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臨城下》--戰爭英雄神話的破滅和重生
《兵臨城下》---- 戰爭英雄神話的破滅和重生
這是由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主創的二戰史詩般巨片,看過之後,無法止住對心靈的震憾,戰爭場面的殘酷和生死的瞬間交替令人無法平靜。
電影選擇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為背景,講述了戰爭期間一名蘇聯狙擊英雄瓦西裡和一名德國狙擊高手高寧少校之間的對峙決鬥,並穿插描述了瓦西裡和女戰士塔尼婭、政治委員丹尼洛夫之間戀情糾葛。這部電影無論在思想性還是場面製作、藝術水平上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可謂是二戰電影的絕佳精品。
當我們這一代人出生時,二戰已經離去快三十年了。我們有幸生活在一個長期和平的時代。對我們來說,從小認識的戰爭,是和英雄的形象分不開的,是凱歌式的甜糖。不論從小時看過的諸如《南征北戰》、《董存瑞》還是長大後看到的《孟良崮》、《挺進大別山》,都是我英雄的人民解放軍戰士的光輝形象,都是戰鬥中的歡歌笑語和輕而易舉的勝利,看不出戰爭有多殘酷,看不到英雄的內心世界。在我們眼裡,戰爭是最有趣、最激動人心的遊戲。
以前我也經常看到一些蘇聯拍的二戰電影,例如《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莫斯科保衛戰》等等,和中國的戰爭電影如出一轍,都是表現領袖的沉穩,戰士的豪言壯語,最後是很輕鬆的勝利。極度美化的戰爭場景有時還令今天的年輕人後悔為什麼不出生在那個英雄的年代!直到後來看過一些歐美表現戰爭的電影後,才對戰爭有了新的認識。但《兵臨城下》則徹底改變了我們對戰爭和英雄的觀念。
這是一部按西方人的眼光拍攝的社會主義國家戰爭電影。由於意識形態的差異和敵視,西方導演對蘇聯戰爭期間的軍民生活作了毫不客氣的揭露,更對社會主義國家的英雄製造模式進行了嘲諷。電影一開始,就展現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血腥和殘酷,展現規模宏大的血腥戰爭場面。陰暗的天空下,伏爾加河岸邊,濃濃的黑煙,河上漂浮的屍體,遠處四處驚慌逃散的人群,天空中盤旋的德國轟炸機,蘇聯的運兵船,在驚恐中上岸直接衝上前線的年輕戰士。這一切,將我們對戰爭的美好回憶一掃而光。
瓦西裡來自烏拉爾山區的一個普通獵人家庭,長期狩獵生活練就一身好槍法。可隨部隊到達斯大林格勒後,卻連一支槍也沒有,赤手空拳上了戰場。這些可憐的蘇聯士兵,年輕的臉寵上露出恐懼和悲傷,卻不得不接受命運的安排,上戰場當了德國兵的活靶子。瓦西裡靠著機智和靈活在戰場上活了下來,在堆積如山的屍體中碰到了政治委員丹尼洛夫。在丹尼洛夫面前,他用一支撿來的槍連斃5敵,其中3名是德國軍官,引起了丹尼洛夫的注意和讚賞。回來後,丹尼洛夫在新上司赫路曉夫面前推薦了瓦西裡,並主張將瓦西裡樹為英雄典型,四處吹捧,以激勵蘇軍的士氣。這樣,一個蘇聯英雄--神槍手瓦西裡就誕生了!他狙擊消滅德軍士兵的數字直線上升,達到數百人。(其中很多是丹尼洛夫編的)這是一個典型的社會主義製造英雄模式!
瓦西裡成為名人後,精神上受到了很大壓力,不得不整天面對生死的瞬間交替。可就在這時,德軍為了壓制蘇軍狙擊手,派出了狙擊學校校長---神槍手高寧少校,專門來斯大林格勒槍殺瓦西裡!一場真正的對決開始了。蘇聯英雄的稱號讓瓦西裡沒有退路,他只有兩種選擇:勝利或死亡。
在一連串的較力中,瓦西裡明顯處於下風,英雄的稱號讓瓦西裡無法施展和迴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而在這時,他又碰到了漂亮的莫斯科大學女大學生---女戰士塔妮亞,戰爭的血腥殘酷讓兩顆年輕的心碰在一起。在極度恐懼的戰場環境中,兩人在宿營地睡眠的人群堆裡偷偷擁吻做愛,用感情來緩解高度緊張的戰爭情緒。也許是這種感情,讓瓦西裡明白了生活的晗義,他不想再當英雄,不想再成為德軍狙擊手天天追殺的目標,他請求丹尼洛夫不要再宣傳他,讓他做一名普通的「戰士」。至此為止,作為英雄的「瓦西裡」已經死了,瓦西裡只是一個普通的戰士,他以後和高寧少校間的決鬥不再有政治意義,而只是西方騎士間的決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