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際不僅中西相學相互交匯,中國畫與西洋畫相互影響,就是相學對於人物畫的影響也是中西一裡的。用張大千關注的一句話來說,即“畫人物先要了解一些相人術,不論中西大概都習慣以相法來判別人的賢愚與善惡。”[26]相學與中國人物畫之關系發展到現在,不僅影響了中國畫中的人物,即使油畫、版畫也是深受其影響的。對於“三停”、“五眼”等術語,我們是“民日用而不知”其出處罷了。
但是如果把明清之際人物畫的衰弱看作是中國人物畫與面相術沖擊的第一個沖擊和第一次衰弱的話,那麼“五四”以來的文化沖擊就是第二個沖擊。民國時期的人物畫家分為兩派,一派是中國傳統畫法的衛道者,一派是西洋畫法的傳承者,兩派之中都有努力調和者。繪畫方法的融合有人實驗,觀察方法有人融合,當然相術的作用也有人調和。但是這種運用面相術的觀察方法並結合面相進行表現的做法被繼承下來,卻忘卻了它理論的源頭。
我們長期以來對於方術只是一味批判,並未給其真正的評價,面相術也不例外。在中國人物畫的創作中面相術的理論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這是中國人物畫發展史證明了的。長期的經驗積累使面相術中包含了豐富的觀察人的系統理論。
今天不僅中國人物畫的地位沒有得到應有的提高,中國畫創作也面臨著選擇。固然我們應該結合今天的情況發展中國畫,但是對於中國畫發展的背景沒有真正的認識的話是很難快步向前發展的。
中國的當代創作中運用中國標志的政治符號、文化符號的行為被理論界稱為“打中國牌”,一些藝術家也把面相術運用到創作中。筆者在這裡不討論中國符號的問題,只是說一個常識,抽離了文化背景和內在底蘊的符號只是符號,真正的中國文化是有其內容的。
結 論
通過對於中國人物畫與面相術關系發展過程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中國人物畫與面相術始終是結合在一起的。中國人物畫與面相術關系的內在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論。天人合一論是中國文化的根基。錢穆、季羨林等諸位先生對於天人合一的論斷雖稍有不同,而對於這一理論的重要性都有所論及。這種綜合性的思維模式背景促使中國人物畫與面相術自產生之初就結合在一起,並且在其發展過程中始終是並肩作戰的。面相術的兩儀、四象、五岳方位之類的術語是與中國文化背景有極大的關系的。中國人物畫接納這些術語也是與中國文化的模式分不開的。
今天的中國畫創作的范圍更廣闊了,但是在學習中國傳世的名作時許多人不能很好的把握其內在的涵義,這與許多文化的隔膜有關。作者:耿紀朋
[1] 參見司馬遷:《史記》中的《五帝本紀》和《孔子世家》等相關篇章,中華書局,2000年1月第一版;
[2] [戰國]韓非:《韓非子》,參見李來源、林木 編:《中國畫論發展史實》,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第7頁;
[3] [漢]劉安:《淮南子》,參見李來源、林木 編:《中國畫論發展史實》,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第23頁;
[4]《竹書紀年》,轉引自田海林、宋會群 輯點:《中國傳統相學秘籍集成(上)》,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第3頁;
[5]《五帝外紀》,轉引自田海林、宋會群 輯點:《中國傳統相學秘籍集成(上)》,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第3頁;
[6] [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中華書局,2000年1月第一版;
[7] [戰國]孟子:《孟子·離婁上》
[8] 《孔子家語·觀周》,參見李來源、林木 編:《中國畫論發展史實》,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第3頁;
[9] 參見[漢]司馬遷:《史記·張丞相傳》,中華書局, 2000年1月第一版;
[10] 東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參見李來源、林木 編:《中國畫論發展史實》,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第27頁;
[11] [東晉] 顧愷之:《魏晉勝流畫贊》,參見李來源、林木 編:《中國畫論發展史實》,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第43頁;
[12] [東晉] 顧愷之:《論畫》,參見李來源、林木 編:《中國畫論發展史實》,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第45頁;
[13] [南朝齊]謝赫《古畫品錄》,參見李來源、林木 編:《中國畫論發展史實》,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第55頁;
[14] 關於“六法”的論述還可以參見[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秦仲文 黃苗子 點校,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5月第一版,第13-15頁;
[15] [唐]朱景玄《唐朝名畫錄》,參見李來源、林木 編:《中國畫論發展史實》,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第74頁;
[16]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秦仲文 黃苗子 點校,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5月第一版,第1頁;
[17]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黃苗子 點校,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7月第一版,第15頁;
[18] [宋]劉道醇:《聖朝名畫評》,參見李來源、林木 編:《中國畫論發展史實》,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第115頁;
[19] [宋]董?《廣川畫跋》卷五《書李伯時馬圖》,參見李來源、林木 編:《中國畫論發展史實》,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第126頁;
[20] [宋]蘇軾:《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技二首》,參見李來源、林木 編:《中國畫論發展史實》,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第99頁;
[21]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黃苗子 點校,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7月第一版,第24頁;
[22] [清] 丁皋:《傳真心領》,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年5月第一版,第55頁;
[23] [清] 丁皋:《傳真心領》,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年5月第一版,第169頁;
[24] [清] 丁皋:《傳真心領》,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年5月第一版,第169頁;
[25] [清] 丁皋:《傳真心領》,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年5月第一版,第168頁;
[26] 李永翹選編:《張大千藝術隨筆》,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1年12月第一版,第19頁。
(本文來源:雅昌藝術網 )
댓글을 달아 주세요
Testing System ^^"