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 Tsinghua University
清華大學校園,地處北京西北郊繁盛的園林區,是在幾處清代皇家園林的遺址上發展而成的。清華校園周圍高等學府和名園古跡林立,園內林木俊秀,水木清華;清澈的萬泉河水從腹地蜿蜒流過,勾連成一處處湖泊和小溪,滋潤著一代代清華學子高潔的志趣和情操。
清華大學的前身是清華學堂,始建於1911年,當時是由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1912年,清華學堂更名為清華學校。1925年設立大學部,開始招收四年制大學生,並開設研究院。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擁有文、法、理、工等院系。
清華大學的初期發展,雖然滲透著西方文化的影響,但學校十分重視研究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瑰寶。以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que)、趙元任以及研究院講師李濟為代表的清華學者,主張「中西兼容、文理滲透、古今貫通」,形成了著名的「清華學風」,對清華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培養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學術大師,在中國近現代學術史上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可謂光耀西山。
在自然科學方面,清華培養的人才同樣是群星璀璨,他們中有竺可楨、高士其、姜立夫、段學復、張子高、楊石先、葉企蓀、周培源、錢三強、王淦昌、鄧稼先、梁思成、楊廷寶、錢偉長、吳仲華、周光召、林宗棠、熊慶來、華羅庚、茅以升、吳有訓、錢學森、張光斗,以及楊振寧、李政道、林家翹等等。在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勳章」的23位功勳中,有14位是清華校友。截至2001年12月底,1537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近25%為清華大學校友。
在清華的天空中,有太多我們引以為豪的學術大師、興業之士和治國之才。
抗日戰爭爆發後,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在昆明組成西南聯合大學,清華校長梅貽琦任聯大校務委員會主任,實際主持校務。在戰火紛飛、物質條件極度匱乏的歲月裡,師生休戚與共、艱苦辦學,聯大也以名師雲集、水平高、學風好而蜚聲海外,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抗日戰爭勝利後的1946年,清華大學遷回清華園原址復校。
清華大學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運動中,在震撼全國的"一二·九"愛國民主運動中,在"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鬥爭中,一代代清華仁人志士在探求救國道路、傳播先進思想、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鬥爭中成為後世的楷模。
1952年中國高等教育體系仿照蘇聯社會主義模式進行大規模的院系調整,清華的法學院、文學院、理學院、農學院、航空等院系被迫割離母校而劃歸北京大學等校,清華大學成為一所多科性的工業大學,重點為國家培養工程技術人才,這一做法現為多數校友及學術界、教育界強烈否定。1952年11月蔣南翔出任清華大學校長,積極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辦學道路,在培養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工程技術和尖端科技人才方面成績卓著。
1978年以來,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過程中,清華逐步復建了理科、經濟管理和人文社會科學等各學科,恢復了綜合性大學的佈局,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目前,清華大學設有理學院、建築學院、土木水利學院、機械工程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法學院、美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應用技術學院、醫學院等院系。清華大學已成為一所具有理、工、文、法、醫、經濟、管理和藝術等學科的綜合性大學。
水清木華,鍾靈毓秀,清華園發散著獨特的精神魅力。清芬挺秀,華夏增輝,今天的清華大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新時代的清華人繼承愛國奉獻的優良傳統,秉承「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和「行勝於言」的校風,努力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