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西安多處「爛尾樓」項目像城市臉面上一塊瘡疤,不但造成資源浪費,對城市形象也造成了極大損害。
據瞭解,截止去年年底,西安共存在典型「爛尾樓」項目14個,久批未建項目27個,總規劃建築面積約150萬平方米,概算投資額高達40億元。這些「半拉子」工程大多數都處於城市的黃金地段,隨著西安樓價的走高,「爛尾樓」項目的投資價值也逐漸凸顯出來。
整改措施
建委「一樓一策」,牽線搭橋
1.對前階段「爛尾樓」處置工作進行反思,全面深入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完善和加強工作措施,促進「爛尾樓」處置工作有效展開。
2.組織專門力量利用市場化發展理念對「爛尾樓」工程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
3.按照「一樓一策」的工作方法,牽線搭橋,搭建合作平台,責成建設單位簽訂承諾書,採取一系列措施,使「爛尾樓」處置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
4.請市委政法委協調,與法院溝通,制定法律支持的處置方案。
5.對仍在協調的「爛尾樓」項目繼續加大協調力度,全面準確掌握項目進展情況,及時幫助建設單位協調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加快處置進度。
記者回訪
收尾工程紛紛啟動
「看來政府今年鐵了心要收拾這些『爛攤子』了!」近日,騎自行車途經金花路和長樂路十字上班的市民王衛驚奇地發現,東北角「西都大酒店」重新施工了,在他的記憶中,該工程被停放了十餘年。
在西安市蓮湖區兒童公園,記者也看到被擱置了多年的「兒童科技館」已開始動工,目前回填土工作正在進行。在北大街人民劇院隔壁,擺放了三四年之久的「愛維爾商貿中心」室外裝修已接近尾聲;同在北大街的「北大街商貿大廈」主體已上六層;「竹笆市大廈」去年下半年開工以來進行順利,目前已初顯雛形。
市民建議
協調關係治理其他「爛尾樓」
「今年政府部門的工作力度還是蠻大的,北大街沉寂了多年的『城市瘡疤』正逐漸消失,『爛尾樓』正逐漸變為景觀,城市面貌越來越美了。」在西安市環保局工作的陳先生對「爛尾樓」的復甦表現出極大關心,同時他希望相關部門能將南門外的「陝西大劇院」和「太陽宮」兩個「爛尾」工程項目盡快啟動,「畢竟這裡也算是西安的門戶」。
「在這麼繁華的地段竟然能撂下這樣的『半拉子』建築,不但浪費了資源,還影響市容市貌,真是可惜呀!」市民劉師傅指著北大街糖坊街口的「爛尾樓」工程「迎賓大廈」不無感慨。據悉,該工程因開發商與原施工單位的經濟糾紛尚未解決,室外裝修目前還無法進行。
專家視角
「爛尾樓」項目具有投資價值
「通常『爛尾樓』背後一般都有複雜的法律問題,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後期資金不到位;二是市場定位失誤;三是陷入各種糾紛,如拆遷糾紛、聯建糾紛、融資糾紛、債務糾紛等。要解決這樣的問題,還要靠政府根據政策法規出面協調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西安石油大學的曾昭寧教授分析道。
曾昭寧教授說:「仔細觀察西安的『爛尾樓』大家可發現,這些『半拉子』工程大多數都處於城市的黃金地段,隨著西安樓價的走高,『爛尾樓』項目的投資價值也逐漸凸顯出來。在上海、廣州等地就有過『爛尾樓』鹹魚翻身的例子,一個『爛尾樓』項目的開發一般只需半年時間和數千萬元資金,而其回報率卻有可能高達150%甚至200%。」曾昭寧教授還例舉了有著滬上「爛尾樓大王」之稱的周正毅成功運作「爛尾樓」的例子,據悉周正毅運作得頗為滿意的一個項目是以4200元/平方米的價格買入,另注資建造完工後價格漲至2萬元/平方米,一下子賺了個盆滿缽滿。但曾教授提醒道:「投資『爛尾樓』必須要有很強的風險意識,接手前一定要做好考察工作,理順債權關係。」
部門訪談
對「爛尾樓」繼續加強跟蹤督察
據西安市城鄉建設委員會主任史健生介紹,去年被西安市列為典型的14個「爛尾樓」項目,在政府部門的協調下,目前已有7個復工建設,還有3個也準備復工,3個進入法律程序,只有「東方科技學校新校區」由於土地、規劃建審等手續均未辦理,且建設單位已無力續建,政府相關部門仍在協調中。
對3個已進入法律程序的項目,西安市建委將繼續加強與法院的聯繫,在符合司法條件的基礎上,協調其加快判決和執行。對已經復工建設的項目繼續保持和加強跟蹤督察,對建設單位在建設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積極協調,幫助解決。
消息來源:《華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