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鄧躍報道 「大哉一誠天下動,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千聖會歸兮,集成於孔……」近日,南京大學一位畢業生發帖倡議,有90年歷史的南大校歌「也應與時俱進」。進而關於老舊大學校歌是否需要改進在網上引起大學教師和學生們的爭論。北大、清華這兩所百年高校,對校歌又怎麼看呢?昨天,北京大學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該校正為明年校慶廣泛徵集學生創作的校園歌曲,但是否會被採納為校歌,還要看其能否被廣為傳唱和認同。
近三成南大學生想換校歌
「大哉一誠天下動,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千聖會歸兮,集成於孔……」南京大學「現任」校歌,是在1916年由首任校長江謙作詞,李叔同制譜創作的。
在一項關於「校歌是否需要與時俱進」的網絡調查中,有72%的南大學生表示雖聽過校歌,但歌詞過於深奧,不會唱,更不懂什麼意思;12%的學生表示在參加學校組織的會議時唱過校歌,但也不能完全明白校歌的意思;還有10%的學生說從來沒聽過校歌。調查中,29%的學生表示校歌應該換成白話文。
多數學生認為,校歌承擔著體現一個學校的文化底蘊與精神風貌的責任,但繁冗的文言文辭藻已經不能準確地反映出時代精神。
北大:為校慶徵集校園歌曲
「北京大學百餘年來,從來還沒有校方正式確定的校歌。」北大新聞發言人趙為民介紹,在北大歷史上國學大師吳梅先生創作的《正宮錦纏道·寄北雍諸生》和1952年北大遷入燕園後創作的《燕園情》,都曾被認為是北京大學校歌。但趙為民介紹,這些歌曲從來沒有得到過北大校方的正式命名,在創作之初也並沒有被當成校歌來寫作。
他表示,一所大學的校歌並不一定要有意識地去創作。「只要大家都認同,傳唱度很高,就可以是校歌。」趙為民透露,明年是北京大學110年校慶,學校也正在廣泛徵集校園歌曲。他更希望北大的畢業生和在校的年輕學子們,可以創作出更多適合當代大學生詠唱的好歌。
清華:經歷中英校歌之爭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巍然中央/東西文化,薈萃一堂,大同爰躋……」這首由汪鸞翔先生作詞,張慧珍女士譜曲的歌曲,到今天已經在清華大學裡傳唱了80多年。不少清華的老校友都認為,歌詞至今都保持著攝人心魄的魅力,也是清華時代精神的投影。
然而在清華大學創建之初,也曾出現過由美籍教師MissKathorine E.Seelye創作的一首英文歌詞的校歌。由於對英文校歌的詞曲不滿意,現代新儒學八大家之一的賀麟先生還曾在1925年的《清華週刊》上撰文表示:「我根本認為清華的英文校歌不能代表清華的精神,更不能代表中國文化的精神。」
清華校方負責人介紹,正是在這種背景下1923年前後這首《西山蒼蒼》被大家公認為清華大學校歌。採訪中,不少現在就讀清華的學生還都認為,這首校歌歌詞並不像其他文言校歌那樣晦澀難懂。「『西山』、『東海』是清華的位置,『東西文化,薈萃一堂』也正是這個時代我們所做的事情。」一位土木系的大三學生表示,他在考入清華大學之前就從網上看過這首歌詞。他認為歌詞就算放到今天,也並不過時。
學校負責人表示,希望有更多的清華學生可以創作出在校園裡流傳的歌曲。
北大「校歌」
《正宮錦纏道·寄北雍諸生》
景山門啟鱣幃成,均又新,弦誦一堂春。
破朝昏,雞鳴風雨相親。
數分科,有東西秘文;
論同堂,盡南北儒珍。
珍重讀書身,莫白了青青雙鬢。
男兒自有真,誰不是良時豪俊。
待培養出,文章氣節少年人。
《燕園情》
紅樓飛雪,一時英傑,
先哲曾書寫,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憶昔長別,陽關千疊,
狂歌曾竟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約。
我們來自江南塞北,情繫著城鎮鄉野;
我們走向海角天涯,指點著三山五嶽。
我們今天東風桃李,用青春完成作業;
我們明天巨木成林,讓中華震驚世界。
燕園情,千千結,問少年心事,
眼底未名水,胸中黃河月。
本報記者鄧躍報道 「大哉一誠天下動,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千聖會歸兮,集成於孔……」近日,南京大學一位畢業生發帖倡議,有90年歷史的南大校歌「也應與時俱進」。進而關於老舊大學校歌是否需要改進在網上引起大學教師和學生們的爭論。北大、清華這兩所百年高校,對校歌又怎麼看呢?昨天,北京大學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該校正為明年校慶廣泛徵集學生創作的校園歌曲,但是否會被採納為校歌,還要看其能否被廣為傳唱和認同。
近三成南大學生想換校歌
「大哉一誠天下動,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千聖會歸兮,集成於孔……」南京大學「現任」校歌,是在1916年由首任校長江謙作詞,李叔同制譜創作的。
在一項關於「校歌是否需要與時俱進」的網絡調查中,有72%的南大學生表示雖聽過校歌,但歌詞過於深奧,不會唱,更不懂什麼意思;12%的學生表示在參加學校組織的會議時唱過校歌,但也不能完全明白校歌的意思;還有10%的學生說從來沒聽過校歌。調查中,29%的學生表示校歌應該換成白話文。
多數學生認為,校歌承擔著體現一個學校的文化底蘊與精神風貌的責任,但繁冗的文言文辭藻已經不能準確地反映出時代精神。
北大:為校慶徵集校園歌曲
「北京大學百餘年來,從來還沒有校方正式確定的校歌。」北大新聞發言人趙為民介紹,在北大歷史上國學大師吳梅先生創作的《正宮錦纏道·寄北雍諸生》和1952年北大遷入燕園後創作的《燕園情》,都曾被認為是北京大學校歌。但趙為民介紹,這些歌曲從來沒有得到過北大校方的正式命名,在創作之初也並沒有被當成校歌來寫作。
他表示,一所大學的校歌並不一定要有意識地去創作。「只要大家都認同,傳唱度很高,就可以是校歌。」趙為民透露,明年是北京大學110年校慶,學校也正在廣泛徵集校園歌曲。他更希望北大的畢業生和在校的年輕學子們,可以創作出更多適合當代大學生詠唱的好歌。
清華:經歷中英校歌之爭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巍然中央/東西文化,薈萃一堂,大同爰躋……」這首由汪鸞翔先生作詞,張慧珍女士譜曲的歌曲,到今天已經在清華大學裡傳唱了80多年。不少清華的老校友都認為,歌詞至今都保持著攝人心魄的魅力,也是清華時代精神的投影。
然而在清華大學創建之初,也曾出現過由美籍教師MissKathorine E.Seelye創作的一首英文歌詞的校歌。由於對英文校歌的詞曲不滿意,現代新儒學八大家之一的賀麟先生還曾在1925年的《清華週刊》上撰文表示:「我根本認為清華的英文校歌不能代表清華的精神,更不能代表中國文化的精神。」
清華校方負責人介紹,正是在這種背景下1923年前後這首《西山蒼蒼》被大家公認為清華大學校歌。採訪中,不少現在就讀清華的學生還都認為,這首校歌歌詞並不像其他文言校歌那樣晦澀難懂。「『西山』、『東海』是清華的位置,『東西文化,薈萃一堂』也正是這個時代我們所做的事情。」一位土木系的大三學生表示,他在考入清華大學之前就從網上看過這首歌詞。他認為歌詞就算放到今天,也並不過時。
學校負責人表示,希望有更多的清華學生可以創作出在校園裡流傳的歌曲。
新浪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