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旦大學 創建於1905年,原名復旦公學,人稱「江南第一學府」。「復旦」二字由創始人、中國近代知名教育家馬相伯先生選定,選自《尚書大傳‧虞夏傳》中「日月光華,旦復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強不息,寄托當時中國知識分子自主辦學、教育強國的希望。一百多年來,復旦大學經歷了數不清的風風雨雨,然而「復旦」二字卻深深地鐫刻進了一代又一代復旦人的心中。復旦是第一所百年未改名字的老校(以後才有「同濟」、「清華」等等未更名的老校)。2005年是復旦大學的百年校慶。國家主席胡錦濤發來賀信,賀信中稱復旦大學是「由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私立大學」。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參加校慶大會並致詞。國家郵政總局發行復旦百年校慶紀念郵票,這是我國第二次為一所大學百年校慶發行郵票。
復旦大學現任校長為王生洪教授,黨委書記為秦紹德教授。
復旦大學現有哲學學院、外文學院、新聞學院、法學院、經濟學院、管理學院、生命科學學院、上海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藥學院、護理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數學科學學院和軟件學院等16個學院(含63個系)和中國語言文學系、歷史學系、文物和博物館學系、旅遊系、藝術系、物理學系、化學系、高分子科學系、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材料科學系、光源與照明工程系、力學與工程科學系等12個系,68個學士學位專業,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2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35個(其中自設2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09個(其中自設38個),並設有25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學校學科門類齊全,現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外國哲學、政治經濟學、世界經濟、金融學、產業經濟學、政治學理論、國際關係、中國古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傳播學、歷史地理學、基礎數學、應用數學、運籌學與控制論、理論物理、凝聚態物理、光學、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生態學、神經生物學、遺傳學、生理學、電路與系統、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病原生物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內科學(心血管病、腎病、傳染病)、兒科學、神經病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外科學(普外科、骨外科、泌尿外科、神經外科)、眼科學、耳鼻咽喉科學、腫瘤學、中西醫結合基礎、中西醫結合臨床、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等40個國家重點學科,居全國第三位。
學校現有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中心、美國問題研究中心、歷史地理研究所、人口研究所、世界經濟研究所、金融研究院、數學研究所、現代物理研究所、遺傳學研究所、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上海市放射醫學研究所、肝癌研究所等81個研究機構,145個跨學科研究中心,有先進光子學材料與器件、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應用表面物理、遺傳工程、醫學神經生物學等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還有10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7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8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學校現有各類學生近44,300餘人, 其中博士生3,500人,碩士生7500餘人,普通本專科生15700餘人,外國留學生2,200餘人,成人教育本專科生8400人,網絡教育本專科生近7000人。
學校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部分繼承了民國時代浙江大學,交通大學等著名高校的校風,現有專任教師與科研人員2,300餘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350餘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30人,博士生導師746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45人、講座教授23人,「973」首席科學家6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1人。近幾年來,學校積極引進人才,實施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湧現出一批優秀的中青年教師,優化了師資隊伍結構。學校還擁有中山、華山等10個附屬醫院,集醫療服務、臨床教學與科研工作於一體。醫院醫療設備先進、技術力量雄厚,有900多人具有正、副高級職稱,為臨床教學創造了良好的教學條件。
復旦大學把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作為教學的根本目標。學校注意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大膽吸收國內外高校的成功經驗,注重加強學科間的滲透、交叉、組合,發揮綜合性大學多學科的特色和優勢。經過長期的實踐和探索,已經建立起一套比較完整的、有自身特點的教學計劃和管理體系。學科建設全面啟動,發展勢頭良好。
學校按照「厚基礎、寬口徑、重能力、求創新」的教學理念,將綜合教育和文理基礎教育為特色的通識教育和寬口徑專業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學校從1994年實施學分制教學管理,2001年全面推進學分制建設,通過調整課程設置、開放選擇專業、推行學期開課制、設立自由選修學分等多種途徑,從各個教學環節上落實學生個性發展,給學生以更多的自主選擇權。學校大力提倡「名教授上基礎課、帶基礎實驗」,建有嚴格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在歷年的全國優秀教學成果獎評選中獲獎數始終名列全國前茅。學校建立了一套有實效、有特色的教學管理制度,研製和開發了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高校網上教務管理系統》,實行導師制等一系列措施,全面實現了科學化、專業化管理,並堅持不懈地整治教風和考風,形成了良好的學風和校風。
學校把加強和發展研究生教育視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關鍵,始終以「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為核心,激勵研究生的創新能力,營造完善的成才機制和濃重的學術氛圍。積極推進招生制度改革,擴大博士生導師的招生自主權,通過提前攻博、碩博連讀和招收直博生制度來吸引優秀生源。通過加強課程建設和教材建設來完善研究生學位課程體系,以嚴格的科研訓練和能力培養來激發研究生的自主創新潛力,實施學位論文開題報告、中期考核和博士資格考試等措施,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近年來,研究生發表的論文在質量和數量上都有較大的提高,在連續六屆的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中,我校有33篇入選,在全國名列第三。為適應國家現代化建設的要求,近年來著力於研究生教育專業結構的調整,大力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在2001年亞洲13所著名商學院參加的「亞洲創業計劃大賽」上,我校MBA代表隊囊括全部單項與總分冠軍,在全國「華為杯」研究生電子設計大賽中,我校多次獲團體和個人冠軍。在第一屆100名國家教學名師獎評審中,復旦2位教授獲得殊榮;上海市首屆52名教學名師獎評選中,有8名教授入選,居上海市各高校之首。
學校注重課堂內外教育的結合,鼓勵學生開展學術研究和社會實踐。設立了「學生科技創新基金」,「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基金」,開辦百台精品講座,倡導讀百本書,參加百項社會實踐和實驗課題,使以德育為核心,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德、智、體、美相互滲透的素質教育,成為校園生活的主旋律。在反映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全國大學生「挑戰杯」比賽中,復旦大學在1995年、2000年、2001年和2005年四次獲得第一名,是獲得第一名最多的學校。學生話劇團經常在校園上演世界名劇和自編自導自演的新戲。校男女排球隊都是全國甲級隊。藝術體操、射擊是復旦大學的傳統體育項目,在全國大學生比賽中屢次奪冠。
復旦努力以一流的師資,一流的管理,培養出一流的復旦人才。復旦培養的人才,在各自崗位上大顯身手,贏得了社會的肯定和用人單位的普遍歡迎。本科畢業生絕大多數在4月底前能落實單位,五、六家單位爭奪一名畢業生的現象也不乏其例。在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復旦本科生當年就業率近年來始終在95%以上。從畢業生流向,也可看出復旦人在社會發展中所擔當的角色。進入國家機關的人數占畢業總人數的6%~7%,直升或考取研究生,以及留在高校及科研單位的約占40%。金融單位、各類公司企業、律師、會計師事務所等比例均較高。用人單位普遍反映,復旦的學生大多數具備自信心強、有協作精神、適應能力強等諸多優點,在工作中往往能脫穎而出。
復旦大學科技工作以面向國際科學前沿、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為指針,以開展原始性科學創新研究、出一流科技人才與科技成果、服務於國家安全與區域發展為目標,以承擔國家與地方重大科技項目、建設重大科學平台、培育優秀創新團隊為抓手。作為首席科學家單位,目前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973項目)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2004年獲批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1項,上海市重大項目6項,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創新研究群體1個,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勵4項,獲得授權專利105項,發表SCI論文944篇。近幾年,學校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在專用集成電路、計算機網絡工程、生物技術、有機納米材料和催化劑研究等方面開發了一系列科技成果,產生了顯著的社會與經濟效益。在非線性數學、先進材料、人類基因組學、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等領域取得了重要的科技進展。
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方面,在歷屆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選中,復旦的獲獎等級和總數都以絕對優勢領先,其中《中國歷史地圖集》、《英漢大詞典》、《中國文學批評通史》獲特等獎;有5項成果獲2000年首屆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規劃項目優秀成果獎,其中由陸谷孫教授主編的《英漢大詞典》獲一等獎,是上海地區唯一的一等獎獲得者。在2003年教育部中國高校第三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獎的評比中,我校有5部著作榮獲一等獎,獲一等獎著作數排名全國第一。2004年我校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82項,鄧小平理論研究與宣傳優秀成果獎12項,蔣學模、劉放桐獲得首次設立的學術貢獻獎;在2004年上海市的社科評獎中,我校獲獎總數佔全市的32%。2004年我校又獲上海市決策咨詢研究成果獎8項,獲獎總數大幅度提高並首次位列上海高校第一。 在2003年、2004年、2005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評審中,我校分別有20、28、23個項目立項,立項數連續數年位列上海高校第一。復旦還多次獲得中國圖書一等獎、「五個一工程」優秀圖書獎、上海市優秀圖書特等獎等獎項。
復旦大學積極興辦科技產業,推動產、學、研聯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通過探索和實踐,吸取了國內外有益的經驗,實施多種模式發展科技產業,使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工作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並且打造出了生機勃勃的「復旦」校辦產業群,開闢出一條具有「復旦特色」的產業化之路。2004年,復旦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在英國威爾士南部設立辦事機構,成功打開通往歐洲市場的大門。現有上市公司3家,其中香港創業板上市公司2家,如上海復旦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首家專門從事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開發、生產、銷售的發起式股份有限公司,它是在香港上市的第一個復旦大學品牌的高科技企業,在「亞洲金融」雜誌評出的2001年度中國大陸地區最佳企業排行榜上,該公司列為第10位,它的「神威1號」嵌入式32位微處理器的項目獲得國家國防科技一等獎。
學校目前佔地面積252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111萬平方米,全校固定資產22億元。學校現有各類實驗室134個,其中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 20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擁有文理醫3個圖書館,全校現有藏書445萬冊,居全國高校前列。
復旦大學已成為國際上有影響的學術中心之一,具有廣泛緊密的國際聯繫,學術交流活動非常活躍,已與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150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合作交流關係,並向300多位國際知名學者和人士授予了名譽博士、名譽教授、顧問教授等稱號。美國前總統裡根、法國前總統德斯坦、荷蘭前首相呂貝爾斯、以色列前總理拉賓、德國前總統約翰內斯·勞、德國前總理科爾、施羅德、美國副總統切尼等外國元首或政府首腦,美國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DELL公司創始人戴爾、著名金融家喬治索羅斯等商界名流、曾到復旦訪問並發表演講。復旦大學是全國四個對外漢語教學基地之一,留學生數名列全國第二。在校學生國際校際交流數不斷增加,2004年出國出境學習學生達到637名,開拓了學生的眼界。復旦大學積極參與各類重要國際大學組織,繼1998年成功舉辦東亞研究型大學年會之後,2000年成功舉辦21世紀大學校長協會第4次年會,2001年又成功舉辦了「環太平洋大學協會」第5次年會。隨著國際地位的提升,復旦主辦了相當多的學術會議, 2002年學校主辦了國際數學聯盟執委會會議、國際合成金屬會議和第七屆世界對外漢語教學會議等高規格、大規模的國際學術會議,2004年舉辦國際學術會議60場次。 復旦大學積極推進國際化進程,與美國耶魯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世界著名大學建立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2004年與27個國外大學及學術機構簽訂了交流協議。復旦校董會熱心學校工作,學校每年都得到國內外校董及社會各界的大力資助。
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在國家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的重點投資下,復旦這所百年學府正力爭建設成為一所立足上海、服務全國、國際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的世界一流大學,為人類文明進步,不斷探索教育、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成果。
復旦大學校訓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校風:「文明、健康、團結、奮發」,學風:「刻苦、嚴謹、求實、創新」。
復旦大學校歌
復旦大學校歌由劉大白作詞、豐子愷作曲,創作於1925年:
復旦復旦旦復旦,巍巍學府文章煥,學術獨立思想自由,政羅教網無羈絆;無羈絆,前程遠,向前、向前,向前進展!復旦復旦旦復旦,日月光華同燦爛!
復旦復旦旦復旦,師生一德精神貫,鞏固學校維護國家,先憂後樂交相勉;交相勉,前程遠,向前、向前,向前進展!復旦復旦旦復旦,日月光華同燦爛!
復旦復旦旦復旦,滬濱屹立東南冠,作育國士恢廓學風,震歐鑠美聲名滿。聲名滿,前程遠,向前、向前,向前進展!復旦復旦旦復旦,日月光華同燦爛!
復旦大學校花:白玉蘭
每年春天,校花白玉蘭綻放芳華,讓人回想起復旦在山河破碎的歲月裡度過的草創期。那是1913年3月,春寒料峭,復旦公學剛剛從吳淞遷入上海西區徐家匯的李公祠。庭院中有數株白玉蘭樹正在綻放皎潔的花環,幽香浮動,花姿嫻雅,師生譽之為「花中君子」,以她為校花。1947年李登輝正式提議白玉蘭為復旦校花。 八十八年後,白玉蘭被上海市民選為市花。
復旦大學傑出校友簡錄
復旦歷史上曾經擁有一大批學術大師和著名學者,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周谷城、陳望道、顏福慶、蘇步青、譚其驤、周予同、陳建功、朱東潤、胡曲園、嚴北溟、張世祿、伍蠡甫、盧鶴紱、謝希德等著名學者長期在校執教,為復旦奠定了雄厚的學術傳統和基礎。談家楨、吳浩青、谷超豪、胡和生、王迅、陳中偉、楊雄裡、楊福家、湯釗猷、顧玉東、李大潛、陳灝珠、沈自尹、聞玉梅、王威琪、陸谷孫、章培恆等一大批知名專家,仍活躍在國內外學術舞台上,成為復旦當代學術精神的代表。建校以來復旦大學共培養了18萬餘名各類畢業生,湧現出包括於右任、邵力子、陳寅恪、竺可楨、張志讓、童第周、李嵐清、吳敬璉、唐家璇、陳健、陳至立、王滬寧、何清漣等校友在內的眾多傑出人才,為國家的建設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據不完全統計,曾在復旦就讀和擔任教職的兩院院士有127位。
姓名 畢業或就讀年份 地位及成就
於右任 1905 同盟會元老、詩人、著名書法家
邵力子 1905 國民黨著名民主人士
胡敦復 1905 清華學堂首任教務長、大同大學校長
鄭桐蓀 1905 清華數學系創系元老,陳省身岳父
陳寅恪 1908 著名歷史學家、國學大師
竺可楨 1908 中國氣象學家、地理學家,中國近代氣象事業主要奠基人
羅家倫 1914 國立清華大學校長、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張志讓 1915 著名愛國志士、新中國第一任大法官
孫越崎 1916 著名愛國人士、實業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能源泰斗,我國現代能源工業創辦人和奠基人之一
陳維稷 1925化學系 我國現代紡織科學技術奠基人、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胡寄南 1925心理學系 中國現代心理學家
馮德培 1926生物系 生理學家、神經生物學家,中國神經肌肉生理學研究的開拓者
童第周 1927生物系 著名實驗胚胎學家
嚴幼韻 1927 傑出的女外交官,中國近代著名外交家顧維鈞夫人
夏征農 1928中文系 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辭海》主編
馬彥祥 1928中文系 著名戲劇導演、戲劇活動家、理論家
陳 瑛 1928中文系 中國新文學早期的女作家、文學翻譯家,筆名「沉櫻」,馬彥祥夫人
李仲南 1928中文系 著名詩人、教育家、教授,曾任《商報》主編
王鐵崖 1931政治系 傑出的國際法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國際法學會前會長,國際法研究院院士,國際海牙常設仲裁法院仲裁員,聯合國前南斯拉夫國際刑事法庭大法官
錢德(德,de2) 1932上醫 一級教授、著名醫學教育家,1956年調重慶創建重慶醫學院,原重慶醫學院院長、重慶醫科大學名譽校長
楊國亮 1932上醫 傑出的醫學教育家、現代皮膚病學奠基人之一
鄒荻帆 1940經濟系 著名愛國詩人,曾任《文藝報》編輯主任、《詩刊》主編,1993年獲「斯梅德雷沃國際金鑰匙獎」
包 蕾 1941?土木工程系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
程 之 1944經濟系 中國著名電影、話劇表演藝術家
袁 木 1948新聞系 前國務院研究室主任、國務院新聞發言人
洪紱曾 1952農學院 著名草業專家,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中國農學會名譽會長
李嵐清 1952企業管理系 前國務院副總理
吳敬璉 1954經濟系 著名經濟學家
方守賢 1955物理系 高能加速器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
王啟明 1956物理系 光電子學家、中科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所長
唐家璇 1958外文系 國務委員、前外交部部長
胡思得 1958物理系 原子核物理學家、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長
楊福家 1958物理系 著名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英國諾丁漢大學校長,原復旦大學校長
洪昭光 1961上醫 著名心血管病專家、健康教育專家,國內大眾健康科普教育的倡導者和推廣者,著有《登上健康快車》
陸谷孫 1962外文系 著名英語語言文學家,復旦大學外文學院院長,《英漢大辭典》主編
周瑞金 1962新聞系 曾任《解放日報》副總編、《人民日報》副總編,1991年組織編寫「皇甫平」系列文章宣傳深化改革,成為中國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的號手
張文康 1962上醫 中共中央委員、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原衛生部長、中華醫學會會長
梁保華 1963新聞系 江蘇省省長
陳 健 1964外文系 聯合國副秘書長
陳至立 1964物理系 國務委員、前教育部部長
何慧嫻 1965新聞系 中國奧委會副主席、中國體育記者協會主席
龔學平 1967新聞系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陳凱先 1967放射化學 我國著名藥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
朱祖良 1967放射化學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長,中央候補委員
韓啟德 1968上醫 病理生理學家,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九三學社中央主席
趙化勇 1972新聞系 中央電視台台長,中國有線董事長
梁曉聲 1977中文系 著名作家
江綿恆 1977放射化學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江澤民長子
盧新華 1978中文系 大一時發表小說《傷痕》,揭批文革的當代「傷痕文學」創始人
章晟曼 1978外文系 世界銀行副行長
曹景行 1978歷史系 鳳凰衛視著名評論員、主持人
王滬寧 1981國際政治碩士 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江澤民重要幕僚,「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出者,1993國際大專辯論會復旦隊教練,曾為復旦最年輕教授
李源潮 1982數學系 中共江蘇省委書記,江蘇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孟曉黎 1982數學系 美國哈佛大學統計系系主任
范劍青 1982數學系 香港中文大學統計系主任,2000年被譽為「統計學諾貝爾獎」的考普斯「總統獎」得主
張首晟 1982物理系 著名旅美物理學家,美國斯坦福大學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之一
張勝友 1982中文系 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出版集團黨委書記,原作家出版社社長兼總編
施鐘鳴 1982? 杭州士康射頻技術有限公司總裁兼CEO,他領導設計了用於世界第一個三模式Nokia手機的芯片組和全球通芯片組,現Nokia所有手機均採用此芯片組
譚 軍 1982電子工程系 英國ARM(安媒)中國公司總裁,全球最大IP核心專利廠商
梁建章 1984計算機系 攜程旅行網董事局主席,創始人之一、前CEO
榮 海 1984計算機系 西安海星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總裁,為多元化投資集團,上世紀90年代中國最大PC銷售公司
謝遐齡 1985哲學碩士、博士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主任,民盟中央常委委員,「以德治國」國策提出者
閔 昊 1985電子工程系 上海華虹集成電路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設計第一枚自主知識產權非接觸式IC卡芯片,上海交通「一卡通」設計公司
虞 鋒 1986年哲學系 聚眾傳媒創始人,分眾傳媒聯席董事長。
何清漣 1987經濟系碩士,專著有《現代化的陷阱》、《經濟學與人類關懷》、《我們依然在仰望星空》。
陳思和 1988中文系 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著名學者,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中國現代文學學會副會長
王長田 1988新聞系 光線傳媒有限公司創始人、總裁,中國最大民間傳媒機構,旗下有《娛樂現場》、《音樂風雲榜》等節目
曹國偉 1988新聞系 新浪總裁,2006年接任新浪CEO
虹 影 1989中文系 享譽世界文壇的著名女作家,中國新女性文學的代表之一
唐海松 1989激光物理系 億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
高利民 1989數學系 中國最大的金融證券類網站「證券之星」創始人、總裁
王 曄 1989管理科學系 微創公司總裁,創始人之一
郭廣昌 1989哲學系,1999經管學院 上海復星高科技集團董事長、總裁兼CEO,1999年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2004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復星高科技集團為中國最大的民營企業集團之一
喬志剛 1989計算機系 創立上海復旦金仕達計算機有限公司,中國最大期貨軟件開發商,國內四大證券軟件開發商之一,前董事長、CEO
郭申元 1990生科院 中國傑出青年學者,站到了抗癌理論研究最前沿,因忘我工作導致身體素質急劇下降,2000年因肝癌病逝,時年29歲
秦 朔 1990新聞系 《第一財經日報》總編,全國影響最大的政經雜誌《南風窗》前總編
張黎剛 1991生科院 愛康網董事長兼CEO,e龍網創始人之一、前CEO
陳 群 1991計算機系 上海博達數據通信有限公司創始人、總裁,設計國產第一台路由器
閭丘露薇 1992哲學系 鳳凰衛視著名女記者、主持人,為進入阿富汗的第一位華人女記者,也是進入伊拉克戰地的中國記者第一人,被譽為「戰地玫瑰」
喬建永 1993數學系博士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現任校長
蔣昌建 1993國際政治系碩士 復旦大學國際政治副教授,1993新加坡第一屆國際大專辯論會復旦大學代表隊四辯、最佳辯手
薄衛民 1994數學系 1997年通過全部北美精算師協會考試,成為中國第一位FSA,「中國精算第一人」
陳天橋 1994經濟系 盛大網絡發展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
黎瑞剛 1994新聞系 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總裁
姜建清 1995 中國工商銀行股份公司董事長(當時在復旦「上海市高級經營管理幹部進班」學習,不算亦可)
衛 慧 1995中文系 著名「晚生代」女作家
馬 驊 1996國關學院 詩人、傑出的西部支教志願者,在雲南德欽縣義務支教兩年餘,2004年6月因車禍在瀾滄江遇難
陳 曉 1996企業管理碩士 永樂家電創始人,國美電器總裁。
王家瑞 1997經濟管理博士後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
馮 艾 2000社會學系 2003年中國青年年度志願者、第五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志願者、中國青年志願者服務金獎獎章獲得者,2004年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2000年赴寧夏西吉縣、2003年赴雲南省寧蒗縣兩度支教
吳征 2001國際政治博士 陽光媒體投資集團主席,楊瀾丈夫(不過他的學位一直被懷疑有問題)
趙斌 2003產業經濟學博士 中國航天系統第一家上市公司航天機電董事兼總經理
盧志強 碩士 光彩事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泛海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民生銀行副董事長、民生人壽保險公司副董事長 2007年新財富500富人榜第19名
張 帆 2003法語系 2002年上海市「申博大使」,代表中國赴法國巴黎作申博陳述
蔡瑩凌 2003法語系 2002年上海市「申博大使」,代表中國赴法國巴黎作申博陳述
尚雯婕 2003法語 2006年「超級女生」全國總冠軍 ,法語能力能排上海前五
韓正 ?大專? 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
以下為曾在復旦就讀和工作過的兩院院士名單(不完全統計,資料截止到2007年3月)
蔡吉人 陳火旺 陳冀勝 陳凱先 陳良惠 陳克復
陳式剛 陳世驤 陳 新 陳寅恪 陳宗懋 戴剋戎
鄧景發 丁傳賢 丁大釗 方榮祥 方守賢 馮德培
龔昌德 顧玉東 顧健人 關興亞 郭柏靈 郭景坤
韓濟生 韓啟德 何積豐 賀福初 洪德元 洪國藩
洪家興 洪孟民 胡思得 黃民強 候保榮 侯惠民
江 明 金鑒明 黎 鰲 李朝義 李大潛 李家春
李慶逵 林其誰 林永年 劉以訓 毛江森 彭實戈
秦伯益 桑國衛 沈倍奮 沈學礎 沈寅初 沈自尹
盛彤笙 盛志勇 施立明 石鍾慈 宋鴻釗 湯釗猷
陶瑞寶 童第周 王啟明 王威琪 王 迅 王正敏
汪忠鎬 魏 曦 聞玉梅 翁心植 吳杭生 吳建屏
吳新智 吳養潔 項坤三 許根俊 徐如人 徐至展
楊福家 楊雄裡 楊玉良 姚開泰 俞大紱 袁業立
曾 毅 曾溢滔 鄒 岡 趙國屏 趙 鎧 張春霆
張金哲 張亞平 張永蓮 周廷沖 周君亮 周維善
朱既明 朱 靜 竺可楨 朱起鶴 莊松林 卓仁禧
安芷生 秉 志 蔡 翹 陳灝珠 陳建功 陳俊愉
陳望道 陳耀祖 陳中偉 范滇元 馮 康 干福熹
谷超豪 顧翼東 郝柏林 胡和生 黃春輝 黃家駟
黃 量 林國強 盧鶴紱 陸汝鈐 陸道培 馬寅初
錢崇澍 任美鄂 蘇步青 談家禎 譚其驤 汪 猷
吳浩青 伍獻文 吳征鎧 夏道行 謝希德 鄭振鐸
周同慶
資料均來源於網上,並經過比對。還有很多優秀校友沒有能夠列入,這裡所列的僅僅是其中最傑出,或是知名度、影響力較大的一部分。很多著名學者、企業家等都沒有列入,因為復旦培養的傑出校友,真可謂是數不勝數。
自1952年以來,復旦大學共培養了74名院士,僅次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遙遙領先於排名第四位的高校。其中復旦培養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有50人,排名全國高校第二位,僅次於北京大學。復旦大學還培養了38位長江學者,排名並列第三。在學術研究人才培養方面,復旦大學為中國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自1998年教育部開始評選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以來,復旦大學共培養了優秀博士36人,僅次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同樣遙遙領先於排名第四位的高校。
另外,復旦大學還培養了12位富豪校友,僅次於北京大學,排名並列第二。
在八年抗戰期間,復旦學生投筆從戎者有800餘人。不得不提的是,復旦學子有近20人成為烈士,為新中國獻出了他們年輕的生命。
復旦大學培養了眾多的傑出人才,而曾在復旦講學授課的大師、學者,則更是群星璀璨。
光榮與夢想,一百年。希望與奮鬥,一百年。承載著百年輝煌歷史的復旦大學,必將創造出新的卓越。
2007年被上海市工商局評為著名商標,成為首個教育名牌品牌。
該校在《2007中國大學評價》編製的2007中國大學社會科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三,2007中國大學自然科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六,2007中國大學理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六。
復旦大學地址:復旦大學有三個校區:
邯鄲校區位於中國上海市楊浦區邯鄲路220號。
楓林校區位於中國上海市徐匯區醫學院路138號。
護理學院校區位於中國上海市徐匯區楓林路3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