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文章--
馮小剛:幽默是一種罪過
來源:光明網
中國大陸會講故事的導演並不多,講得好的更少,講得好而且講得讓人不得不佩服的,就少上加少。恰巧,馮小剛就是這麼一個導演,他講得津津有味,講得煞有介事,講得不慍不火,講得流暢自如。也許,在某些所謂專家眼裡,馮氏的片子過俗過虛,難上大雅之堂,但是誰也不能否認,馮小剛以自已特有的幽默和智慧,在沉重呆
板的中國大陸影壇為一臉菜色的觀眾獻上了一道難得的輕松愉悅的風景線。“馮氏”風格喜劇贏得了觀眾,贏得了市場,從而也奠定了馮小剛不可動搖乃至很難取代的導演地位。
編而優則導?
馮小剛並非影視世家出身,純粹是憑著機緣踏入影視界的無產階級。天生我才必有用,從一名普通的美工師到編劇,再到導演,馮導的歷程步步清晰。到如今,馮爺已為一方大腕,不論圈內外眼光如何,要想小覷馮導,首先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
馮小剛1958年出生,高中畢業後進入北京軍區文工團,後來不情願地轉業到地方,到北京城市建設開發總公司當了工會文體干事。1985年,調入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成為美工師,先後在《大林莽》、《凱旋在子夜》、《便衣警察》、《好男好女》等幾部電視劇中任美術設計,後來被送入北京廣播學院深造一年。這些經歷在他的那本《我把青春獻給你》裡有詳細的敘述,比如馮導是因為一個很漂亮的女孩才“被迫”轉業的,不知道那個女孩現在想起馮導會是什麼心情。
在搞本職工作的同時,他開始了劇本創作。《遭遇激情》是他與鄭曉龍聯合編導的第一部作品,後被夏剛拍成電影,影片獲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等四項提名,馮小剛極受鼓舞,信心百倍地開始了新的創作。他與王朔聯合編劇的電視系列劇《編輯部的故事》使他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1992年,他再次與鄭曉龍合作寫了電影劇本《大撒把》,搬上銀幕後,又獲第十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等五項提名,這使得馮小剛成為影視界炙手可熱的紅人兒。
馮小剛當編劇的主要作品有《遭遇激情》、《編輯部的故事》、《大撒把》、《天生膽小》。導演的主要作品有《永失我愛》、《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一聲歎息》、《大腕》、《手機》。這些作品裡也有不少是馮導自己編的。從中可以看出馮小剛的兩個傾向:言情片與輕喜劇。不過前者與後者相比,馮導的特長更在於喜劇,而馮導的確將自己的才華發揮得淋漓盡致,不僅在殘酷的市場上殺出一片天地,而且形成了旗幟鮮明的馮氏喜劇風格。
“平民導演”的諷刺幽默
馮小剛的輕喜劇背景基本都是北京,都是城市題材;主角都是小人物,講述尋常百姓的故事;這些作品全由一個靈魂主角——葛優主打,采用冷幽默,尋常的言談舉止於不經意間爆出笑料,極似相聲中的抖包袱,從不大轟大鬧,自然樸素,令人回味。馮爺的作品有一種諷刺性的幽默,對現實生活的各種不光彩層面進行暴露和嘲弄,而且時效性很強,當時的新聞熱點以及焦點事件都有可能在馮的電影中找到蹤跡。馮小剛的幽默扎根於生活的土壤,而諷刺則是這棵幽默樹上結出的果子。
《大撒把》可以看做馮導的發軔之作。片子的現實諷刺性很強,它直接針對當年幾乎“喪失理智”的出國潮現象進行了辛辣的嘲弄,即使現在來看,我們也會為編劇的這一出發點表示贊同,正是這部片子真實而生動地反映了那一不正常的社會現象,看著它就好像看到我們這個社會曾經的影子。
在後面的作品裡,比如《甲方乙方》裡的好夢公司,《不見不散》的語言培訓班,《沒完沒了》裡的虛擬綁架案,《大腕》裡的兩廂情願的葬禮,我們都可以看出,馮小剛善於構造“合情合理”的荒誕情節來構起影片的大框架。葛優塑造的人物性格是鮮明的,他就是我們身邊的一個小人物,他本質是善良的,甚至還有些正義之心,不過鬼機靈,壞點子極多,有時還愛占點小便宜,但是做人極有原則性,經得起大是大非的考驗。
馮導的一系列小人物之所以能博得大家的喜愛,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是來自生活的,就在我們身邊,是普普通通居家過日子的老百姓。這正是馮小剛贏得市場的關鍵因素之一,所以他也自稱“平民導演”。
從王朔一路走來
馮小剛給我們帶來了歡樂,他的一系列賀歲片仿佛中央台的春節聯歡晚會一樣,已經到了不看不行的地步,沒有馮小剛,老百姓確實會寂寞一些。但是正因如此,也可看出中國影壇的悲哀。凡事要一分為二地看,好話說完了,就是壞話了。
馮小剛的風格從王朔脫來,但是為了幽默而幽默就是偽幽默。馮導的風格不用仔細琢磨,明眼人都看得出,跟王朔走的一個路子,只是到後來幾部影片,馮小剛與其他編劇合作,才多少脫出點窠臼,不過在對話及語言上,早期的風格仍然延續了下來。王朔的小說可以稱作“京派小說”,那麼馮小剛的電影可以稱作“京派電影”,王朔的小說被稱為“痞子文學”,馮小剛的片子則可以稱作“痞子電影”。
在開業初期,馮小剛跟王朔聯系得太緊密了,且不說兩人合作了《編輯部的故事》,後來加上彭曉林,三個人又搞了個“好夢公司”。這是個真公司,注冊資金十萬元,這段經歷,《我把青春獻給你》交待得很清楚,馮小剛甚至把認識王朔稱做“抬頭看見北斗星”。那時馮導還是美工師,可見王朔對他的影響之深。馮小剛巴不得自己能成為王朔。經過他的努力,這個願望並未落空。在王朔已幾近被淡忘的tine,馮導大火特火起來。不知曾在同一戰壕的王朔有何感想,馮導倒是帶著幾分感傷地懷念那段創業史:“除此之外,和王朔余下的見面,多在人聲鼎沸的酒會上,彼此只是點頭笑笑,說上三言兩語,不鹹不淡。不知道王老師是否還能時常想起我們朝夕相處的那一段日子。”
馮小剛的導演處女作《永失我愛》來自王朔的手筆,好夢公司拍了《一地雞毛》、《永失我愛》、《情殤》、《我是你爸爸》、《月亮背面》都是王朔自編自導,但沒有公演。後來王朔離開好夢公司,1996年又為公司寫下了劇本《過著狼狽不堪的日子》,當年沒有通過審查,四年後更名為《一聲歎息》,讓馮小剛在開羅電影節出盡了風頭。《甲方乙方》改編自王朔的小說《你不是一個俗人》,劇本名字叫《比火還熱的心》。這個片子令我們很容易想起王朔另一部小說的電影版——《頑主》。實際上,《頑主》要比《甲方乙方》拍得好,同樣題材的東西,前者我們能看到一種黑色幽默,而後者讓我們哈哈一笑而已。這就是馮小剛電影最要命的地方,除了讓我們樂一樂,偶爾帶來點思考性之外,不會留下任何東西。
也許有人說賀歲片就是過年看的,樂樂也就行了,干嗎那麼沉重那麼深刻呢?這話有道理,人人都有追求高尚的權力,人人也都有寧願世俗化的權力,凡事都有個境界,幽默也有高低,電影可以是純娛樂性的工具,但電影首先是一種文化工具或者文化形式,它畢竟不是白菜蘿卜,文化產品也罷,文化商品也罷,總得有個尺度標准來衡量,除非馮小剛自願拿自己的作品等同於蘿卜白菜。可惜馮導雄心勃勃,2000年,發端於電影《一聲歎息》之未獲金雞獎提名,馮小剛炮轟金雞獎,並自詡為“我是中國電影殿外人”。
相聲小品還是電影?
1927年,美國《爵士歌王》誕生,電影從無聲進入有聲時代,
這是電影藝術的進步,但是在當初,許多評論者卻是相當反對有聲電影的。德國著名影評家愛因漢姆在《電影作為藝術》中認為,聲音的出現,是電影開倒
車,它會導致美學上的損失。匈牙利電影理論家巴拉茲也說:“有聲片的出現是任何其他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一場災禍。”這些理論家擔心,濫用聲音,會大大削弱電影的表現力。而在有聲電影初期,確實出現濫用聲音的弊病,在大半個世紀之後,這些理論家的堅持在一個中國人身上再次得到驗證——這個人就是馮小剛。
馮導的幽默雖然平易近人,但是缺點也相當明顯,其中一條就是話太多。馮導的幽默並非由事件本身,由環境本身派生出來的,更多的是靠俏皮的對話,靠主角的“小聰明”主觀發揮而來,斗嘴、饒舌使得幽默的水准大打折扣。
《不見不散》最為典型,葛優和徐帆兩個主角,再沒有其他演員了,兩個人從開始到結束就是“得不得、得不得”地你一言我一語,一個捧哏一個逗哏,純粹就是在說相聲,不管在什麼場景,就是這兩位腕在“掰扯”,非要把你逗樂為止。其實這就不用拍電影了,春節晚會時,讓葛優和徐帆開個“相聲專場”就行,搞他兩個小時的“情節相聲劇”,全國各大影院現場巡演,觀眾大飽“耳福”,又能見得明星的大活人,馮導的成本大大降低,是一舉數得的大好事。
比如《甲方乙方》就是由一個一個的小品組成的,把他們拆開來當電影小品播,也沒什麼不合適。馮導作品的話太多了,多到你可以不看屏幕,僅僅當廣播劇來聽就行了——馮導去導廣播劇沒准兒更合適一些。當然,馮導給馮鞏寫過相聲,給趙本山寫過小品,這是他的擅長。
少不了的“文丑”葛優
馮小剛曾說,葛優是一個“文丑”類的演員。在馮小剛的賀歲片中,葛優功不可沒。看賀歲片就是看馮小剛,看馮小剛就是看葛優。對葛優而言,拍輕喜劇是“得其所長”。但一部《活著》讓我們看到,葛優完全具備駕馭重大題材和塑造復雜人物的能力,他完全可以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這正是馮小剛的區區賀歲片不能給予的。所以,毫不客氣地說,葛優完全可以離開馮小剛,而馮小剛已經離不開葛優了。
幽默是分檔次的。其實馮導做得太過了,他不懂得克制,就連影片中的冷幽默也是他“熱制”出來的。為了達到這個效果,他甚至讓主角主動講笑話。如《大腕》末尾,在精神病院,尤優給大夫們講的那個留聲機的笑話,痕跡實在太重了。不知道馮小剛看不看卓別林的片子,就是看看憨豆也行,如果他也能做到不說話同樣能讓人前俯後仰,那這篇評傳就是白寫了。(摘自《陽謀,恰似溫柔的耳光》張新煜、張紅巖著東方出版社2005年10月)
★★★
馮小剛:幽默是一種罪過
來源:光明網
中國大陸會講故事的導演並不多,講得好的更少,講得好而且講得讓人不得不佩服的,就少上加少。恰巧,馮小剛就是這麼一個導演,他講得津津有味,講得煞有介事,講得不慍不火,講得流暢自如。也許,在某些所謂專家眼裡,馮氏的片子過俗過虛,難上大雅之堂,但是誰也不能否認,馮小剛以自已特有的幽默和智慧,在沉重呆
板的中國大陸影壇為一臉菜色的觀眾獻上了一道難得的輕松愉悅的風景線。“馮氏”風格喜劇贏得了觀眾,贏得了市場,從而也奠定了馮小剛不可動搖乃至很難取代的導演地位。
編而優則導?
馮小剛並非影視世家出身,純粹是憑著機緣踏入影視界的無產階級。天生我才必有用,從一名普通的美工師到編劇,再到導演,馮導的歷程步步清晰。到如今,馮爺已為一方大腕,不論圈內外眼光如何,要想小覷馮導,首先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
馮小剛1958年出生,高中畢業後進入北京軍區文工團,後來不情願地轉業到地方,到北京城市建設開發總公司當了工會文體干事。1985年,調入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成為美工師,先後在《大林莽》、《凱旋在子夜》、《便衣警察》、《好男好女》等幾部電視劇中任美術設計,後來被送入北京廣播學院深造一年。這些經歷在他的那本《我把青春獻給你》裡有詳細的敘述,比如馮導是因為一個很漂亮的女孩才“被迫”轉業的,不知道那個女孩現在想起馮導會是什麼心情。
在搞本職工作的同時,他開始了劇本創作。《遭遇激情》是他與鄭曉龍聯合編導的第一部作品,後被夏剛拍成電影,影片獲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等四項提名,馮小剛極受鼓舞,信心百倍地開始了新的創作。他與王朔聯合編劇的電視系列劇《編輯部的故事》使他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1992年,他再次與鄭曉龍合作寫了電影劇本《大撒把》,搬上銀幕後,又獲第十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等五項提名,這使得馮小剛成為影視界炙手可熱的紅人兒。
馮小剛當編劇的主要作品有《遭遇激情》、《編輯部的故事》、《大撒把》、《天生膽小》。導演的主要作品有《永失我愛》、《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一聲歎息》、《大腕》、《手機》。這些作品裡也有不少是馮導自己編的。從中可以看出馮小剛的兩個傾向:言情片與輕喜劇。不過前者與後者相比,馮導的特長更在於喜劇,而馮導的確將自己的才華發揮得淋漓盡致,不僅在殘酷的市場上殺出一片天地,而且形成了旗幟鮮明的馮氏喜劇風格。
“平民導演”的諷刺幽默
馮小剛的輕喜劇背景基本都是北京,都是城市題材;主角都是小人物,講述尋常百姓的故事;這些作品全由一個靈魂主角——葛優主打,采用冷幽默,尋常的言談舉止於不經意間爆出笑料,極似相聲中的抖包袱,從不大轟大鬧,自然樸素,令人回味。馮爺的作品有一種諷刺性的幽默,對現實生活的各種不光彩層面進行暴露和嘲弄,而且時效性很強,當時的新聞熱點以及焦點事件都有可能在馮的電影中找到蹤跡。馮小剛的幽默扎根於生活的土壤,而諷刺則是這棵幽默樹上結出的果子。
《大撒把》可以看做馮導的發軔之作。片子的現實諷刺性很強,它直接針對當年幾乎“喪失理智”的出國潮現象進行了辛辣的嘲弄,即使現在來看,我們也會為編劇的這一出發點表示贊同,正是這部片子真實而生動地反映了那一不正常的社會現象,看著它就好像看到我們這個社會曾經的影子。
在後面的作品裡,比如《甲方乙方》裡的好夢公司,《不見不散》的語言培訓班,《沒完沒了》裡的虛擬綁架案,《大腕》裡的兩廂情願的葬禮,我們都可以看出,馮小剛善於構造“合情合理”的荒誕情節來構起影片的大框架。葛優塑造的人物性格是鮮明的,他就是我們身邊的一個小人物,他本質是善良的,甚至還有些正義之心,不過鬼機靈,壞點子極多,有時還愛占點小便宜,但是做人極有原則性,經得起大是大非的考驗。
馮導的一系列小人物之所以能博得大家的喜愛,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是來自生活的,就在我們身邊,是普普通通居家過日子的老百姓。這正是馮小剛贏得市場的關鍵因素之一,所以他也自稱“平民導演”。
從王朔一路走來
馮小剛給我們帶來了歡樂,他的一系列賀歲片仿佛中央台的春節聯歡晚會一樣,已經到了不看不行的地步,沒有馮小剛,老百姓確實會寂寞一些。但是正因如此,也可看出中國影壇的悲哀。凡事要一分為二地看,好話說完了,就是壞話了。
馮小剛的風格從王朔脫來,但是為了幽默而幽默就是偽幽默。馮導的風格不用仔細琢磨,明眼人都看得出,跟王朔走的一個路子,只是到後來幾部影片,馮小剛與其他編劇合作,才多少脫出點窠臼,不過在對話及語言上,早期的風格仍然延續了下來。王朔的小說可以稱作“京派小說”,那麼馮小剛的電影可以稱作“京派電影”,王朔的小說被稱為“痞子文學”,馮小剛的片子則可以稱作“痞子電影”。
在開業初期,馮小剛跟王朔聯系得太緊密了,且不說兩人合作了《編輯部的故事》,後來加上彭曉林,三個人又搞了個“好夢公司”。這是個真公司,注冊資金十萬元,這段經歷,《我把青春獻給你》交待得很清楚,馮小剛甚至把認識王朔稱做“抬頭看見北斗星”。那時馮導還是美工師,可見王朔對他的影響之深。馮小剛巴不得自己能成為王朔。經過他的努力,這個願望並未落空。在王朔已幾近被淡忘的tine,馮導大火特火起來。不知曾在同一戰壕的王朔有何感想,馮導倒是帶著幾分感傷地懷念那段創業史:“除此之外,和王朔余下的見面,多在人聲鼎沸的酒會上,彼此只是點頭笑笑,說上三言兩語,不鹹不淡。不知道王老師是否還能時常想起我們朝夕相處的那一段日子。”
馮小剛的導演處女作《永失我愛》來自王朔的手筆,好夢公司拍了《一地雞毛》、《永失我愛》、《情殤》、《我是你爸爸》、《月亮背面》都是王朔自編自導,但沒有公演。後來王朔離開好夢公司,1996年又為公司寫下了劇本《過著狼狽不堪的日子》,當年沒有通過審查,四年後更名為《一聲歎息》,讓馮小剛在開羅電影節出盡了風頭。《甲方乙方》改編自王朔的小說《你不是一個俗人》,劇本名字叫《比火還熱的心》。這個片子令我們很容易想起王朔另一部小說的電影版——《頑主》。實際上,《頑主》要比《甲方乙方》拍得好,同樣題材的東西,前者我們能看到一種黑色幽默,而後者讓我們哈哈一笑而已。這就是馮小剛電影最要命的地方,除了讓我們樂一樂,偶爾帶來點思考性之外,不會留下任何東西。
也許有人說賀歲片就是過年看的,樂樂也就行了,干嗎那麼沉重那麼深刻呢?這話有道理,人人都有追求高尚的權力,人人也都有寧願世俗化的權力,凡事都有個境界,幽默也有高低,電影可以是純娛樂性的工具,但電影首先是一種文化工具或者文化形式,它畢竟不是白菜蘿卜,文化產品也罷,文化商品也罷,總得有個尺度標准來衡量,除非馮小剛自願拿自己的作品等同於蘿卜白菜。可惜馮導雄心勃勃,2000年,發端於電影《一聲歎息》之未獲金雞獎提名,馮小剛炮轟金雞獎,並自詡為“我是中國電影殿外人”。
相聲小品還是電影?
1927年,美國《爵士歌王》誕生,電影從無聲進入有聲時代,
這是電影藝術的進步,但是在當初,許多評論者卻是相當反對有聲電影的。德國著名影評家愛因漢姆在《電影作為藝術》中認為,聲音的出現,是電影開倒
車,它會導致美學上的損失。匈牙利電影理論家巴拉茲也說:“有聲片的出現是任何其他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一場災禍。”這些理論家擔心,濫用聲音,會大大削弱電影的表現力。而在有聲電影初期,確實出現濫用聲音的弊病,在大半個世紀之後,這些理論家的堅持在一個中國人身上再次得到驗證——這個人就是馮小剛。
馮導的幽默雖然平易近人,但是缺點也相當明顯,其中一條就是話太多。馮導的幽默並非由事件本身,由環境本身派生出來的,更多的是靠俏皮的對話,靠主角的“小聰明”主觀發揮而來,斗嘴、饒舌使得幽默的水准大打折扣。
《不見不散》最為典型,葛優和徐帆兩個主角,再沒有其他演員了,兩個人從開始到結束就是“得不得、得不得”地你一言我一語,一個捧哏一個逗哏,純粹就是在說相聲,不管在什麼場景,就是這兩位腕在“掰扯”,非要把你逗樂為止。其實這就不用拍電影了,春節晚會時,讓葛優和徐帆開個“相聲專場”就行,搞他兩個小時的“情節相聲劇”,全國各大影院現場巡演,觀眾大飽“耳福”,又能見得明星的大活人,馮導的成本大大降低,是一舉數得的大好事。
比如《甲方乙方》就是由一個一個的小品組成的,把他們拆開來當電影小品播,也沒什麼不合適。馮導作品的話太多了,多到你可以不看屏幕,僅僅當廣播劇來聽就行了——馮導去導廣播劇沒准兒更合適一些。當然,馮導給馮鞏寫過相聲,給趙本山寫過小品,這是他的擅長。
少不了的“文丑”葛優
馮小剛曾說,葛優是一個“文丑”類的演員。在馮小剛的賀歲片中,葛優功不可沒。看賀歲片就是看馮小剛,看馮小剛就是看葛優。對葛優而言,拍輕喜劇是“得其所長”。但一部《活著》讓我們看到,葛優完全具備駕馭重大題材和塑造復雜人物的能力,他完全可以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這正是馮小剛的區區賀歲片不能給予的。所以,毫不客氣地說,葛優完全可以離開馮小剛,而馮小剛已經離不開葛優了。
幽默是分檔次的。其實馮導做得太過了,他不懂得克制,就連影片中的冷幽默也是他“熱制”出來的。為了達到這個效果,他甚至讓主角主動講笑話。如《大腕》末尾,在精神病院,尤優給大夫們講的那個留聲機的笑話,痕跡實在太重了。不知道馮小剛看不看卓別林的片子,就是看看憨豆也行,如果他也能做到不說話同樣能讓人前俯後仰,那這篇評傳就是白寫了。(摘自《陽謀,恰似溫柔的耳光》張新煜、張紅巖著東方出版社2005年10月)
★★★
2008/04/05 02:46 2008/04/05 02:46
View Comments, Trackbacks
댓글을 달아 주세요
Testing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