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十分重视科研工作,学术气氛浓厚,承担国家项 目的数量逐年增多,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已有多 项成果获国家奖,在全国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五年来,河南大学共取得科研成果6025项, 其中出版着 作529部,发表论文5017篇,科技应用成果72项,发表音乐美 术作品407幅(首);共有13项成果获国家奖,181项成果获省部 级奖,429项成果获地市级奖, 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数在河南省 高校中名列前茅。地理系李润田教授的《河南人口、资源、环 境丛书》,1995年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历史研究所王云 海教授的专着《宋会要辑稿考校》、教育系苗春德教授的专着 《宋代教育》、艺术学院丁承运教授的论文《清商三调音阶调 式考察》,在1995年国家教委建国以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 成果评奖中,均获得二等奖。
河南大学五年中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883项, 其中国 家级项目88项,省部级项目234项,地市级项目561项,内容涉 及二十多个学科,基础研究项目占百分之五十多,有百分之四 十多的属应用开发项目。仅97、98两年中,学校就获得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获得经费75万元;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4 项,经费35万元;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1项,经费 15万元。在97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科学「九五」规划项目 中,全国共批准音乐类项目11项,我校就占了两项。98年全国 社科国家重点项目12项,经贸学院张兴茂博士的《坚持完善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及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研究》 项目被批准为国家重点。科学研究为我校学科的建设和河南省 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我校的科技应用开发项目「 KS系列皮革化工材料」,技术和工艺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 成果在二十多个省市100多家制革厂推广应用, 经济效益达数 千万元,为皮革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被评为国家星火 项目二等奖。
河南大学有较强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队伍,教师和从事科 学研究的人员达124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五百多人。在中国 现当代文学、英语语言文学、宋史、唐诗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 特色和优势。五年来共承担国家社科研究项目58项,其中重点 项目 2项,省部级项目89项;共取得科研成果4037项,其中着 作418部,论文3211篇,获国家奖9项,省部级奖132项; 《中 国近现代文学研究丛书》、《19-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史》(丛 书, 6卷)、《宋史研究丛书》(两批共十部)、 《元典文化丛 书》(第一批十部)、《河南人口、资源、环境丛书》(共十部), 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 等多种报刊发表了书评。《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丛书》,《宋 史研究丛书》先后获得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 等奖和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元典文化丛书》获 得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
学校的理工学科,近年来有了很大发展,与人文社会科学 呈现出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一大批学术骨干脱颖而出,他们 站在本学科的前沿,选择研究突破口,潜心攻关,争取到多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计算机、化学化工、生物工程、人 文地理等研究领域,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本学科的 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有些研究成果已站到了国际前沿。如: 由党鸿辛院士领导的「润滑与功能材料实验室」为省重点学科 开放实验室、「短时天气预报微机实时处理分析系统」为国家 火炬项目、汽修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被列入国家倍增计划项目。 五年中在《中国科学》等国内外高水平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 198篇,其中有52篇被世界三大检索系统SCI、EI、ISTP收录, 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河南大学共有研究机构43个,其中研究(中心)31个,研究 室 13个,分别为:
⒈研究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