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北大的校训问题及其他
发信人: onebean (非常豆), 信区: CollegeForum
标题: 北大的校训问题及其他
发信站: 一塌糊涂 BBS (Tue Aug3 21:38:43 2004), 本站(ytht.net)
北大无常
在北大的bbs上,经常出现诸如此类的问题:「请问北大的校训是什么?」「请问北大有校歌吗?」……提问者若是外面慕名而来的朋友,倒也不足为奇,奇的是抱有此类疑问的不乏北大自己的儿女,更奇的是对此类问题的回答,往往各执一词,相去甚远。让提问的和旁观的,都如坠云里雾里,最后只好不了了之,「洗洗睡吧」。这类问题会周期性地冒出来,然而每次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没有结果。
确实,北大的一切能确定其身份的外在标志,诸如校训、校旗、校色、校歌,等等,都是莫衷一是,悬而未决的。据我所知,北大校训至少有四个版本。从北大附中毕业进入北大的新生,或许会踌躇满志地告诉你:北大的校训是「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因为在附中校园的墙上——也就是一般学校校训的地盘上——刷了这八个大字。这几个朴实但过于大众化的词语,当然无法得到北大才子们的认同,那些附小附中一路上来的根正苗红的「土着」,过了一段日子也绝口不跟人提这就是北大的校训了,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名之曰「北大学风」。另外一个校训的版本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几个词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北大的历史功绩,也符合我党的宣传需要,所以最受领导人以及官方言论的推崇。但也因为其规范正统的风格,以及对于五四之前那段校史的忽略,而不容于部分北大人求新求变的胸怀。于是,北大招生网的宣传文章走了中庸路线,只称之为「传统精神」,避开了「校训」二字。而未名bbs离站画面则挑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这四个词作为校训。它们出自儒家典籍《中庸》,透出一股古旧的典雅和沉静,但也有点学究气,而与北大多元动感的校园文化不太符合。反对者北大内外都不乏其人,校外的首推中山大学,因为该校的校训就是铁板钉钉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还多了一个「笃行」,如此一来,岂不为北大人「光说不练」「眼高手低」的谬见留下了口实?我们要是再用这个,只怕要被人目为剽窃了,毕竟中山大学校训是国父钦定,名正言顺,而我们这里连内部分歧都还没有摆平。最后,蔡元培先生作为北大人的精神领袖,曾经在给友人的信中提到他主持北大的宗旨是「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后人或压缩为八个字——「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希望确定为北大的校训。但在今日之中国,所谓「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某种程度上还是句空话,而且「兼容并包」又容易被降格为「藏污纳垢」,成为某些领导开办各种赚钱班的依据,于是我们又玩了一下春秋笔法,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命名为「办学方针」,甚至还要加上定语「蔡元培主持北大的办学方针」,而并不给它进行校训的加冕仪式。……正所谓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众说纷纭,校训到底是什么?不知道。
再比如校歌,据说胡适先生担任校长之时,北大师生曾传唱他所作的《兰花草》:「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校园中,希望花开早……」,其流行程度应该无愧于校歌之称号了,只是内容近乎社会通俗歌曲,而与「校歌」之要求相去甚远,自然难膺此重任。现在每年的一二九大合唱,最经典热门的曲目莫过于《燕园情》:「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据说这就是北大的校歌。但除非是亲自参加过合唱排练者,北大学生居然罕有知道这首「校歌」的,而其美声的风格也不为北大学子所喜。上世纪三十年代吴梅先生曾为北大写过两首校歌,文辞古雅,琅琅上口。其一曰:「景山门启幕帏成,均又新,弦诵一堂春。破朝昏,鸡鸣风雨相亲。数分科,有东西秘文;论同堂,尽南北儒珍。珍重读书身,莫白了青青双鬓。男儿自有真,谁不是良时豪俊,待培养出,文章气节少年人。」其二曰:「朴乐英才,试语同侪。追想逊清时创立此堂斋,景山丽日开,旧家主第门次改。春明起讲台,春风尽异才,沧海动风雷,弦诵无妨碍,到如今费多少桃李栽培。喜此时幸遇先生蔡。从头细揣算,匆匆岁月,已是廿年来。」好是好,但其谱不存,且内容有时代之局限,故行而不远,不表于后世。在80年代的校园歌曲潮流中,终于涌现出一首差不多是众望所归的校歌——《未名湖是个海洋》:「这真是一块圣地,今天我来到这里。阳光月光星光灯光在照耀,她的脸孔在欢笑和哭泣……」 这首歌的旋律和意境,都与北大人那种高贵的忧郁相吻合,于是在年轻的学子中传唱不衰。但终究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和加冕,另外内容亦稍嫌单薄以及边缘化,所以还是不能称之为北大校歌。于是,北大校歌的归属,与校训一样,也成了一桩悬案。
同样的,校旗、校色、校花之类的也都没有定论(蔡元培先生设计的校旗早已废而不用。现在北大作为团体露面时,举的旗子可能是白色、红色,甚至绿色,上书简简单单四个字:北京大学。或者还加上那个校徽)。……唯一确定的大概就是北大的校徽了。自从鲁迅先生为北大设计出那个简洁古朴的徽章,就一直沿用至今。校徽是「北大」两个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虽然校徽的外在形式是确定下来了,但对其内涵的阐释又再次陷入了无尽的分歧,也就是说校徽终究还是「形定神不定」。北大官方(招生网)对校徽的解读是这样的:校徽里全是人,是为了突出「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这个解读未免生硬浅薄。鲁迅先生自己的意图似乎是这样的: 「大」字的人形是大学的教员和职工,而上面的「北」字相对的两个人形,是学生,校徽表现了学校员工当为学生服务这个观点。而还有一种说法下面的「大」字是北大人,而上面的「北」字就是中华民族,校徽的象征意义就是:北大人当肩负开启民智的重大使命。许地山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评论鲁迅先生为北大设计的这个校徽,更是别处心裁地联想到了「苦脸」,认为北大校徽一脸苦相,正暗示着北大其生也多艰,北大人承担着民族的苦难,忧国忧民,故眉头不展。这也可聊备一说。至于北大学生以其惯有的自嘲,将校徽说成「一副排骨」,当然难登大雅之堂了。好不容易来了确定的校徽,却又牵扯出这么一大串歧见,要有个统一认识,只怕要等到猴年马月去再说说我们的校园,也是屡易其处,可谓「惶惶如丧家之犬」。京师大学堂1898年建校时,是用地安门内马神庙和嘉公主府旧第为临时校舍,即后来的景山东街理学院,也称二院。1918年,位于汉花园(今沙滩)的红楼落成,连同嵩公府成为了学校的本部,它包括孑民纪念堂在内的总办事处,30年代建成的图书馆和法学院使用此楼,其后红楼主要为文学院使用,这一地区也统称为一院。其他校舍还有北河沿的男生宿舍,称为三院,国会街的先修班称为四院(现在的新华社社址),工学院位于西城端王府,医学院在府右街,农学院在西郊罗道庄。而在抗战期间,更是辗转南下,居无定所。先寓居长沙,速后又蛰避云南。解放后院系调整时,燕京大学文、法、理科各系并入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的校址迁入西郊原燕京大学校园。着名的「红楼」在北大学子的现实生活中早已成为历史陈迹,除非节假日前去参观时,能隔着文化部的铁栅栏,想见一下当年民主广场集会的盛况。俗话说:「铁打的硬盘流水的兵」,北大不但兵如流水,连营盘都好像是沙子堆的。这不,去年校庆前后,市领导来北大开会时,刘淇又试探性地提出让北大迁到昌平,使燕园这寸土寸金的宝地彻底融入中关村的商业洪流。我愿意相信这只是一个设想,永远不能成为现实。湖光塔影已经吸纳了北大的灵魂,又反过来孕育着北大的灵气。每一次伤筋动骨的搬迁,都是对北大灵魂和灵气的摧残。
在外人看来,上述情况之荒谬,无异于一个国家没有国旗国徽和国歌,没有大体确定的疆域。至于我们自己,大一的tine确实感到不可思议。没有这些东西,如何界定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如何让学生获得排他性的归属感?看看我们的邻居清华大学,校训、校徽、校旗、校歌、校色、校花都规定得清清楚楚。问及校训,清华同学就能底气十足地报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出自《周易》的古语;校徽是镌刻着校训的一口大钟;校色是紫色;校旗是紫色的旗帜上印着那口钟;校花是紫荆花;校歌则是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在90周年校庆的时候,清华还给学生发放了一批「校服」——一件紫色的T恤;而他们的校园,除了在抗战期间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曾和北大南开一道辗转南下,颠沛流离,其他时候都是稳稳地盘踞在清华园里,而且地盘逐年扩大……那时候我们打心眼里羡慕清华的同学,不论从哪方面看,他们都带有清华外在的烙印。而我们,就好像一群散兵游勇,暂时驻扎在同一个营地,却分别站在不同的旗帜下,甚至根本找不到自己的旗帜。大二的时候开始见惯不怪,甚至对清华那种整齐划一的风格加以讽刺嘲弄。我们窜改清华的校训;曲解孔老夫子的话「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鄙薄清华的以紫为贵;用《汉书王莽传》里的「紫色蛙声」来比拟清华园里的「青蛙」(玩笑而已,请勿当真:)。到了现在,倒觉得原本就不应该有答案的,否则就不成其为北大了。龙协涛先生在《燕园赋》里说:「有湖未名,其容乃大」。北大那一泓波光潋滟的湖水,也没有名字。未名为名,正体现着一种不确定性。当你选择了一个名字,你势必失去其他的名字。未名这两个字,之所以让人浮想联翩,不就是因为它的无限包容性吗?《庄子》说:「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北大历来都是不主故常,不法常可的。我们的校园风格多元化,重视个性的发展,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北大出来的学生不会是机器批量生产的产品,北大学生之间的差异,有时候更甚于北大学生与外校学生的差异。有人说过,北大与清华的差别,就好比微软与IBM的差别。微软对员工的承诺是:我们不会赋予你某种色彩,但当你离开微软时,一定会带上自己鲜明的与众不同的色彩;而蓝色巨人IBM则说:当你离开IBM时,你已经成为蓝色帝国的一员,蓝色的印记成为你永远的商标。同样,从清华园里走出来的学生,清华的紫色,已经渗透到他们的身心。而北大则是让自己的学生在很宽松的环境里张扬个性,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发展道路,成就别样的人生。清华是一个紫色的染坊,而北大则是一道七彩的霓虹。「缤纷色彩闪出的美丽,是因它没有分开每种色彩」:在北大,你可以看到校园小道上行吟的诗人,苦读的学子,可以看到湖畔的垂柳下偎依的情侣,寂寞的佳人;你可以去三角地挥舞社团的彩旗,也可以去静园草坪与师友们坐而论道;你可以在阶梯大教室为名士大儒学界泰斗的宏宏大论击节赞叹,也可以在百年大讲堂为海内外文艺团体的煌煌歌舞陶醉欢呼;……你可以……也可以……你还有什么不可以?……七彩的生活,闪亮的日子,都在北大的空气里聚集、呈现,永不单调,永不沉闷。故曰:北大无常。但无常的北大,难道不会让个中学子目眩神迷,迷失方向?北大作为一个整体是无常的,但北大的无常,正是由她庇护下的万千北大人的「有常」汇合而成的。北大无常,但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图书馆里浩如烟海的典籍,教学楼前如森林般的自行车,实验室彻夜不灭的灯火,林荫路上行色匆匆的白发教授,遨游学海放眼世界的莘莘学子……这些东西,如同火炬,一代代的传承不灭,成就了北大永恒的灵魂。北大的无常,是外在的无常,是校训、校歌、校旗、校址这些身外之物的无常,她的精神内核,却始终都有着一种坚守,一种根深蒂固的力量。求学于斯的北大学子,虽然会有不同的色彩,但却有着一种相通的情绪和精神气质。那憔悴沧桑的韵味,那天真的浪漫,那颇为稚拙的善良,加上年少的锐气,能让北大人在万千人群中一眼认出自己的同门。因为,无常的北大,给了他们温暖而冷峻的底色,终身无法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