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后,犹太人再一次重聚上海———不仅为了缅怀二战艰难岁月里父辈们在上海得到的庇佑,更为了效仿19世纪下半叶敏锐的祖先,试图在上海开拓犹太商业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几乎每个周五晚上,毛瑞斯(Maurice Ohana)都会带着他的家人,一起来到上海市虹桥路1700号———美丽华花园的一幢白色别墅。
这是他们的新家园,上海犹太人俱乐部———2000年专程从美国请来拉比(rabbi)之后,定居在上海的100多个犹太家庭在这个安静的城市郊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安息日。
那些安息日的夜晚,男人和女人分列两边,年幼的犹太孩子在父母身边注视着庄严的仪式———他们大多在上海出生,从小接受正规的犹太教育,他们在拉比的带领下一起唱歌,一同祈祷,最后共进晚餐。
白色桌布覆盖的长餐桌将这些犹太家庭连接在一起———虽然他们有不一样的国籍、不一样的头发颜色,却有着相同的、传承了五千多年的犹太血统。
与这样悠长血统共生共长的,是沉淀几千年的商业基因。这100多个犹太家庭大多从事贸易,长长的餐桌也是讨论中国生意的固定场所,他们交流长三角哪些企业的纺织品会比较便宜,而哪些西半球的国家迫切需要这些货物。
半个世纪后,犹太人再一次重聚上海———不仅是为了缅怀二战艰难岁月里父辈们在上海得到的庇佑,更是为了效仿19世纪下半叶敏锐的祖先,试图在上海开拓犹太商业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这100多个犹太家庭,只是全球1400万犹太人中的极少一部分。但在全球化的年代,犹太人如鱼得水———散居全球的两千年来,他们以商业为立足点,从一个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国家,在他们的心目中,生意从来无国界。
毛瑞斯一家
毛瑞斯是上海犹太人组织的领导者。1999年,出生在法国的毛瑞斯和家人来到上海定居。此前,他在法国开设纺织品贸易公司,并已经和中国企业打了多年的交道。
很快,毛瑞斯敏锐的发现中国产品缺乏时尚元素,在设计和物流方面也存在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同时扩大在中国的业务,毛决定举家迁徙到上海———这里是全球制造业中心长三角的枢纽城市。他说,他的同伴们也因为同样的原因来到这里定居,设立了自己的企业。
毛瑞斯花了5000万买下位于江苏北路的一幢办公楼,他给他的上海贸易公司取名「龙飞」(Longfield)。
毛瑞斯的闲暇时间并不多,从上午10点到晚上8点,他都要忙着照顾自己的生意———从中国采购纺织品、日用品等,再卖到欧洲和美国,「因为和欧洲、美国有时差问题,晚上回家我还会继续工作,联络海外的贸易伙伴。」
「定居在上海,好处是可以实地去看货。」他们的中国的供货商来自全国各地,操一口法语的毛瑞斯可以流利地说出山东、江西、江苏、浙江这些供货地名,他的公司职员来往于上海与供货地之间,提出产品的定制要求,然后让中国企业生产。
毛瑞斯一家对于中国的变化感到吃惊,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商业环境,这几年上海的发展,「让我觉得和欧洲的城市没有什么区别」。
他们融入上海生活的速度和他们的商业是同步的。在刚到上海的第一个星期,怕家人不能适应中国的生活,毛瑞斯做了很多卡片,标明家的地址、医院、警察局的位置等等,「但一个星期以后,这些卡片全都扔了,孩子们的适应能力很强。」
现在,分别掌握了法律和工商管理的专业技能的两个女儿在复旦大学进修中文,并在父亲的公司里工作,其中一个还经常辗转于香港和上海之间。
平日,毛瑞斯请了一位上海阿姨负责打理家务和做饭。在毛瑞斯妻子的指导下,这个上海阿姨也能做出犹太人的饮食。并且,毛瑞斯对四川菜情有独钟,春卷、水饺也是他常吃的中国食品。
他的妻子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家相夫教子之余,还要学习中国茶道、中医和按摩。「闲暇时也会去逛逛襄阳路小商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