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參與區域經濟發展的案例研究
宋 偉
摘要:地方院校以自身科技、教育、人才優勢積極參與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成為當前科教興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推動中西部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結合點。本文以河南大學和開封市政府開展的深層次廣泛合作模式為考察對象,認真分析這一成功合作模式的背景、內容、意義,並對今後更好合作提出建議。對於中西部落後不發達地區與當地地方院校開展合作,有很好借鑒意義。
關鍵詞:地方院校;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的兩大發展戰略。中西部落後不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是我們協調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也是我國整體經濟發展的難點問題。中西部區域經濟怎樣依靠科教興國戰略,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迅速發展當地經濟,是當前值得探討的重要理論問題。我國的1032所高校絕大部分是地方院校,占高校總數的74%以上。而且這些地方院校又大都分佈在中西部落後不發區地區的城市,成為中西部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科技、教育、人才力量。〔1〕如何引導地方院校面向當地區域經濟發展辦學,是高教管理工作者面向21世紀必須回答的一個現實問題。大部分地方院校因為無法進入「211」工程,又沒有找準自身發展的良好道路,沒有確立正確的社會地位和辦學指導思想,正處在困惑、迷惘之中。本文在已提出的高校參與區域經濟發展新模式理論的幾篇理論文章的基礎上〔2〕,針對河南大學和開封市政府目前成功開展的市校合作模式作為案例進行探討、分析,力圖解決實踐中的若干問題為地方高校參與區域經濟發展,實施科教興區戰略,提供經驗。
1 河南大學和開封市政府開展合作的背景
1.1 河南大學長期以來一直把辦學思路定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上
河南大學座落在七朝古都開封,擁有80多年的歷史。其前身是享譽海外的1912年成立的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30年代成為當時全國聞名的一所國立重點大學;建國初期,是一所擁有文教學院、理工學院、農學院、醫學院、行政學院等5個學院下轄20多個系、專業的綜合大學;1952年院校調整後,成為一所以培養師資為主的高等師範院校。在此之前,河南大學培養了一大批社會知名學者專家,河南大學在海外華人世界享有很高聲譽。1984年恢復原河南大學校名。經過10餘年的努力發展,現在已經成為一所擁有文史學院、財經學院、理工學院、化工學院、藝術學院、體育學院、外語學院等8個學院22個系的地方綜合大學。全校共有教職工3500人,在校本專科學生,研究生萬人以上,教授287人,副教授547人;科研力量雄厚,科研成果纍纍,每年完成各類科研成果1000多項,其中應用技術成果上百項。河南大學近年來一直探索,作為一所具有人才和科技兩大優勢和相當規模的地方院校,今後怎樣辦學才能提高辦學層次、辦學效益和辦學質量,改變自身命運,適應市場經濟需要,在科教興國中發揮自身更大優勢?新一屆校領導班子,把辦學眼光思路放到了立足自身情況,面向區域經濟發展這一課題上。他們在思考,並邁出了實踐的艱難步子。
1.2 河南大學和開封縣政府開展「1234」科教興縣工程,為後來與開封市政府開展合作奠定了實踐基礎
開封縣擁有60多萬人口,90多萬畝耕地,100多家各類企業,幾十家鄉鎮企業。工業門類齊全。然而除去幾家合資企業之外,大部分企業效益不佳,有些還虧損停產、半停產。開封縣新任領導班子上任後,認真尋找經濟滯後的原因。他們發現,缺乏人才,信息不靈,觀念陳舊是幾條主要原因。為了盡快使企業整體狀態有明顯改觀,大跨度超常規發展開封縣經濟,新任領導班子想到了座落在家門口的河南大學。如果兩家聯姻合作,必然會取得興校富縣、優勢互補的良好效果。
1995年3月份,河南大學應邀選派20名大學生為科技副鄉鎮長,到開封縣20個鄉鎮掛職。1995年5月初,開封縣與河南大學經過長時間的充分調查分析研究,決定與河南大學進一步合作。開封縣以縣政府正式文件下發全縣各單位,正式任命10名專家教授為縣政府經濟發展顧問,20名女大學生為開封縣20個鄉鎮的女科技副鄉鎮長,30位河南大學的科技人員為兼職副廠長。30家企業大都是小型國營企業和鄉鎮企業,有機械製造、汽車修理、玻璃製造、皮革化工、紡織、印刷、造紙、食品加工等行業,大的廠家有職工千人上下,小的企業只有幾十名工人。大多是粗放型經營生產。河南大學到開封縣任職的科技人員,利用週末、假期等業餘時間到廠方兼職服務,廠方每月支付一定數額的象徵性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