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北京大學醫學部(簡稱北醫)位於學府林立的首都北京海澱區學院路,其前身是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創建於1912年10月26日,是中國政府教育部依靠中國自己的力量開辦的第一所專門傳授西方醫學的國立學校。
1903年,清朝政府在京師大學堂設立醫學實業館,1904年,醫學實業館改稱醫學館,遷入和平門外八角琉璃井由興勝寺廟宇改建的館舍,1907年停辦。1910年,此館舍被施醫總局(當時的衛生部門)買去,為日後創立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提供了條件。
1911年,辛亥革命一舉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在當時向西方學習的風潮下,西醫在中國的地位,有了明顯的變化。1912年9月,中華民國教育部電召從日本留學歸來正在籌建浙江省立醫學專門學校的杭州人湯爾和到京,籌劃創立醫學校事宜。教育部以價銀10,000兩購買了已經停辦的醫學館館舍,劃撥給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使用,10月16日,中華民國教育部任命組織學教授湯爾和先生為北京醫學專門學校校長,至此,中國第一所國立西醫學校正式誕生。當時教職工9人,首批學生72人。
在此後的年代裡,中國社會動盪不安,學校發展極盡艱辛。到了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學校一度名為北平大學醫學院,曾併入北京大學。
1946年7月,北京大學在北平復員,胡適任校長。在抗日戰爭時期,艱難發展的當時為北平臨時大學補習班第六分班連同附屬醫院一同併入北京大學,成為北京大學醫學院。院長先後為解剖學教授馬文昭先生、生理學教授沈鈞淇先生和皮膚科學教授胡傳揆先生。胡傳揆教授任醫學院院長同時,還任醫學院附屬醫院...... 詳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