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70年高中畢業後很想上大學,可那時實行的是推薦制度,由於朝中無人選拔而返鄉務農。1977年恢復高考後,由於山區信息閉塞和村委不放人及諸多原因,使我失去了前兩年對大齡青年照顧上大學的機會。
但我不甘心,為了給國家做貢獻,就找來地質學、地貌學、文物考古學等書學習。由於沒有衡量學術的標準畢業證,社會上不承認。1998年,國家實行自考制度,在開考的課程中,沒有我學的專業,教委自考辦的孔主任對我說:「你學中文專業吧!中文用處比較廣,可以表達你研究的成果。」我想了想只好委曲求全了,為了一個畢業證,為了學到知識,為了改變命運,為了走出深山為國出力,為了實現祖輩的願望,我就報了沒有圍牆的自考大學。
中文系共十三門課程,為了實效和把握,我一年報考三門課程,在縣教委自考辦填了基本情況表,購買了書。回到家一邊幹活工作,有空就看書學習、寫筆記,一門課的書至少看三遍。每天早起兩個小時,到我家的窯洞背後,讀書和背問答題,夜裡晚睡兩個小時,在昏暗的煤油燈光下看書和記筆記,就連去廁所的功夫也利用起來。 由於自已年齡大〔38歲〕,家庭負擔大,上有老下有小,單位事情多,一天忙得焦頭爛額,學習時間沒保證。加上我是在文革中渡過的,在校學的知識少,給自考學習帶來很大難度。
自考每次考試要求很嚴,不能交頭接耳觀看和攜帶紙條,一經發現該次考試作廢。其中1988年考試,僅濟源作廢的有三十餘人,嚇得很多人退出自學考試。有一次考外國文學,我感覺可能在60分之間,為了多一分把握,拿出事先準備折疊的紙條,被監考老師發現,作廢了該課考試的成績,致使我連考七次才過關。對於自學考試的考生,每次達到合格60分成績的很少,大家很有悲觀怨言。針對這種情況,市自考辦李瑞森老師請來河南大學名師授課,其中有現在百家講壇的王力群先生,當時大家都覺得他講的很好,容易理解和記得牢。學員逢星期日聽課,一學期一門課收90元授課費。開始地點在沁陽師範學校,以後設在濟源。通過老師講授,學生進步很快,每次都有一、二門課程畢業。
在學習中有幾件事需要提一下:
1、我們單位丁克雲所長非常支持職工學習,認為要想工作好,必須培養人才。當時有一種思潮認為,自考浪費時間,影響工作,目光短淺,對參加自考的同志有意見。可丁克雲所長力排眾議,說服反對者,還給自考學生提供一個條件,單位再忙也要給予學習者方便,考試學習期間不扣工資。由於他的大力支持,保證了我和其它職工的學習正常進行。
2、自考辦的李瑞森老師態度和氣,責任心強,自考辦每一次學習活動,他都通過各種方式傳達給考生。交錢、發證、領書,非常正規,認真登記,沒有因為失誤給考生造成損失。他經常用奮發向上的精神鼓勵學生,支持學生,給學生很大的方便,深受學生的愛戴和擁護。
3、在我通過七門課程合格後,感到壓力很大,體會到自考入學容易,畢業難,就想打退堂鼓,轉入電大學習。因為電大入學難而容易畢業,就參加電大考試,結果被錄取。但由於電大收費高,三年學費 7200元,加上書費、上課和交通費是個天文數字,自考課可頂替其它學習方式的同類課,但學費不減。最後狠狠心,為了省錢,抱著完不成學業誓不罷休的決心,繼續走自考學習道路。
我堅持了十年,考完了所有課程,於1995年畢業,是自學考試學習時間最長的一個學生。在我領畢業證時,焦作自考辦組織記者採訪。我說:「不要採訪了,這就夠丟人啦!」他們說:「這不是丟人,這是持之以恆的精神,給自考學生樹立一個榜樣。」結果教育報、河南報、鄭州晚報、自考指導、電視台等媒體以頭版頭條新聞進行報道,市教委還做了一個版面,在門口展覽半年之多。
事後我從省自考辦瞭解到,我這一屆學生全省共128000人,由於自學難度大,在第七年,已畢業3000餘人,轉入電大其它學習的有7000餘人,剩餘的人就放棄自考了,只剩下我一個人。每年考試,我是單號排在第一(和後來者一同排名),每次考試成績統計,大家都對我有所期盼。終於在第十年的成績統計單上,我的各門成績全部過關。在我不在場的情況下,省自考辦全體同志在辦公室為我鼓掌,並長長的出了一口氣。我的自考畢業,標誌著我省第一屆自考生學業的結束,有一定的非凡意義,所以省自考辦在我領畢業證時要求對我進行採訪。
我通過自考學習,學到了很多知識,在單位承擔業務大梁,評了職稱,提了幹部,漲了工資,授予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大家評價我是濟源文物部門的形象、文物品牌、文物意識旗幟。濟沅文物工作做的好,很多方面得益於我的影響。幾年來我發掘研究了濟源歷史文化,在各種媒體上發表文章8000餘篇(含轉載),取得研究成果20餘項,向政府和有關單位提合理化建議100餘項,獲國家專利5項,出版專著12本,建一個盧化南文物考古網站( www.luhuanan.com),把濟源文物事業推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受到大家的好評,「沒有圍牆自考大學的學生盧化南真管用」。
作者 濟源市文物局:盧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