)。
03. 理論,是組織和解釋觀察的系統方式,它包括一系列有關各種現象之間關係的命題。
假設,是一種嘗試的信念或有根據的推測,目的在於預測或解釋兩個或更多變量之間的關
系。變量,指隨情境和個體而變化的現象。變量分連續變量和類別變量兩種。
04. 實驗研究要經歷一系列步驟:提出假設、使變量操作化、指定標準的程序、選擇被試
、檢驗結果的統計顯著性、得出結論。操作化,指將抽像的概念變成由某種行動或操作所
界定的具體變量。
05. 實驗研究中,研究者改變情境的某些方面,檢驗這種操作對被試反應方式的影響,以
評定因果關係。實驗者操作的變量稱為自變量,實驗者為檢測操作效果而觀察測量的被試
反應即為因變量。
06. 混淆變量,能夠產生效應、並且其效應和自變量的效應相混淆的變量。
07. 控制組,不接受實驗的操作,代而經歷一個中性的條件。研究者常常進行「盲研究」
,即被試不知道或意識不到研究的重要方面。單盲研究,只有被試對研究的重要方面茫然
無知;雙盲研究,被試和研究者一樣都不清楚研究的重要方面。
08. 實驗研究的局限包括:很難將複雜的現象帶進實驗室,存在外部效度(結果是否適用
於實際世界)的問題,無視現象對個人的意義。
09. 測量,是評估變量的具體方式。好的測量必須既可信又有效。信度,指一個測量產生
一致結果的能力。測量的效度,指評價測量想要測的結構的能力。
10. 樣本,是人群中的一個亞群體,它可能能夠代表整個人群。普遍性,指基於一個樣本
的研究發現是否可應用於研究者感興趣的整個人群。
11. 與實驗研究不同,描述法不能清晰地揭示因果關係。它描述業已存在的現象而不是操
作變量以觀察其效果。描述法包括案例研究,自然觀察,調查研究(問卷和訪談),相關
法。
12. 案例研究,是深入地觀察一個被試或一小組被試。自然觀察,是在自然情景中深入地
觀察一個現象。案例研究和自然觀察,都容易受研究者的偏見的影響,研究者傾向於看到
他們想看到的東西。調查研究,採用問卷或訪談法,詢問大量的代表性問題,通常是關於
態度或行為。
13. 心理學大致可以分為理論(基礎)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兩大類。普通心理學、發展心
理學、認知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生理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實驗心理學等
屬基礎類。教育、臨床咨詢、工業組織、消費、法律、健康、廣告、人事、環境心理學等
屬應用類。美國40年代70%的心理學博士從事實驗心理學工作,而從80年代開始,心理學家
專家大多在診所、學校和企業當中工作。
第3 章 心理學的生理基礎
01. 思維、情感和行為等一切心理過程的生理基礎是由數十億的神經細胞的放電提供的。
神經元,或者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的基本構成單位。
02. 神經元的主要構造:細胞體、樹突和軸突三部分。按功能性質區分,神經元有三類:
感覺經元將感覺信息從感覺受體傳至中樞神經系統;運動神經元將命令從大腦傳至腺體和
軀體肌肉;中間神經元將神經元彼此連接起來。
03. 神經元之間並不直接相連,中間存在小空隙,稱為突觸。神經衝動傳導過程中,突觸
發生為複雜的生理化學反應。
04. 當神經元不放電時,「靜息」狀態被稱為靜息電位。當受到其他神經元的激發時,神
經元麼去極化(細胞內電位負性減弱),要麼過極化(細胞內部電位負性增強)。當神經
膜收到來自其他細胞的信號時表面電位的變化稱為漸變電位。如果去極化的漸變電位累積
超過一定閾限,神經元開始放電。這種動作電位導致神經遞質及類似物質的釋放。這些化
學信使由其他神經元的細胞膜受體接收,結果導致興奮或抑制。
05. 內分泌系統是一類無導管的腺體,它們通過分泌激素來控制各種軀體功能。通過血液
傳送身的信息,內分泌系統是對神經系統細胞對細胞通訊的一種補充。
06. 神經系統分為兩大系統:中樞神經系統(CNS)和外周神經系統 (PNS )。
07. 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兩大部分。腦部分又分為腦幹、小腦、前腦三部分。脊髓
主要作為中繼站,將來自軀體各部分感覺神經元的信息中繼到中樞神經系統的高級中樞,
並將指令傳回肌肉和器官。
08. 前腦由下丘腦、丘腦和大腦組成。下丘腦參與調節多種行為,包括進食、睡眠、性活
動和情緒體驗等。丘腦為感覺信息起中繼站的服務作用。大腦包括外面的一層大腦皮層,
以及其它皮層結構。這些皮層結構是邊緣系統和基底神經節。邊緣系統結構參與情緒、動
機、學習和記憶。基地神經節結構參與控制運動。
09. 大腦由左右兩個大致對稱的半球構成。兩半球是分開的結構,中間的胼胝體是兩半球
唯一的聯結結構。兩個半球的表面外層就是大腦皮層。人類皮層的皺折形成許多溝回和裂
。按照這些溝和裂,可把大腦皮層分為額葉、頂葉、枕葉和顳葉。額葉的功能包括協調運
動、注意、計劃、社會技能、公德、抽像思維、記憶和人格方面;頂葉對於聽覺、語言非
常重要;枕葉是視覺專門區域;顳葉參與的活動包括觸覺、軀體空間和運動感覺。割裂腦
的研究揭示:一些心理功能是單側化的,即主要由一個半球處理。
10. 外周神經系統由向中樞神經系統傳送或接受信息的神經元組成。外周神經系統可分為
兩類:軀體神經系統和自主神經系統。軀體神經系統由從皮膚、肌肉以及其它像眼睛等部
位上的感受體接受信息的感覺神經元和指導骨骼肌行動的運動神經元構成。自主神經系統
控制象心跳、消化系統工作、呼吸等基本生命過程,它由兩部分構成:交感神經系統(面
對威脅做反應時激活)和副交感神經系統(使軀體復原,以保持軀體的能源)。
11. 環境和基因相互作用,對此心理學家剛剛有所瞭解。對行為基因的研究表明,個體很
多心理屬性,如智力、人格等,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遺傳的,也即是基因因素決定的。
第4章 感覺和知覺
01. 感覺指感覺器官收集有關環境的信息的過程。知覺指大腦選擇、組織和解釋感覺的過
程。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膚覺等,是我們常說的「五感」。
02. 所有感覺道都符合下列三種基本原理:1)生理和心理存在之間並沒有一一對應的關係
; 2)感和知覺是主動而非被動的過程; 3)感覺和知覺具有適應生存的意義。
03.
感覺從環境刺激開始,所有感覺系統都有專門分化的細胞:受體,它們對環境刺激作出應
,一般在相鄰的感覺神經元產生動作電位。這個過程稱為轉換。
04. 要使觀察者知覺到一個刺激,刺激必須具備必要的物理能量,這種最小物理能量稱為
絕對閾限。信號偵察論認為,偵察刺激的能力不僅依賴刺激的特點(比如強度),也有賴
於觀察者的特點。檢測信號有一個反映觀察者反應偏差的決策過程:沒有把握時如何報告
檢測到刺激。
05. 辨別兩種刺激之間的差異,要求兩刺激強度有最小差異量,這就是差別閾限(最小可
覺差,jnd)。韋伯定律指出,不管兩個刺激有多重,差別閾限是兩個刺激之間的一種定比
關係。費希納定律認為,刺激主觀感覺量物理客觀量的對數函數成正比。斯蒂文思採用數
量估計法,提出了冪定律:心理量隨刺激量的乘方函數而變化,即感覺到的大小與刺激量
的乘方成正比。
06. 感覺適應,是感覺系統對連續無變化的刺激反應減少的傾向。
07. 眼睛對稱之為光的一小部分電磁波敏感。光線通過角膜、瞳孔和晶體聚焦到視網膜上
。視網膜上有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視桿細胞對光線非常敏感,允許昏暗光線下的視覺;
視錐細胞對特定波長的光波特別敏感,產生心理學的色彩體驗。視錐細胞集中在網膜中心
地帶的中央窩。神經節細胞有感受野,即某個神經元的反應區域。特徵覺察器,是枕葉皮
層中的專門細胞,只有當感受野中的刺激符合特定的模式或定向,諸如豎條或橫條時,細
胞才反應。
08. 色覺刺激有三個物理屬性:波長(頻率)、光波強度、光波的純度。對應的心理屬性
有:色調、亮度和飽和度。
09. 視覺適應,有暗適應和明適應兩種。兩種適應的生理過程不同,主要是視桿和視錐細
胞參與作用不同。
10. Yang_Helmholtz或三原色理論提出,眼睛有三種受體,分別對紅、綠、藍三色敏感。
拮抗理論則認為存在三個顏色相對的子系統:藍-黃系統、紅-綠系統、黑-白系統。系統中
的一個成分疲勞時,另一個成分的作用就相對突出,因而產生顏色後效。某個系統受損時
,就會成對地失去顏色覺察能力,如紅綠色盲。
11. 當物體導致空氣震盪時就產生了聽覺。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內耳三大部分。聲音通
過耳道到達耳膜而得到放大;附於基底膜的毛細胞,通過充滿液體的耳蝸震盪,將聲音轉
化為聽神經的動作電位,然後向大腦傳送。
12. 聽覺刺激有三個物理屬性:頻率、振幅和純性;相應心理屬性為音調、音響和音色。
13. 有兩種一度被認為相互對立的聽覺理論:地點說和頻率說。地點說強調基底膜不同部
位對不同的頻率作出反應,似能很好地解釋高頻聲音。頻率說則認為基底膜的震盪頻率反
映了聲音的頻率,能很好地解釋低頻聲音。兩種理論都認為聲音響度反映為放電的神經元
的數目。
14. 除了視覺和聽覺之外,其他感覺還有:嗅覺、味覺、膚覺、動覺、平衡覺等。其中膚
覺又可分為觸覺、痛覺、溫覺與熱覺。
15. 嗅覺刺激是物質散發在空氣中的看不見的分子。空氣進入鼻腔,流向嗅膜,嗅膜上有
成百上千的各種受體,對各種分子作出反應,產生複雜的嗅覺。嗅覺受體細胞的軸突構成
嗅神經,它把信息傳導到額葉下的嗅球和額葉深部的感受區。
16. 味覺,對可溶於唾液的分子敏感。但是,實際中的味覺很多是由嗅覺引起的。味覺產
生於舌部和整個口腔的味蕾。
17. 膚覺的感覺信息經過丘腦,傳向大腦的主要觸覺中心:軀體感覺皮層。該皮層與軀體
表面的對應關係猶如一張軀體圖。
18. 痛覺很大程度上受信念、期望和情緒狀態的影響。控制閥理論認為,疼痛體驗手神經
纖維的影響,神經纖維能關閉疼痛的閥門,阻斷來自其它纖維的信息通過。痛覺反應比較
複雜:有時沒有痛覺刺激,但有疼的感覺,如幽靈痛;有時有痛覺刺激,但沒有痛的感覺
。
19. 本體感覺是對軀體位置和運動的感覺。動覺覺察身體位置和運動,並自動協調肌肉的
運動。平衡覺根據對重力和運動的感覺提供軀體在空間中的位置信息。
20. 知覺的最大特點是組織和解釋。知覺組織,涉及形狀、深度知覺,知覺常性。形狀知
覺指將感覺組織成有意義的型或模式。深度知覺是按三維組織知覺。知覺常性指將不斷變
化的感覺組織為大小、形狀和顏色等相對穩定的知覺。
21. 形狀知覺的原理包括Gestalt的幾條原理:圖形和背景、相似性、接近性、良好連續性
、簡潔性和完整性。深度知覺將兩維的視網膜形象組織成三維的世界,主要通過雙眼和單
眼視覺線索。大小和顏色常性指知覺到不變的大小和顏色,雖然視網膜上的形象在變化。
由於組織特性,知覺者容易產生錯覺。錯覺是知覺經驗與引起知覺的刺激特徵之間不一致
的現象。有些錯覺好像是天生的,有些錯覺則倚賴於文化和經驗。
22. 知覺解釋,是對感覺經驗賦予意義。知覺解釋依賴於感覺和記憶的結合,因為大腦以
過去的經驗來解釋當前的感覺。知覺不是完全天生的,也不是完全後天習得。
23. 自下而上加工,指從下層開始加工原始的感覺材料,再向大腦供給。如特徵覺察器的
發現就證明我們是將刺激分解為成分進行分析的。自上而下加工,從上層開始,從觀察者
的期望和知識開始加工。Gestalt就強調我們是感受整個刺激而不是刺激的組成成分。事實
上,知覺過程往往是同時從兩個方向上開始的。環境體驗所塑造的知覺解釋傾向或知覺期
望,稱為知覺定勢。知覺定勢包括當前上下文情景和持續的知識結構(圖式)兩個方面。
第5章 學習
01. 學習,是因為經驗而使有機體的反應方式產生持久的改變。學習理論是行為主義的基
礎。
02. 條件作用是行為主義研究的一類學習。經典條件作用,指環境刺激導致有機體反應的
產生。先天反射是一種無條件反射。能產生無條件反射反應的刺激稱為無條件刺激(UCS)
。無條件反應(UR)是無須學習的反應。條件反應(CR)是習得反應。條件刺激(CS)是
有機體學會與無條件刺激聯繫起來的刺激。
03. Thorndike的效果律指出,動物的行為傾向有賴於該行為對環境的效果。Skinner將這
個觀念發展為操作條件作用。操作,是自發的而非誘發的行為。如果行為後果增加了行為
反應的概率,那麼這種後果稱為強化。強化物,就是有機體反應之後出現的環境後果。
04. 正強化,是提供獎賞以使行為更加可能出現的過程。負強化,是終止一個反面刺激(
負強化物)以使行為更加可能出現的過程。懲罰,將減少行為出現的概率。
05. 強化有連續強化和間斷強化之分。間斷強化又分固定比例和變化比例、固定間隔和變
化間隔等方式。這些不同方式的作用不同。
06. 經典條件作用和操作條件作用,都有泛化、分化和消退等現象。
07. 行為塑造和行為矯正,都是操作條件作用理論的具體應用。行為塑造,主要應用了把
大目標分解為小目標,逐步及時地給予強化的思想。
08. 完形心理學反對Thorndike的「嘗試-錯誤」假說,認為學習是通過頓悟過程實現的。
學習的實質是在主體內部構造完形,即對情境中各種成分之間關係的理解。
09. 認知-社會理論指出,認知在環境和行為之間起中介作用,很多學習是社會性的。Tolman
的實驗說明,大鼠對其所處的環境形成了認知地圖,認知地圖能說明潛伏學習的機制。所
謂潛伏學習,是已經出現,但還沒有在行為上表現出來的學習。
10. 認知-社會理論指出,對行為結果的期望或期待對行為的影響很大。控制源,指人們對
自己的行為能不能帶來他們期待的結果所持的一種總體的期望。習得性無助,指預期自己
不能逃避不利的事情,以及由此引起的學習和動機上的不足。解釋風格,指對不利事件的
理解方式。悲觀型解釋風格的人,把不利事情看成是內在、穩定和全面的。
11. 心理學家研究了集中社會學習(社會交往中直接發生的學習),其中包括觀察學習(
通過觀察其他人的行為而進行學習)和監護(直接指導)。人們重複榜樣的行為這樣一種
觀察學習稱為示範作用。替代性條件作用,指人們通過觀察在其他人身上的反應來瞭解一
種行為的後果。
第6章 記憶
01. 當代認知觀點把記憶看成一系列彼此區別,但又相互依賴的記憶系統。這種看法符合
神經系統模塊化的概念。記憶一般可分為感覺登記、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三個子系統。
02. 在信息加工模型中,感覺登記,指知覺的刺激消失之後保留非常短暫(不到1秒)的心
理表徵(表象,聲音等)。心理表徵,是刺激或一類刺激的內在模型。
03. 短時記憶(STM)通常只將信息保留大約20-30秒,但通過複述(以便一遍一遍地重複
信息),信息可以保留更長的時間。這種複述,只是將信息維持在短時記憶中,被稱之為
維持性複述;而精確性複述,則涉及信息的意義,便於將信息存儲到長時記憶中去。組塊
,是短時記憶中另一種控制信息的方式,即將片段的信息組成大的單位或塊。
04. 短時記憶的特點:主動;容易提取;儲存順序與呈現順序相同;容量有限(神秘的七
)。
05. 要想把信息存下來長期使用,就必須對其進行編碼,變成能夠存進記憶並能夠從記憶
中提取出來的代碼或表徵形式。長時記憶(LTM)也稱永久記憶,它的特點是保持的容量和
時間趨於無限。
06. 外顯記憶,是對事實和事件有意識的記憶,它包括兩種:語義記憶和情節記憶。語義
記憶指一般的世界知識或事實的記憶;情節記憶指個人體驗到的特定情節或事件的記憶。
研究表明,大腦當中的海馬結構和相鄰的皮層組織對外顯記憶至關重要。
07. 內隱記憶,是不能進入心靈意識,但可以在行為上表現出來的記憶。其中最重要的一
種內隱記憶是程序性記憶,也即「如何做」這一類程序或技能知識。另一種內隱記憶出現
於「啟動效應」的研究之中,即:前面接觸的相同或類似信息,促進某個具體信息的加工
。
08. 關聯網絡,是長時記憶存儲信息的一種方式,其中的信息彼此聯繫在一起。網絡中的
一件信息稱為一個節點。擴散激活理論認為,網絡中一個節點的激活,引發激活了密切相
關的的節點,致使它們更容易進入意識。長時記憶中的信息也可以按層級理論歸成類或子
類。
09. 記憶也可以按圖式進行組織,使得環境相對更可預測。圖式既影響編碼,又影響提取
。回憶是一個構造或重新構造的過程,其中要用業已存在的圖式去幫助重建一個事件的心
理表徵。文化影響人們儲存、提取和操作信息的心理方式。
10. 從長時記憶中找到信息,稱為提取。回憶,是即刻從長時記憶中提取材料;再認,指
清楚地瞭解某些事物原先是否遇到或學習過。
11. 遺忘,不能從記憶中提取信息,其原因包括:記憶痕跡衰退,干擾,壓抑(動機情緒
)。確知長時記憶中有某種信息,但情急之中卻想不起來,這被稱為舌尖現象(TOT)。
12. 業已存在的舊信息影響到新信息的提取,這被稱為前攝抑制;新信息干擾舊信息的提
取,被稱為倒攝抑制。
13. 記憶的信息加工觀點將心理比做電腦。但是電腦沒有情緒、動機、意識和文化。而且
,基於詞表、無意義音節的實驗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外部效度和通用性。
14. 在信息的編碼、儲存、提取各階段,都可以應用很多改善和促進記憶的方法。
第7章 思維與語言
01. 思維,指對事物進行心理表徵,並且對這些表徵進行心理操作。
02. 概念,是一類具有共同屬性的客體、觀念或事件的心理表徵。將看起來相等的客體或
概念組合在一起,排除其它不同的客體或概念的過程稱為類化(歸類)。有研究表明,人
們歸類時更多依賴原型(某個類別特別好的或典型的樣例)而非定義性特徵。
03. 命題,是能獨立出現、能辯真偽的最小意義單位。
04. 推理,指人們生成和評價邏輯論點的過程。大致有三種推理: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
啟髮式推理,它們分別按照邏輯程式原則、概率原則和經驗法則進行。演繹推理只要前提
正確,就能按邏輯一步一步得出結論。歸納推理是依據概率論,從具體的觀察中得出命題
。啟髮式推理,不按一定程序,而是憑個人經驗和悟性進行。
05. 問題解決,是將一種情境轉換為另一種符合某種目的的情境的過程。問題解決策略,
是指導解決問題的技巧。
06. 決策,是人們權衡不同選擇的利弊以便做出抉擇的過程。理性決策,必須綜合評價不
同意向的價值和可能性,即所謂的期望效用。
07. 人類思維過程並非完美無缺。表徵性啟發和便捷性啟發(兩種認知捷徑或經驗法則)
可能導致信息加工中出錯。表徵性啟發,指一個客體與原型的相似性。便捷性啟發,根據
能意識得到的內容下判斷。驗證性偏見,即人們對業已相信的東西深信不疑,並且尋求確
認的傾向;功能性固著,指當人心中對一個客體有一種固定功能理解之後,忽略其它可能
的功能的傾向。這兩種傾向也會導致思維差錯。
08. 平行分佈加工(PDP)模型提出,許許多多的認知過程是同時出現的(平行),而且是
瀰散(分佈)於整個相互作用的神經加工單元網絡。該模型的最大特點是弱化了心理計算
機模型的系列加工方式的重要性。
09. 語言,是符號、聲音、意義,以及它們結合規則所構成的一個系統,它是人類溝通的
主要形式。聲音的基本單位是音素。詞素則是意義的基本單位。語法,指幫助生成可以接
受的語言表達方式,確認不可接受的表達方式的系統。按照Whorf的假說,語言塑造思維。
但是,更為常見的可能是思維塑造語言,而且,將思維和語言分開也很難,因為思維無處
不用詞語。
10. Chomsky區分出兩種語言結構: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表層結構是語詞組合成句子的特
定方式;深層結構是內含的意義。轉換語法,試圖界定人們用於將表層結構轉換為深層結
構或相反的規則。Chomsky提出了先天語言獲得裝置(LAD),以解釋兒童學習語言的能力;Skinner
和行為主義者相反,強調的是強化原理。Chomsky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的,大腦的構造使得語
言學習容易許多。
11. 不同文化下,兒童經歷類似的語言發展階段:咿呀學語、單字語句、電報碼語句和語
法語句幾個階段。但是,個體語言發展的時間和階段同時依賴於天性和培養。
12. 非言語溝通包括軀體語言,姿勢,物理距離,語調,面部表情,甚至觸覺和味覺。
13. 黑猩猩是否能使用語言?對此研究者看法不一,就像人們對電腦是否能「思維」存有
爭議一樣。
第8章 智力
01. 智力,是在學習、問題解決以及實現個人或文化認為有價值目標中的應用。智力可分
為多個層面,智力總是有一定功能,智力的定義在不同文化有些差別。有些智力方面,諸
如心理快捷性,是普遍而統一的,其它一些方面則有賴於特定社會的適應任務。
02. 智力,可以分為實際能力和潛在能力兩種,又稱為成就和性向。相應就有成就測驗和
性向測驗。
03. 智力測驗,是經過專門設計的一種心理測量工具,用來評估一個個體相對於人群中其
他人而言認知能力的高低。現代IQ測驗的鼻祖是Binet,他為了確認遲鈍兒童這一特定任務
而開創了智力測驗。Binet提出了心理年齡(MA)的概念,即兒童達到某個特定分數預期的平
均年齡。
04. 智商(IQ),是表示一個人智力能力的分數,它允許與其他人進行比較。智商的計算
,最早是用心理年齡除以生理年齡再乘以100。
05. Wechsler放棄了心理年齡的概念,用概率分佈,計算個體相對於同齡夥伴的位置來表
示智商(離差智商)。Wechsler量表(WAIS-R以及兒童用的WISC-R)包括六個言語測驗和
五個非言語操作測驗。
06. 智力測驗能很好第預測學術成就,它們也能預測職業上的成功。批評者認為,智力測
驗缺乏理論基礎,存在文化偏見,不能包容其他類型的智力。
07. 智力理論大致可分為三類:心理測量觀點、多重智力觀點、認知發展觀點。
08. 心理測量觀點,以心理測量統計分析的經驗發現為出發點,提出智力的成分和結構。
心理測量主要工具是因素分析,這種統計技術用來從大量不同測量中找到共同因素。Spearman
的雙因素理論區分出一般因素(或一般能力)和特殊因素(或特殊能力)。心理測量觀點
對於預測學校或工作中的成就非常有用,但是不能解釋人們是如何進行智力性思維的。
09. 信息加工觀點試圖智力行為背後的具體認知過程。人與人智力行為差別有三個最重要
的變量:加工速度、知識基礎、學習應用心理策略的能力。與心理測量觀點不同,信息加
工觀點是理論驅動的,儘管它仍然與IQ測驗的智力有關。
10. Gardner的多重智力理論,區分出七種智力:語文、數字、空間知覺、音樂、體能、社
交、自知能力。它們相對獨立,神經機理不同,有不同的發展階段。Gardner的理論立足於
神經的和文化的背景之上,但可能低估了無特定領域的智力。而且,它所定義的絕大多數
智力都沒有實際測驗過。
11. 智力研究的一個核心問題是環境和遺傳在塑造智力方面起多大的作用。有關雙生子、
家人和領養的研究發現,遺傳、環境以及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都影響智力,但是,智商的
個體差異具有高度的遺傳性。然而,研究並沒有證明種族之間的智力差異主要是基因導致
的。
12. 文化公平測驗,也稱免文化影響測驗,指測驗編製時試圖排除學習經驗或文化因素的
影響,不以語文、數理知識為題目,而用圖形、動作等題材形式進行測驗。
13. 智力遲鈍,指總體智力功能明顯低於平均水平,在兒童時期表現出適應行為方面的缺
陷。天才,指智力發展的另一種極端,但智商測驗得多少分才算天才,不同學者說法不一
。
14. 創造性,是以新奇的方式提出有價值的結果的能力,它與智商的相關不是很清晰。
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就是心理適應不良的人,儘管高創造性的人明顯與躁鬱症和清度心理障
礙相關。
第9章 意識
01. 意識,指對感知、思維、情感和行為的主觀覺察。它有兩種功能:監視自我和環境,
控制思維和行為。覺察,指一旦注意,就能在一定時間內進入意識的所有當前的思想、情
感和知覺。注意,是意識聚焦的過程,以對那些要求深入加工的有限體驗更加敏感。注意
分配,指兩個或更多的刺激或任務同時被注意到。
02. 心理學家用經驗取樣法、尋呼提醒法來研究日常生活中的意識流。日常意識流中的一
個主要成分是白日夢。白日夢,指注意從外在的刺激轉向內在的思想或想像的場景。國外
研究表明,所有人都做白日夢,大學生平常約有一般時間在做白日夢。
03. Freud區分了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三個過程。前意識心理過程不在當前的意識中,但
在需要時能夠進入意識。很多無意識心理過程是無法進入意識的,因為它們受到壓抑,否
則一旦被意識就會引起焦慮、害怕。研究表明,在閾限下呈現刺激,會影響意識的內容,
但在改變人的動機行為方面影響力甚小。
04. 信息加工理論將意識區分為無意識(程序性)和前意識(閾限下)認知過程。研究表
明,大量平行但意識覺察不到的認知過程。
05. 中腦結構在調節覺醒和喚起狀態方面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額葉與注意指向關係密切
,但是,同多數心理功能一樣,意識分佈於很多神經通路。神經損傷可能導致盲視或Prosopagnosia
這類意識障礙。
06. 睡眠/覺醒週期被稱為生物節律,是按照日常光照和黑暗週期而變的生物過程。測量腦
電波,發現睡眠過程有一系列循環的階段(按腦電波特性可分為五個階段)。多數夢出現
於REM(因此階段眼球出現震顫運動而得名)睡眠階段。一般人平均一夜做夢4-6個,但醒
來能記住的多半是臨醒前做的夢。如果干擾REM睡眠,第二天REM將出現反彈。
07. Freud將夢區分為表現內容(故事情節)和潛在內容(背後的意義)。釋夢,即根據表
現內容推論解釋潛在內容的意義。Freud認為,潛在內容永遠是無意識的願望;但多數當代
心理動力派心理學家認為願望、害怕和目前的關注點都能體現於夢中。認知理論學者認為
,夢以一種具有自己的轉換規則的獨特語言表達思想。有些生理心理學家主張說,夢沒有
意義,夢是大腦皮層對中腦生成的隨機神經衝動的解釋。這三種對夢的解釋不一定衝突。
08. 常見的睡眠障礙包括失眠、夢魘、夜驚、窒息性睡眠和嗜睡。
09. 在各種意識變體中,平常的知覺、思維和情感方式都有所變化。意識的變體通常包括
:靜坐,宗教體驗,催眠等。
10. 靜坐(沉思),指人將意識縮小到一個單純的念頭或者將意識擴張去注意那些平時處
於覺察邊緣的刺激。目前多研究超級靜坐。據哈佛大學的研究,超級靜坐在生理上能有效
地降低氧氣消耗、降低心率、降低血壓等,在心理上有助於戒煙、戒酒、戒毒等,但在智
力發展、人際關係方面無明顯幫助。
11. 宗教體驗是人在自然或上帝面前的感受,如平和、內在的和諧、自我和世界的變化等
。儀式化的宗教體驗既是文化現象又是心理現象。個體在其中解除了我和非我的界限。
12. 催眠,其特點是徹底放鬆和易感性,是一種類似睡眠但不是睡眠的意識狀態。誘導人
進入催眠狀態的方法稱為催眠術。催眠效果取決於受試者是否主動接受暗示。受試者接受
暗示程度的高低,稱為催眠易感性。一般人群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可以催眠。
13. 在催眠狀態下,受試者將出現反應被動、注意窄化、回想往事、知覺扭曲、易受暗示
、角色扮演、事後遺忘等現象。
14. Hilgard提出「隱蔽的觀察者」的概念,即受試者在催眠狀態下並不因催眠師的暗示而
完全失去自我。該研究表明,催眠後人的意識分離為兩個層面:第一層是受暗示產生的,
可能失實,事後能意識到;第二層是根據自己的感覺產生的,比較真實,但被第一層掩蓋
,不能口頭表達出來。
15. 精神藥物,是作用於神經系統,改變知覺、思維、情感和行為模式的藥物。長期使用
精神藥物會產生「藥物依賴」和「心理依賴」。
16. 精神藥物分為三類:抑制劑、興奮劑和致幻劑。抑制劑壓抑、減緩神經系統,最常見
的是酒精,其它的還有鴉片(含可待因和嗎啡),海洛因(從鴉片中提取的),巴比妥酸
鹽。興奮劑包括安啡他明(amphetamine)、可卡因、尼古丁和咖啡因,其作用是增強中樞
神經系統的衝動傳遞,增加警覺、能量和自主反應。致幻劑產生幻覺,感覺或知覺到不存
在的外在刺激。大麻是常見的一種致幻劑,它會導致欣快、暈眩、自我消失,沉思冥想等
。精神藥物的作用有生理和心理雙重性:生理上促進或抑制突觸間的神經傳遞;心理上由
文化信仰塑造期望。
第10章 動機
01. 動機,指給行為以力量的動力,它發起、指引和維持軀體和心理活動的內部過程。它
包括兩個成分:人們想做什麼(動機的指向)和這麼做的願望有多強(動機的力度)。跟
動機有關的概念包括:需要、本能、驅力、誘因等。
02. 雖然有些動機(如進食和性)比較明顯是生物遺傳決定的,但是其它動機(如關係需
要和成就需要)更多是心理決定的。這兩類動機都有生物根源,又都是文化和經驗塑造而
成。
03. 進化論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的基本動機來源於生存和繁衍的任務。他們所說的繁衍成
功,還包括「包容性適配」,即自然選擇有利於那些生存、繁衍,同時促進近親生存和繁
衍的有機體。自然選擇給人類和其他動物賦予了動機機制,使他們的包容性適配最大化。
04. Freud相信人類和其他動物一樣,是由內在的緊張狀態所激勵或驅使,追求性和攻擊方
面的滿足。當代心理動力學家更多地關注願望和害怕,而非驅力。他們除了性和攻擊力,
也強調關係和自尊動機,並認為很多人類動機是無意識的。
05. 行為主義者用「驅力」指需要狀態(如飢餓)所激發的動機。按照「驅力減少理論」
,剝奪基本需要會產生不愉快的緊張感,這種緊張感導致動物採取行動。如果某個行動碰
巧減少了緊張,行為就受到強化。像飢餓、渴和性這種先天驅力稱為初級驅力,而次級驅
力,原本是中性刺激,因為與驅力減少有關而成為激勵者。
06. 認知學派經常談到「目標」,即通過社會性學習建立的,有價值的結果。期望-效價理
論認為,動機是人們對結果賦予的價值和他們認為能獲得結果的可能程度的聯合函數。目
標設定理論提出,意識目標調節人的多數行為,尤其是工作任務。
07. 按照Maslow的需要層次理論,必須先滿足基本需要,然後才會激活高層需要。該層次
依次為:生理、安全、歸屬、自尊和自我實現。
08. 新陳代謝,指軀體將食物轉化為能量的過程。飢餓的葡萄糖理論認為,血液中葡萄糖
水平的下降導致飢餓,葡萄糖水平與胰島素分泌的變化有關。腸胃壁及其它消化系統的感
覺對飢餓動機也有影響。
09. 根據身體生理自律的觀點,人的體重在某一標準內會自行調節,這種理論稱為定點論
。
10. 肥胖症,其特點是體重按身高和年齡超過理想體重的15%以上。體重最好的兩個預測指
標是:遺傳因素和脂肪攝取量。文化、情緒、他人存在等,都能影響進食或體重。
11. 神經性厭食症,因為拒絕進食而導致體重過輕,危及生命的一種進食障礙。易餓症,
一種狂吃狂瀉的症狀,先吃大量食物,然後故意嘔吐出來或使用瀉藥。以上兩種進食障礙90%
以上的患者是女性,多由減肥不當引起。
12. 性動機是受幻想和激素所驅使,由文化塑造的一種動機。通過兩種效應:組織效應(
影響子宮等有關器官的神經回路的結構)和激發效應(激發有賴於這些神經回路的生理變
化),激素對人類和其他動物的性行為進行控制。
13. 性定向,指一個人對同性、異性或者兩者的性吸引力指向。同性戀現象有兩種解釋:
精神分析看重幼年親子關係的影響;發展心理學看重幼年同性夥伴的影響。女性同性戀的
研究很少,但男性同性戀的研究表明,同性戀可能有一定的生理原因。
14. 性功能障礙,是性功能受到削弱的問題,例如達不到性高潮(女性),早洩(男性)
等。性問題十分常見,尤其是家庭夫妻之間經常存在一些輕微的、短暫的問題。
15. 心理社會動機,是針對諸如掌握、成就、權力、自尊、從屬關係、親密關係等目標的
個人或人際動機。不同文化下普遍存在兩類動機:主體動機(自我定向的目標,諸如掌握
、權力);關係動機(與其他人發生聯繫的人際動機)。
16. 成就需要,指追求成功,避免失敗的動機,它深受文化和經濟條件的影響。成就動機
可與績效目標或學習目標聯繫在一起;也可反映內在的(為自身的原因)或外在的(為外
在的獎勵)動機。
17. 動機通常既要求認知(提供動機的方向),又要求情緒能量或喚醒(為動機提供「燃
料」或力量)。
第11章 情緒、應激和應付
01. 情緒,或情感,是包括主觀體驗、生理喚醒和行為表現的一種評價反應(積極或消極
的感受狀態。
02. James-Lange理論指出,引發情緒的刺激引起軀體體驗,軀體體驗導致情緒的主觀體驗
。按照這種理論,我們並不因為害怕而逃跑,而是因為逃跑(以及心跳)而害怕。對比之
下,Cannon-Bard理論提出,引發情緒的刺激同時引起情緒體驗和軀體反應。儘管兩個理論
都有其優點和弱點,但最近的研究表明,不同的情緒猶如James所認為的,與特定的、內在
的自主神經系統喚醒模式相聯繫。
03. 情緒表達(表情),指面部和其它諸如軀體語言、語調等情緒的外顯。很多方面的表
情,尤其是面部表情,是天生的和普遍存在於不同文化之中。調節和表現情緒的文化模式
,被稱為表現原則。
04. 心理學家一直在試圖羅列基本情緒清單。基本情緒,指人類共同情緒,由此可衍生出
其它情緒或情緒組合。公認的基本情緒有:憤怒、害怕、喜悅、憂傷、厭惡。更基本的情
緒分類是將情緒分為正情感和負情感。
05. 情緒由遍佈整個神經系統的神經通路控制。下丘腦激發跟情緒有關的交感和內分泌反
應。邊緣系統,尤其是杏仁核,是包括下丘腦在內的一個情緒回路的組成部分。杏仁核是
大腦的「情緒電腦」,它核計刺激的情感意義。大腦皮層對情緒也有好幾種作用,尤其是
在事件評價方面。
06. 行為主義情緒觀點指出,趨避系統分別與正情感和負情感相關聯。
07. 按照心理動力學觀點,人們可能意識不到自己的情緒體驗,而這些情緒體驗會影響思
想、行為甚至健康。
08. 從認知的觀點,人們的情緒反應有賴於所做的歸因,即他們對情緒和自己軀體感覺原
因的推論。按照Schachter-Singer理論,情緒涉及兩個因素:生理喚醒和對喚醒的認知解
釋。情緒和心境(相對持久的情緒狀態,它不像情緒,一般不會打擾正在進行的活動),
對編碼、提取、判斷和決策都有影響。
09. 進化論觀點源自Darwin將情緒視為服務於適應的目的的觀點。情緒主要具有溝通和激
勵功能。
10. 應激,指對一個人適應外在和內在需求的能力的挑戰,它可能有生理喚醒,有情緒負
擔,要求認知和行為反應。應激是一個生理心理過程,它包含人與環境的交流轉換。Selye
提出,軀體對應激條件的反應伴隨一般適應綜合症,它包括三個階段:警覺、抗拒和衰竭
。
11. 從心理學的角度,應激使一個人瞭解環境負擔的要求,或超出他可用的心理社會資源
。按照這種看法,應激有賴於一個事件對某個體的意義。Lazarus的模型明確了應激和應付
過程中的兩個階段:初級喚醒(人們決定情景是否良好、緊張或者無關);次級評價(人
們評價各種意向選擇,決定如何反應)。
12. 經常導致應激的事件稱為應激源。應激源包括生活事件、大災難和日常衝突。
13. 應激對健康和死亡率有顯著的影響,尤其是通過它對免疫系統的影響。在應激狀態下
,一個人是保持健康還是生病,在部分程度上要看他的人格傾向。A型行為,尤其是它的敵
意成分,與心臟疾病有關。所謂A型行為,指急躁、急於求成、爭強好勝的人格特點。權力
動機、堅強性、樂觀/悲觀主義,是跟應激和健康有關的其它人格特質。
14. 人們有三種辦法應付壓力:直接改變情境,改變他們對情境的知覺,改變情境引發的
情緒。人們處理應激情境的方式稱為應付;應付機制,一定程度上帶有文化的模式特點。
15. 意在使不愉快情緒最小化,使愉快情緒最大化的無意識應付策略被稱為「防禦機制」
。常見的防禦機制包括:壓抑、否認、投射、反向形成、昇華、合理化和消極攻擊。
16. 應付壓力的一個主要資源是社會支持,它與健康和長壽有關。
17. 心理學模型通常要麼研究「冷」的認知過程,要麼研究「熱」的動機和情感過程,但
這兩者是統一的信息加工系統的組成部分。統一的系統是進化設計的結果,以最大程度進
行適應;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處理跟一個人動機、目標和情緒有關的信息。
第12章 人格
01. 人格,指表現於不同情形中的,持久的思維、情感和行為模式。人格心理學家既研究
人格結構(思維、情感和行為的組織或模式),又研究人格維度上的個體差異。
02. 與人格有關的其他術語有:性格、個性、氣質等。它們的含義有共性,但略有區別。
03. Freud的心理動力學認為,諸如願望、害怕或意向這樣的心理力量決定著行為。他的地
形模型區分出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心理過程。Freud認為,心理衝突是普遍存在的,矛盾
情緒,即衝突的感受或意向,是人類經驗的原則而非例外。人們努力最大程度地同時實現
矛盾衝突的動機,這種解決方案稱為「妥協形成」。
04. Freud的驅力或本能模型將性(libido)和攻擊視為人類的基本動機。他的發展模型提
出了一系列心理性階段,即人格和性發展的階段:口唇期、肛門期、生殖器期、潛伏期和
生殖期。一個階段的問題體驗會導致固著(即混亂的衝突或關注某個特定階段的願望),
或者導致退化(以前階段的問題再次出現)。在生殖器期,兒童經歷Oedipus情節,即希望
與異性的父母一方有感覺/性關係的願望。
05. Freud的結構模型區分出:本我(性和攻擊能量的蓄水池),超我(良心)和自我(心
理的理性部分,必須在願望、現實和道德之間尋求某種平衡)。
06. Neo-Freudians繼承了無意識過程和心理力量之間衝突的觀點,但是,他們放棄了Freud
的驅力理論,更多地強調文化的作用。Jung的分析心理學強調集體無意識;Adler的個體心
理學強調人性自主、追求卓越等積極力量。客體關係理論,強調自我和他人表徵在人際功
能方面的作用,早期經驗在塑造親密關係、以及發展成熟愛的能力方面的作用。
07. 心理動力學觀點一般用生活歷史和投射法評估人格,例如Rorschach墨跡測驗、主題統
覺測驗(TAT)。他們也用經驗的程序檢驗假設。
08. 認知-社會理論突出編碼、個人價值、期望、能力和自我調節對人格的作用。人們用於
編碼和提取社會信息的圖式在人格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個人價值,指個體對各種結果
或潛在結果賦予的重要性。期望,是對所盼望的結果的期待。行為-結果期望,是認為某種
行為將導致特定結果的信念。自我-效能期望,是人們對自己是否有能力採取行動去產生某
個想要的結果的一種信念。能力,指用於解決問題的技巧和能力。自我調節,指設定目標
、評定自己的表現、在不斷反饋的情形下靈活地調整自己的行為以實現這些目標。認知-社
會理論把人格看成是解決問題以實現目標。
09. 認知-社會理論能解釋多種行為,有很多實證支持。但是,它顯得過於理性化,認為人
能夠報告自己人格的絕大多數方面。
10. 特質理論,依據的是特質這一概念。特質,是構成個體差異變化的人格維度背後的情
緒、認知和行為傾向。Allport是特質理論的創始人,他認為特質既相對獨立,又彼此重疊
。按照概括性和瀰散性的大小,他將特質區分為樞紐特質、中心特質和次要特質。他還假
定有一個叫「統我」的人格組織者。
11. 用因素分析的辦法,不同學者提出了不同的人格構成因素理論。Eysenck認為主要的因
素(他稱之為type)有:外向、神經質和精神質。目前特質理論學者基本一致認為人格由
五種特質構成,被稱為「大五」理論(外向、愉快、正直、神經質和開明)。
12. 人格特質的遺傳性千差萬別,多數特質同時受天性和撫養的影響,但有一些特質是高
度遺傳的。
13. 有關人格的一致性的爭論持續了近三十年。如今心理學家已經意識到人-情境交互作用
的複雜性,有些人格過程只有在特定情境下才會顯現。
14. 特質人格理論走的是實證測量之路。由此產生了大量人格量表和遺傳性的經驗研究。
但是,他們顯得只是描述而非解釋人格。
15. 人本主義的人格理論認為,個體內部是主動具有創造性的力量或「自我」,它們尋求
表現、發展和成長。Rogers的「以人為中心」的思想,意在瞭解一個人的「現象經驗」,
即他們如何認識現實存在,如何體驗自身和世界。按照Rogers的說法,個體有「真實自我
」、「虛假自我」和「理想自我」。從心理學探討這些內容需要移情。
16. 存在主義人格理論,強調主觀體驗和個體探求生活意義的重要性。人類所面臨的最主
要的問題是「存在恐懼」,即認識到生活沒有絕對的價值或意義,死亡不可避免。人們處
理意義、死亡和存在恐懼的方式是人格的核心方面。
17. 人本主義理論對理解人格的某些基本方面有所貢獻,但是,它們不如其它理論那麼好
理解。
18. 人格有些方面可能是普遍的存在,有些則可能只在特定文化存在。Marx將人格歸溯到
經濟,Freud則將文化歸溯到人格。從文化的角度,人格首先是文化的附屬。按照互動的觀
點,人格是經濟和文化需要塑造的,而文化和經濟過程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是為滿足心理需
要而存在的。
第13章 生理和認知發展
01. 發展心理學研究人隨時間而發展和變化的方式。畢生發展觀點,檢驗人的一生各階段
的變化和不變性,功能上的得與失。
02. 發展心理學家面臨三個基本問題:第一,天性和養育的相對作用。第二,早期經驗的
相對要性,人類發展是否具有關鍵期(在此階段對特定類型的學習特別敏感,塑造今後發
展的能力)或者敏感期(具有特殊但不明確的重要性的階段)這種特點。第三,發展是分
階段(每個人經歷順序類似的幾個不同的發展步驟)還是連續的。
03. 發展心理學家依靠三種研究設計方法:橫段研究法、縱向研究法和後續研究法。橫段
研究同一時間裡比較各組年齡不同的被試,以瞭解他們之間的差異。縱向研究長期追蹤同
一群個體,因此能直接地評估年齡變化而非年齡差異的效果。後續研究通過縱向地研究多
個團體,將團體混淆變量的影響減少到最小。
04. 出生以前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胚芽期、胚胎期、胎兒期。環境中的有害物質,如酒
精、可卡因等,能干擾出生以前的發展。
05. 出生前和兒童期的神經發展,是神經元逐步髓鞘化、突觸聯繫增加的過程。大腦和神
經發育棉隊環境需求有很好的變通性或彈性。
06. 生理和心理發展是交織在一起的。
07. 很多年來,心理學家低估了嬰兒的基本能力,現在的研究發現,他們有統調理解能力
,即將來自不同感覺道的有關同一客體的感覺聯繫起來,能夠把現在的行為同生活早期觀
察到的行為匹配起來。
08. Piaget提出,兒童通過發明和構造他們經驗以外的存在來發展知識。Piaget認為人對
環境的認知適應是通過兩個相互聯繫的過程進行的:同化和順應。同化,指以當前圖式解
釋行動或事件,即把現實存在納入一個人已有的知識結構。順應,是調整圖式以適應現實
存在。
09. Piaget提出了認知發展的階段理論。在感知-運動階段,思維主要以知覺和行動的方式
進行。兒童逐漸獲得客體永存的概念,即客體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存在與兒童自己的行動或
是否看到他們沒有關係。感覺-運動階段的兒童特別自我中心。前運算階段,其特點是出現
了符號思維。運算,是個體可用於操作、轉化和將一個客體知識復原為原始狀態的內在或
心理活動。第三個階段是具體運算階段,此時兒童能夠以逆行方式對具體客體的內在表徵
進行運算或心理操作。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能理解守恆現象,即一個客體或情境的基本屬
性保持穩定,即使表面屬性發生變化。正式運算階段,其特點是能夠就正式命題而非具體
事件進行推理。
10. 就廣義來看,Piaget的理論,如從具體、自我中心到抽像思維的變化,是準確的。但
是,心理學家批評Piaget低估了年幼兒童的能力,忽略文化的影響等。
11. 認知發展的信息加工觀點,集中關心不同的認知成分的發展。幾種發展變量是:兒童
的知識基礎,加工的自動化,使用認知策略的能力和元認知能力(瞭解自己的思維過程)
。
12. 液態智力,即沒有具體的內容,但用於處理信息的智力能力。結晶智力,即一個人儲
存的知識。研究表明,液態智力到中年就逐漸衰退,而結晶智力畢生都在不斷增加。伴隨
老年的是心理運動速度減緩。
第14章 社會性發展
01. 社會發展,指在人際思維、情感和行為方面一生中可以預測的變化。
02. 依戀,指兒童對父母照料者形成的持續的情感聯繫。別離焦慮,指與依戀對像分開時
的痛苦和憂傷,在不同人類文化中它出現的時間相同,在第二年達到頂峰。Harlow對猴子
所做的實驗表明,安全而非食物,是依戀的基礎。Bowlby綜合了心理動力學和進化理論,
指出依戀是保證未成熟動物接近父母的一種機制。
03. 研究者用一種稱為「陌生情境」的方法發現,依戀有四種不同的風格:安全,迴避,
矛盾和無序的。早期的依戀模式對後來的社會功能有很大的影響,是成人依戀風格的基礎
。嬰兒形成依戀關係的內部工作模型,或者心理表徵,它們是隨後親近關係期望的基礎。
04. 社會化,指個體瞭解他們社會的規則、信念、價值、技能、態度和行為模式的過程。
社會化,是轉換(互動)的,持續一生,而且發生於廣泛的經濟和社會情景之中。
05. 父母是特別重要的社會化代理。研究者區分出獨裁型、寬容型和權威型三種不同的做
父母的風格。不同的父母風格傾向於使兒童具備不同的特點。為人父母有一個非常重要的
方面,即父母的愛心(warmth),父母接受或拒絕孩子的程度。父母的接受,與自尊、獨立
和情緒穩定聯繫在一起。
06. 在人社會化過程中,最有作用的一個角色是性別角色(被認為適合男性或女性的行為
範圍)。與生理上的性(sex)不同,心理學的性別(gender)受後天學習的影響。性別社
會化在生命之初就已開始。
07. 形成友誼,是社會和情緒發展的重要方面。同胞兄弟姐妹關係有很多方面,包括既敵
對又親近。與其他孩子的友誼大致在三歲是出現。有些孩子不幸不為其他同伴所喜歡,這
些被拒絕的孩子往往是替罪羊,被取笑,受排斥,而這些孩子自己也覺得自己沒有朋友,
無足輕重。
08. 青春期以軀體第二性症的出現為標誌,往往伴隨自我統一性危機。成年初期是成家立
業的時期。約會的人一般外表魅力接近;決定結婚之後摩擦開始增加;孩子是家裡的「第
三者」。中年是事業豐收的季節,多數人對自己的工作滿意,但有些人意識到自己的目標
難以實現,因而出現轉折。老年人主要的問題是適應退休,他們希望依然能控制自己生活
的各個方面。
09. 社會認知,指人們對自己、他人和關係形成概念的方式。自我概念,指一個人有關自
我的信息表徵的組織方式。起初,兒童缺乏一個獨立的自我概念,隨後有一些具體的看法
,到青春期,自我概念比較抽像,更多地依賴於情感、人格特質這樣的內在心理過程。視
角採納,是一種逐步發展的重要社會認知技能,它指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10. 通過將文化信念和個人體驗結合起來,兒童形成性別圖式,即與男性或女性聯繫在一
起的心理特點的心理表徵。性別圖式在不同文化之間有驚人的形似性,似乎反映了生物基
礎和社會學習的相互作用。
11. 道德發展是發展心理學的一個研究重點,它指獲得用以平衡自己和他人之間可能的利
益衝突的價值觀和規則。行為主義和認知-社會理論認為,親社會行為(有利他人的行為)
和其他行為一樣,是通過諸如條件作用和示範作用這樣的過程習得的。認知-發展模型更注
意道德推理而非道德行為。Kohlberg的階段理論,將道德推理分為三種水平:前世俗水平
(為了避免懲罰或獲得獎賞而遵守道德規則),世俗水平(按照習得的文化標準認定好壞
),後世俗水平(應用抽像、自我定義的原理)。信息加工觀點,將道德發展分解成不同
的成分過程,並研究各成分在兒童期的發展變化。
12. 按照心理動力學理論,兒童將父母的價值內化,是內疚促使人們遵從自己的良知。其
他理論強調「移情作用」(感受到某人正受傷害)在激勵人的親社會行為方面的作用。道
德發展,無疑反映了認知和情緒發展的交互作用。
13. Erikson心理社會八個階段,是最著名的畢生發展理論。這八個階段是:基本信任對不
信任,自主對害羞和懷疑,主動對內疚,勤奮對自卑(以上為兒童期);自我統一性對自
我統一性模糊(青春期);親密對孤獨,產出與停滯,完整對絕望(成年期)。
第15章 心理障礙與心理治療
01. 心理變態,指影響一個人的安寧感,或影響社會、職業職能的思維、情感和行為模式
。
02. 心理疾病的概念隨歷史和文化而變化。不同文化對心理變態的描述和界定不同,但是
「心理疾病」決非只是給不正常者的一個標籤。
03. 心理動力學觀點區分出神經症、人格障礙和精神症,它們形成一個身心障礙的連續體
。從心理動力學角度,要評估一個人的願望和恐懼、認知和情緒資源、自我和他人的體驗
。
04. 認知-行為觀點將經典和操作條件作用與認知-社會觀點相結合。功能紊亂行為,是環
境偶發事件和錯誤認知導致的結果。
05. 理解心理變態,常常要求進入生物學分析水平。從生物學的角度,心理變態源於大腦
內的錯誤連接,尤其是特定神經遞質活動量大,有時過於活躍,有時過於沉寂,容易產生
錯誤連接。心理變態的素質-應激模型指出,存在一種精神分裂症素質(先天遺傳而來的心
理傾向),潛在容易受傷害的人,在應激情形下就可能表現出症狀。
06. 系統觀點,試圖以一個人所處的社會團體,諸如夫妻、家庭或者更大的社會系統背景
來解釋一個人的行為。家庭系統模型,認為任何人的症狀實際上都是家庭的功能紊亂。
07. 心理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1994),是美國精神病協會出版的
心理疾病的官方手冊,是描述診斷的基礎。中國1989年出版了《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
標準》(第二版)。
08. 兒童期或青春期診斷出的第一種症狀往往是注意缺陷多動症,特點是與年齡不符的分
心、衝動和多動。另一種是操行障礙,即孩子持續地違反他人的權力以及社會規範。
09. 物質有關的障礙,指連續地使用對心理和社會功能有不利影響的物質。全世界範圍內
,酗酒,是最常見的物質使用障礙。和其它多數心理障礙一樣,酗酒的根源包括基因、環
境以及它們的相互作用。
10. 精神分裂症,是與現實脫節的一種障礙,它包括積極症狀(如幻覺、錯覺、聯想散漫
),消極症狀(情感貧乏、社會技能差)。精神分裂症的類型包括:妄想狂(以妄想症狀
為主,並有相應的幻覺),緊張型(以軀體運動上的變化為主,表現有緊張性興奮和緊張
型木僵,兩者可交替出現),紊亂型(與現實的接觸特別差,看上去凌亂,行為怪異,情
感淡漠或不合時宜),無分化型(混合的症狀,不符合上述任一類型的標準),殘留型(
主要是消極症狀,諸如情感缺乏,言語貧乏,無話可說,或缺乏動機)。精神分裂症是高
度遺傳的大腦疾病,但易感個體受環境刺激的激發而出現或者惡化。
11. 心境障礙,以情緒和心境的困擾為特徵。躁狂症,處於此狀態的人感覺特別快樂,認
為他們什麼都能做。最嚴重的抑鬱是主抑鬱障礙。精神抑鬱症,指長期的、超過兩年的無
名抑鬱。兩極障礙,是躁狂和主抑鬱情節交替為特徵的心境困擾。心境障礙不一定就有自
殺,但自殺念頭是抑鬱的常見成分。
12. 心境障礙的病因學中有基因的貢獻,但是,除了兩極障礙和精神分裂症一般要求生理
上的易感性以外,環境事件本身就能促成抑鬱。認知理論從功能紊亂的思維中尋找抑鬱的
根源。心理動力學理論認為,抑鬱的本質、誘發物,有賴於個體的人格結構。
13. 焦慮障礙,其特點是強烈、頻繁或連續的,沒有正當的情境理由的焦慮。恐懼障礙,
特點是沒有情景理由的強烈害怕和厄運或恐怖感。廣場恐怖症,指處於很難逃脫的地方或
情境時的害怕感。強迫-衝動障礙,以一再發生的強迫症(持久穩固的思想或觀念)和衝動
(以刻板的方式對強迫症作出有意的行為)為標誌。創傷後應激障礙,其特點是倒敘和反
復想到通常人類體驗以外的心理憂傷事件。
14. 焦慮障礙和抑鬱一樣,有一定的遺傳性,但是不一定要有基因遺傳傾向。認知-行為理
論將它們與條件化的情緒反應和功能失常的認知聯繫起來。心理動力學理論將焦慮障礙與
衝突、童年信仰、害怕和願望聯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