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訓
校訓是一所學校對師生追求完美境界時必須遵循準則的訓誡。河南大學在九十多年的辦學歷程中,以「明德,新民,止於至善」為校訓,培養出近40萬優秀學子,為祖國的各項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取自《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些話言簡意賅地道出辦大學的原則在於發揚光明的德性,革新民心,達到完善。「明明德」,意指彰明美德,就是告誡師生通過學習和實踐培養優良品德。「親民」又為「新民」,意為啟迪百姓心智,使百姓棄舊圖新,去惡從善,這就是將自己的美好道德推己及人,不斷求取進步。對於「止於至善」,宋代碩儒朱熹在《大學章句》中解釋說:「止者,必至於是而不牽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言明明德、新民,皆當至於至善之地而不遷。」也就是說,修身育人,都必須達到完美的境界而毫不動搖。河南大學大門於1936年建成後,就將校訓用柳體金字書寫懸掛在大門背面,正中上額橫書「至於至善」,左書「明德」,右書「新民」。大門建成後不久即遭「七七」事變,歷經八年抗戰,幸未毀於戰火,1953年,校大門背面的校訓被去掉了。2002年慶祝建校90週年之際,河南大學校大門彩繪一新,「明德,新民,止於至善」的校訓又重新懸掛於大門內側。著名作家周而復校友題寫的校訓被鐫刻在北京校友會捐贈的靈璧石上,矗立於大門通往大禮堂中軸線南端。八字校訓耀眼奪目,發人深省,予河大學子以光大學術,恢宏文化的啟示,一入校門便油然而生對國家、民族崇高無上的歷史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